道可道-道家经典思语录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道可道-道家经典思语录

道可道-道家经典思语录

作者:乃真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807249986

定价:39.8

出版时间:2010-09-01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道可道-道家经典思语录 本书特色

这是一门“玄之又玄”的思想,为今天拼搏于竞争浪潮中的人们,重新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哲学,告诉世人后退也是一种前进,闪避也是一种抗争。老子颠覆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站在全新的角度上去审视世间。《道德经》开篇立言: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道家经典思语录 内容简介

道家文化一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基底,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它的影响遍布全世界。中西大哲,乃至升斗小民,无不为之着迷,为之叹服。它肇始自上古三皇五帝,经历代至圣先贤不断总结,代代相传,至周朝老子终于汇聚成《道经》《德经》五千言。道德真经横空出世,一时之间以其雄浑博大而凌驾于百家学说之上,蔚为大观。而道家中人所提出的“道”,也成为了中国儒释道三家的终极追求。

道可道-道家经典思语录 目录

明道
问道:道为何物
悟道:渐悟大道
尊道:尊重大道
循道:遵道而行
化道:浑化无垠
守德
性德:本性之德
孔德:天地犬德
立德:树立德行
行德:顺德为则
功德:以德普世
养心
观心:内观己心
爱心:爱护心灵

道可道-道家经典思语录 节选

《不可说:佛家经典禅语录》精选历代高僧名言、警句以及佛家公案,汇编成册,将佛教中剖析世事真谛的精华内容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既能享受到佛教文化中的典雅之美,又能体会到深刻的哲理。

道可道-道家经典思语录 相关资料

1.圣神居于你的心中【引文小语】禅,是一种无法言传的体会,是一种大欢喜的境界。它是一种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才能真正意会的冥灵世界。【佛家正经】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原文翻译】如果天龙是把雨降在大海里,大海却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如果是大乘的人,最上乘的人,听到宣讲《金刚经》,心就能一下觉悟解脱,这就说明人的本来心性中就有般若智慧,人可以自己运用这一智慧来观察审视,而不必借助文字。这就像雨水虽然从天上落下来,但却不是天上所有,而是天龙腾云降雨,泽被一切苍生,一切草木,所有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都受到它的滋润。接着又由百川共同流淌汇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的本来心性中所具有的般若智慧也和这一样。【佛家正经】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锁木出火1,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2,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见,何劳向什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原文注释】1钻木出火:比喻通过勤奋不懈的努力而达到目的。2饶益:指对别人有益处。【原文翻译】认识了本性就哪里还需要信守戒律啊,行为平直哪里还需要修行禅定?知恩回报就要孝敬供养父母啊,懂得仁义就要互相帮助。谦恭就会和长辈晚辈都和睦相处啊,忍让就会使所有罪恶无法喧嚣。要是能够坚持不懈像钻木取火一样修行啊,佛法的红莲花就一定会从淤泥中生发。苦口的一定是利于病的良药啊,逆耳的一定是利于行的忠言,悔改自己的过错一定生出智慧啊,维护自己的短错心里一定不是圣贤。日常经常行为利于他人啊,成道并不是通过施舍钱财可以获得。菩提智慧只要向自己的心里去寻觅啊,何必劳烦还要向外寻求呢?听了这首颂就要依照它说的义理去修行啊,天堂就在你们的面前。【佛家正经】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原文翻译】什么是因缘呢?经书上说:‘众位佛祖世尊,都只是因为一件大事因缘而生出于世间。’这一大事因缘,就是佛的智慧知见。世俗凡人对外执著于相状,对内执迷于虚空。要是能够面对各种相状而又离弃它,能够面对虚空而又离弃虚空,这就是对内对外都不执迷了。要是能够觉悟到这个道理,就能够心念一下茅塞顿开,这就是打开了佛的智慧知见的大门。【佛家正经】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1;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2,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疑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原文注释】1相说:着相的说法。2自性起用:因为万法唯心,所以离开了自性,就没有戒定慧,所以说“起用”。【原文翻译】我所说的佛法,都不离开人自己的本来心性。离开这一本体而妄说佛法,那就叫做‘相说’,他自己的本来心性一直迷失。要知道所有一切佛法,都是从人自己的本来心性中发起运用的,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的法门。听我的偈子: 心中没有错误那就是自己的心性戒了啊,心中没有愚痴那就是自己的心性慧了,心中没有迷乱那就是自己的心性定了啊,自己的心性不增加也不减少就是金刚不坏了,身体的来去自由的种种都是出于这三昧。” 【拓展故事】禅祖达摩达摩是菩提达摩的简称,他是中国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婆罗门种姓。生于南印度的他“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冥心虚寂,通微彻数,定学高之”。出家后,他倾心大乘佛法,并致力于佛教在东土中国的传播。后世佛教认为达摩禅法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其学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所以又称禅宗为“佛心宗”。又有人因达摩曾经以《楞伽经》作为参禅印证的经书,因而又称它为“楞伽宗”。菩提达摩常常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南朝梁武帝时,菩提达摩航海到了广州。听闻当时的梁武帝信佛,于是,达摩便千里迢迢地赶到了南朝都城建业去见梁武帝。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曾经和梁武帝有过一番问答。梁武帝笃信佛教,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做了很多的善事。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只可称之为福德,而并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心中不乐。达摩见他和梁武帝话不投机,只好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在北上的一路上,他也不忘传播佛学,并到处以禅法教人。后来,达摩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菩提达摩常驻嵩山少林寺,经九年面壁之后,续传其衣钵于慧可。后又出禹门游化终身。 可以说,菩提达摩就是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随着禅宗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菩提达摩也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达摩到中国,正是当时的北魏时期。传说,当时北魏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嫉妒达摩,多次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下毒,想要加害他,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功。这是因为达摩早就知道饭菜中有毒,但是他照吃不误。他吃完后,就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直到达摩祖师已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之后,他才决定于某一天圆寂,并离开中国。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达摩,达摩才被毒死。达摩祖师的弟子们将他用棺木安葬了。也就在这一天,北魏的一个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了西域葱岭一带时,恰巧遇到了达摩祖师。使臣宋云备感意外,于是便问道:“大师,你这是要到哪里去啊?在中国,您将您的衣钵都传给谁了?”达摩祖师说:“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他又脱下自己的一只鞋给宋云,说:“你还是快点回去吧!你们的国王会在今天死去。”宋云回来后,和人们谈起此事,都不相信达摩已死。于是,众人打开棺木一看,果然看到里面只有一只鞋子。人们顿时目瞪口呆。这便是菩提达摩“只履西归”的传说其实,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百五十岁了。这个传说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菩提达摩曾经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他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游历各国都不曾见过这样好的宝塔。于是,达摩祖师“口唱南无,合掌连日”。自古以来,作为达摩学说而传的著述有很多。唐朝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其中的二入四行说便是达摩真正的思想所在。达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观”法门为中心的,“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禅法,“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其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达摩的弟子有慧可、道育、僧副和昙林等。菩提达摩曾以四卷《楞伽经》授慧并说道:“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禅师每依此经说法,慧可后裔更是盛习此经。因此,达摩一派也称为楞伽师。现在,《少室六门集》上下二卷一般作为达摩学说的著作而传世流行。其中,少室六门,指的就是“心经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六种。此外,《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也是关于菩提达摩学说的著作。它们和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以及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著述内容大致都差不多。【心得体悟】“菩提只向心见”,想要征得无上菩提,必须要经过一番心的历练,才能够最后的了悟。觉悟的圣神安居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他等待着众生破开层层的迷雾,去解开他神秘的面纱。而当众生“一旦云开复见天”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辉煌的天堂就矗立在我们的面前,天堂发出了刺眼的光芒。看着“目前天堂”,我们的心中也因此生出了大欢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宗教 宗教知识读物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