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讲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哲学十讲

中国哲学十讲

作者:李石岑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63397945

定价:32.0

出版时间:2010-03-0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哲学十讲 本书特色

《原典书坊》之《中国哲学十讲》是我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李石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中西比较”框架下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的开风气之作。书中具体包括了: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的比较研究、道家的宇宙观、名家之观念论的辩证法与形式论理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哲学十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李石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中西比较”框架下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的开风气之作。作者首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详尽的评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进路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中国哲学十讲 目录

自序
**讲 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的比较研究
一 从发展过程观察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
二 从思想实质观察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
第二讲 儒家的伦理观
一 儒家思想的社会背景
二 儒家伦理思想的特质
三 儒家和新儒家
第三讲 墨家的尚同说及其实践精神
一 墨家思想的社会背景及“墨”字的含义
二 墨家思想产生的旁因
三 墨子的根本思想——尚同说
四 墨子的形式论理
五 墨家的实践精神
六 墨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潜势力
第四讲 道家的宇宙观
一《老子》的产生年代及其思想的来源
二 道家的自然主义
三 道家的辩证法
四 道家思想的社会背景及略评
第五讲 名家之观念论的辩证法与形式论理
一 名家和别墨的不同
二 两种辩证法
三 观念论的辩证法与形式论理
四 惠施、公孙龙及其他辩者的观念论的辩证法与形式论理
第六讲 《中庸》的哲理
一 《中庸》和《孟子》二书的关系
二 《中庸》的基础理论
三 《中庸》的修养法
四 《中庸》的影响
第七讲 禅家的哲理
一 佛法与禅
二 《参同契》
三 《五位颂》与《四料简》
四 禅家对唐宋以后思想界的影响
第八讲 什么是理学
一 宋代思想发生的背景
二 晦庵思想体系的概说
三 晦庵思想的批判
第九讲 体用一源论
一 船山思想的体系
二 船山的有和动
三 船山的性论
四 船山对理和欲的看法
五 船山思想略评
第十讲 生的哲学
一 清代思想发生的几个原因
二 王颜两氏给予戴东原的影响
三 戴东原的“生的哲学”

中国哲学十讲 节选

《中国哲学十讲》是我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李石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中西比较”框架下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的开风气之作。作者首先从整体上对中西方哲学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和代表性思想家加以对比,而后选取了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九个流派思想,深入各派哲学文本,分别作详尽的评述,其援西入中的研究进路和精辟观点在同时期的中国哲学著作中可谓独树一帜。

中国哲学十讲 相关资料

此次承福建教育厅的盛意,嘱作长期讲演,并以中国哲学为题。兄弟接到这种任务的时候,心中十分愉快,同时也十分惶恐。愉快的是能和诸位聚首一堂,又能借这机会赏鉴福建的自然之美;惶恐的是中国哲学很不易谈,中国哲学比西洋哲学更难于研究,恐怕不免有许多遗误的地方。我现在把这回讲演,分作十次,名为“中国哲学十讲”。单选择中国哲学重要的部分,作一种概括的说明,希望诸位不客气地加以批评和指教。一从发展过程观察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在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之史的发展过程上,有一件事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便是中国哲学从成长期到发展期的各个阶段,就形式上讲,竟和西洋哲学发展的各阶段有极相同的地方。由于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哲学思想,在同一个时期内,我们可以从形式上,从各家思想的总汇上,找到它们的一致的倾向。这样,我们拿来作一回比较研究,绝不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为研究便利起见,把中国哲学和西洋哲学的发展过程,同样划分为三时期。每一时期举出几个哲学家的思想作为代表,同时把它们的社会背景加以简单的说明,然后寻出它们的异同,作我们研究的指针。第一,成长期中国哲学成长期(公元前3世纪以前)西洋哲学成长期(公元前4世纪以前)第二,嬗变期中国哲学嬗变期(公元前3世纪至17世纪中)西洋哲学嬗变期(公元前4世纪至17世纪初)第三,发展期中国哲学发展期(17世纪中至现在)西洋哲学发展期(17世纪初至现在)现在依次将各期哲学思想分别比较如下:第一期“成长期”的比较中国哲学的成长期,完成在秦代以前的一个时期里,亦即完成在封建制度一个完整时期里。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建筑在地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基础上。从西周以后,这种剥削关系,日甚一日,春秋战国以后,因商业资本的发达,虽然给封建制度一个打击,如自然经济的破坏,土地私有及土地买卖的促成等等,是其最显著的征象,可是封建制度并不因而破坏;它的整然的体系即地主对农民剥削的体系,仍是存在的。这种体系不仅存在,而且更巩固一步。在自然经济时代,生产的目的只在满足自己的要求,所以剥削的程度尚有一定的制限;及至商业资本发展以后,地主的奢侈的欲望,无形中一天一天地增高,因之对农民的剥削遂一天一天地加重。这不是剥削的体系更巩固一步么?政治上的情形正复如此。所以政治上主要的力量总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手中。就讲到从秦朝以后一直到近代的政治,又何莫不然?不过自秦以后,封建社会的形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内在小孩解道德经     下一篇:清代学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