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
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作者:刘静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4455688 定价:57.0 出版时间:2014-12-01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
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 本书特色
“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丛书之一。本稿将明代儒学教化置于中国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分析以学校为主体的制度化儒学教化体系,以及由宗族、乡里组织、戏剧文学组织等组成的非制度化儒学教化网络的运作方式与实践效果,勾勒出一副儒学教化如何在民间庶民生活层面展开的生动图景,并力图从中寻觅传统教化的内在逻辑与精神意蕴。
走向民间生活的明代儒学教化 目录
**章 导论**节 明代儒学教化研究的缘起
一、研究的视角、方法及资料
二、已有研究成果
第二节 儒学教化研究基本概念的诠释
一、教化与教化权力
二、儒学教化与儒学的三种形态
第三节 明代儒学教化的研究背景及总体描述
一、文化与思想史的背景:朱学与王学教化思想的比较
二、明代儒学教化的总体描述
三、本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学校组织与儒学教化
**节 官学与儒学教化
一、学校:道理之原与教化之本
二、教材:被“编修”的儒家经典与“家孔孟户程朱”的教化企图
三、以夏变夷:边疆与偏远地区的儒学教化实践
四、学校与地方社会:叙彝伦,美风俗
第二节 书院与儒学教化
一、书院的兴衰与学术下移
二、书院的发展与乡俗教化
三、家族书院与地方社会教化
第三节 社学与儒学教化
一、社学:乡间里巷的儒学教化
二、社学的办学情况
三、社学与乡村教化权力之争
四、边疆地区的社学
五、义学、塾、馆的社会教化之功
第三章 儒学教化的社会网络
**节 家规族法与儒学教化
一、家规族法中的儒学教化
二、国家与宗族:关于教化权力的讨论
第二节 乡约与儒学教化
一、官办乡约:儒家道德理想的社会实践
二、民办乡约:以地方绅士为核心的乡村自我教化
三、乡约与保甲结合:道德教化与惩戒
第三节 仪式、象征与儒学教化
一、仪式与象征的儒学教化意义
二、乡饮酒礼:道德的盛宴
三、儒学象征体系:对先贤的纪念与标榜
四、民间宗教对儒学教化的挑战
五、坊、乡的命名:社区的教化符号
第四节 道德的审判:民间诉讼与儒学教化
一、“非礼则无法”:明代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二、“教化为先”:成讼前的道德干预
三、“教谕式调停”:民间诉讼的儒家化审判
第四章 通俗文艺与儒学教化
**节 社会文化与通俗文艺
一、官方的态度:坚决的压制与暧昧的喜爱
二、民间的态度:支持与反对
第二节 小说:儒、释、道外的“第四教”
一、说书:智俗共喻的教化方式
二、书坊主与通俗小说的传播
三、通俗小说与儒学教化
第三节 戏剧:“以人情之大窦,为名教之至乐”
一、官方戏剧:“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
二、乡村戏剧:“寓教于乐”
三、 “反教化”的市场贱剧
第五章 官绅与儒学教化
**节 地方官与儒学教化
一、地方官:“转移化导”之责任
二、教官:儒学教义的传播者
第二节 绅士与儒学教化
一、文人讲学与儒学意识形态的传播
二、乡绅:儒家伦理的“卫道士”
第六章 儒学教化视野下的妇女与儿童
**节 儒学伦理与闺门教化
一、家庭教化:“三从四德”
二、社会教化:无名者的贞节 牌坊
第二节 蒙以养正:儿童与儒学教化
一、家庭对儿童的教化
二、塾、馆里的儿童教化
三、多样化的蒙学教材
第七章 琼州与吴县的儒学教化比较:以地方志为基础的考察
**节 “化外”海岛:琼州的儒学教化
一、学校:儒学教化的核心机构
二、塔形绅士结构与地方儒学教化
第二节 “江南望邑”:吴县的儒学教化
一、完善的学校教化体系
二、绅士:下层绅士为主的教化群体
哲学/宗教 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四肢结构论-关系主义何以可能
下一篇:论黑格尔哲学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