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体性?
什么是主体性?作者:让-保罗.萨特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208144453 定价:49.0 出版时间:2017-09-01 出版社:上海人民 |
在当代诸多倾向面前,萨特的立场会在许多方面显得具有挑衅性。从他的对象本身来说,围绕主体性展开的这场辩论,会唤起对形形色色后现象学经验观的后存在主义的和阿尔都塞主义的敌意。——詹明信 本书为萨特研究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它不仅仅是一册历史文献,而更多地是一种严肃的思考:它提供了一种与当代哲学和社会理论仍然关系重大的重要视野。——J. A. 西蒙斯 这是一本介绍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书。——洪鎌德(台湾交通大学讲座教授) 在《马克思主义与主体性》的演说中,萨特说到主体性的两个面向,即主体性的有所知与主体性的有所不知。循此衡之,结论一是萨特对反思主体的比较悲观看法,因反思主体有时会愈帮愈忙,反而使人无法认识主体的真相。结论二是萨特对非反思主体比较乐观的看法,因非反思主体可以自动自发,甚至于克服传统主体哲学的桎梏或藩篱。或许,这就是我们今日能从半世纪前萨特在罗马研讨会上,对主体性的分析当中得出耐人寻味的逆理教诲。——游淙祺(台湾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什么是主体性? 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20世纪法国声誉至高的思想家、哲学家,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的代表人物,兼具社会活动家、文学家、批评家等身份。出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来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萨特被授予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没有接受这一奖项,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萨特的名字,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其重要哲学著作包括:《想象》(1936)、《自我的超越性》(1937)、《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方法论若干问题》(1957)、《辩证理性批判》(1960)等。 译者:吴子枫1977年生,江西余干人。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巴黎高师哲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现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英文译著有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和文化的历史》,法文译著有阿尔都塞《论再生产》《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即出)等。
哲学/宗教 哲学 哲学知识读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