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

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

作者:连天雄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211073412

定价:38.0

出版时间:2016-07-01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 相关资料

福州晚报2017年01月03日期 记者 卢锃 文/图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上的人文鼎盛之处,这些坊巷如同阡陌纵横的肥沃田地,自晋唐以来的上千年间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他们或经国济世、或著书立说、或潜心科研……在这些英才的身后是那坊巷中的一个个老宅院落,和院落里那一个个“家”。
  在这方大约40公顷的坊巷中,历史上曾经林立着数百乃至上千座高门大院,居住着许多官宦富商、鸿儒文士。走进这些古朴的建筑,仿佛闻到翰墨飘香、听见琅琅书声,那些高情雅韵和美好情操依然弥漫在院落中,这些看不见的人文精神和优良传统构成了三坊七巷的“精神世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三坊七巷的杰出人才。
  今年7月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记录了上自宋代,下迄现代数十位三坊七巷名人的家训和治家教子的小故事,其中还对名人家训结合当代进行了启发式的点评。这本书深入到了三坊七巷这一建筑群落的精神文化内核,营造了一个人文意义上的三坊七巷,让读者透过那些家训家风,看到三坊七巷里一代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和创新者,并感受到三坊七巷那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
读书,传承数百年的家训
  若穿越时空,走在清代半夜里幽深安静的小巷中,高高的院墙,墙体斑驳,青绿色的苔痕若隐若现,悄悄走进一扇宅门,看见一人披衣而起,来到书桌前,点亮一根蜡烛,研墨持笔,翻开一本《十三经》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抄写。他就是郭柏荫。郭柏荫,侯官(今福州市)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后屡升至代理湖广总督,其人为官清廉且又善政,故居在三坊七巷的黄巷。
  《十三经》正文六十余万字,若再加上注疏,字数更是以百万字计算。据《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中的“郭柏荫教子逸闻”中记述,郭柏荫每晚起身,亲自抄写《十三经》以教授子弟读书,总要抄到蜡尽天亮,日以为常,“如此教子,也是足令子弟振奋精神,不敢懈怠。”
  “‘读书’是这本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当时三坊七巷的文人学者很重视读书,他们家训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子读书,通过教导家中子弟读书来使他们提升修养,学习为人处事。”《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主编兼撰稿人之一连天雄说。
  翻开书页,“读书要养生,能养生则无颓驰之患”“性喜读书是一清福”“吾宗世泽遗忠厚,只要安贫苦读书”“汝好好读书学作文,我家是读书之家,汝须知之”……在上下数百年间,“读书”这一词语贯穿在历代三坊七巷书香世家人文精神的文脉延续之中,成为他们家训家风中的一个“关键词”。连天雄阐述道:“这里所说的读书,并非指为应试而读书,而是为修身养性而读书。”
  三坊七巷的精神血脉中流淌着读书的风气,这对于当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时下,一些关于阅读的调查数据显示:电视、电脑、手机挤占了孩子们太多的眼球空间,一些青少年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他们阅读纸质书籍的时间远少于花在手机、电脑上的时间。有专家表示,零岁至6岁是阅读推广的*好时期,因此孩子阅读习惯的从小培养非常重要。
  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曾说,“*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书架,应该是一个家庭*好的不动产。”这句话与数百年来三坊七巷关于读书的家风家训何其相似。
  连天雄说,三坊七巷历史上的名人们对自己子女在读书上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督促子女读书修身。闽中近代大儒何振岱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子弟一离书,种种俗气皆得入之,年愈长入愈深……”据《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记述,何振岱教子严而有方,每以子弟能读书向学为慰。一次,何振岱听到他的第五子何敦仁朗诵《左传》,便上前向儿子讲授文章音韵之道,还亲自示范诵读了几段。一旦见到子女懈于读书,何振岱便忧心忡忡,他写道,“子不肖父,父为子忧,如此教子,看似责之深,实是爱之切,想陶渊明责子也不过如此。”
  曾作为福州文化中心的三坊七巷,文化的气息浸润在一座座院落里,渗透在当地人的一言一行中。林觉民的《与妻书》虽是书信,亦为家训,字里行间显露出作者良好的文化修养。《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中点评道,“非唯别妻之辞,亦为正气之歌也。”当年,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家族,无论是书香门第世家,还是那些以工商起家的豪门大户,读书都是他们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时代变迁,三坊七巷也在时间的河流中发生着变化,如今这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但是那曾经回荡于此的阵阵读书声好似依然在耳边回响。“虽然时代不同了,现代的教育与过去也不一样了,但是前人的一些关于读书的思想和理念对现在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连天雄说。
“金字塔”下的人文积淀
  多年以前,华灯初上的南后街依然热闹,郁达夫曾从这里走过。他“在报上,在纸店的柜上,更常看见有某某社征诗的规约及命题的广告……开卷之日,许大众来听,以福州音唱,榜上仍有状元、榜眼、探花等名目”。他把这些写在了他的散文《记闽中的风雅》里,称之为“风雅绝伦,实在是一种太平的盛事”。
  昔日,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就常常带着他参加这些诗会、文社,让林则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耳濡目染,提升文学修养。林宾日,今人闻之,也许并不那么熟悉,他只是贡生,一生以教书为业。他有一句家训“养其廉耻,使远于奇邪;养其天真,庶免于浇薄”。林则徐便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之下成长为一代伟人。
  林宾日生性淡泊,为人正直,不慕名利,他的品质对林则徐具有深远的影响。林则徐中进士后,渐渐显达,他不断迎请父母到身边尽孝。林宾日让夫人前往,自己却坚持不去。他在给林则徐的信中告诫儿子,要报效国家,不要顾念家庭。林则徐一生经国救世,即便遭贬远戍边疆,亦处之泰然,这些高贵品德得益于林宾日良好家风的熏陶。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