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道德经

道德经

作者:春秋 老子、任思源

开 本:其他

书号ISBN:9787511339171

定价:58.0

出版时间:2014-01-01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从政之道

谨防妄为——唐敬宗引火自焚

为人之道

俭而能广——崇尚节俭的晏婴

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

经商之道

贵在不争——善于放权的领导们

处世之道

不武不怒——田单大破燕军

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

从政之道

哀者必胜——孙膑大破魏国

处世之道

不敢为主——唐军遭受怛罗斯之败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为人之道

知我者希——世人皆醉我独醒

处世之道

安贫乐道——颜回践行大道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矣

从政之道

圣人不病——知错能改的唐太宗

为人之道

盲目自信——纸上谈兵的赵括

第七十二章?自知自爱

从政之道

不以自贵——仁、宣二帝的太平治世

为人之道

自贵之祸——李自成骄奢致败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

经商之道

水滴石穿——俞敏洪与“新东方”

为人之道

妄为者死——大行无道的董卓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从政之道

杀一儆百——张敞治理盗患

处世之道

以死慑民——红巾军推翻元朝

第七十五章?民之轻死

从政之道

民皆轻死——隋末农民起义

处世之道

有为难治——李自成推翻明朝

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

从政之道

兵强不胜——苏代劝秦王善待魏国

处世之道

柔弱处上——佯狂避世的阮籍

第七十七章?功成不处

从政之道

圣人不恃——周公辅政不贪功

为人之道

余补不足——不居功自傲的丙吉

第七十八章?柔之胜刚

从政之道

弱能胜强——刘秀以柔道得天下

处世之道

示弱于敌——康熙智擒鳌拜

第七十九章?报怨以德

从政之道

不责于人——宋就以恩德抱怨

为人之道

善有善报——贵族与农民的故事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从政之道

安居乐俗——保境安民的李昇

处世之道

甘食美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

从政之道

美言不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为人之道

利而不害——介之推功成却不慕荣华


道德经 节选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a。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注释】 a朴:“道”的另一个称呼。指道的一个方面。 【译文】 “道”永远是顺其自然的,却又好像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若能遵循道的原则,无为而治,天下万物就会按自身规律正常发展。当它的自生自长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的真朴去整治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再起贪欲之心了。没有贪欲自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自然而然走向稳定、安宁。 【解析】 这一章是老子《道经》的*后一章,《道经》共三十七章,主要讲述了大道的概念、形状、意义、价值和规律。本章与第三十五章的内容基本相同,中心议题是“无为而无不为”,即老子的朴治主义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命题。老子认为*完美的治世之法是“无为”,即顺着道的法则自然而为。能顺道而行,就会自然走上正轨。 在本章中,老子再次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无为,治民的根本在于使民无欲。当老百姓违反天道、犯上作乱时,统治者尽量不要施加刑罚,更不要利用武力进行征讨,而应以淳朴和无欲去教化和感化他们。老子认为,治国者只有遵循大道,无为而治,百姓才会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曾提到过“道法自然”,意思是说自然是无为的,所以道也是无为的。什么是无为?就是静、朴、无欲。治国者如果能够遵循道的法则去处理政事,就不会危害百姓,而百姓也不会滋生贪欲,这样他们就会过上自然、平静的生活了。 无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被阐述、解释。本章**句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如何理解老子的道呢?道与宗教里的神不同。宗教里的神是具有人格的,它有意志,也有欲望;而道则不具有人格,但是它却创造了万物,主宰了万物,并顺任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的确切含义应是不妄为、不强为。第二句老子引入人类社会,谈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中的运用。由于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老子要求侯王能守道而行,即在朝政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治理国家,从而导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这里所说的“镇”,是镇服的意思,而不是用武力手段来镇压。 怎样在人类社会中运用道的法则呢?老子说,治国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遵循“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就会达到“天下将自定”的理想社会。大道无为,始终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可使整个宇宙和谐有序;治国者无为,始终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可使国家大治,百姓安定;自我无为,始终遵守自然之道和人生法则,可使自己健康长寿。在这里,宇宙、社会、人生是“实”、“有”,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人生法则是“虚”、“无”,实与虚、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欲治实、有,必先守虚、无。自然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朴”,也就是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和人生法则,治国以法,治身以朴,这样才能够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 境界。 从政之道 以静守道——萧规曹随◎ 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们只能顺其自然,不可妄为。如果肆意妄为,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七月,丞相萧何病死。吕后、惠帝遵照汉高祖的遗嘱,将齐国国相曹参召入朝中,让他接替萧何出任丞相。曹参奉诏入朝,吕后、惠帝授予他相印,让他做了丞相。曹参入主相府后,朝臣们都私下里议论,说萧何、曹参二人,早年一起追随刘邦起兵,又均为沛县人,关系原本十分要好,后来曹参战功卓著,封赏反而没有萧何的多,两人于是有了隔阂。现在曹参做了丞相,一定会对人事作大调整。为此,各级官员都慌张起来,他们担心自己的前程会毁掉。哪知曹参入主相府几日,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而且还贴出文告,表示一切政务、用人都依照前任丞相旧章办事。官吏们这才安下心来,像往常那样处理政务。 几个月过后,曹参渐渐对僚属有了大体了解,于是把那些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全部罢免掉。同时,曹参又选拔各郡国中那些年老忠厚、口才迟钝的文官,填补以上的空缺。然后曹参就闭门不出,日夜饮酒,不理政事。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处理政事,便纷纷入见曹参,都想找他好好谈一谈。可是等他们一来,曹参就取出醇厚的酒给他们喝,官员们刚想趁机进言,又被曹参灌酒,喝醉以后才离开,始终不能进言。自此以后,曹参的手下也不再询问曹参缘由了,都纷纷仿效起来。相国官邸的后园靠近官员的住处,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喊,声音传到了很远的地方。曹参明知,却装聋作哑,不加理睬。曹参的随从侍吏厌恶他们,但是又不能得罪他们,只好把曹参请到园中游玩,听见官员酒醉唱歌呼喊,随从侍吏都希望曹参能制止他们,然而曹参非但没有制止,反而取酒设座,跟他们彼此呼应唱和。侍吏见此情景,感到莫名其妙,也不好再问。 曹参不但不去禁酒,就是属下犯了小过错,也往往代为遮掩。属吏们感恩戴德,都不敢轻易犯错,所以相府中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不过,朝中大臣却对曹参的行为感到不解,有些人还时常把这些情况报告给汉惠帝。此时,惠帝刚刚即位,他听说曹参日夜不停地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还以为是曹参嫌他太年轻了,有些看不起他,所以有些着急,希望曹参能竭尽全力辅佐自己。 曹参的儿子曹窋在朝中担任中大夫,有一天,惠帝对他说道:“你休假回家的时候,碰到机会就顺便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去世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处理政事的经验,正要丞相尽心尽力辅佐,共同处理国家大事。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纵饮闲聊,一不向皇帝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长此以往,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呀?’你问完后,看你父亲如何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千万不要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曹窋领了惠帝的旨意,回家后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曹参,一边按照皇帝的旨意跟曹参闲谈,并向曹参规劝了一番。曹参一听到儿子的话,不禁勃然大怒,大骂曹窋道:“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是赶快回朝侍奉皇上吧!”他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窋遭到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宫中,向汉惠帝大诉委屈,并把挨打的过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惠帝。惠帝听了更加觉得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第二天,早朝散了之后,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道:“丞相为什么要责打曹窋呢?他对你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啊,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下帽子,跪在地上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赦他无罪,又对他说道:“丞相您有什么想法,就直接对我说吧!”曹参于是向惠帝问道:“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回答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依陛下的看法,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更强一些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比不上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道:“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才能比不上先帝,我的德才又不如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施行的过程中又都取得了很大成效,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下来,曹参又诚恳地对惠帝说道:“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所以,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当遵守先帝遗愿,谨慎行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任意改动,而只能遵照执行了。我现在这样依照先帝的遗愿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十分欣慰地说道:“我终于明白了,丞相不必再说了!” 曹参当政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整个西汉王朝社会稳定,百业兴旺。曹参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历史上称这段史实为“萧规曹随”。 “萧规曹随”的典故,很多人都只是肤浅地理解为:前任的办法好,就继承下来,不如前任就当好学生。但是没有认识到,那些可以被“曹随”的“萧规”,其本质上都遵循了事物的规律。因此,天地运行所遵循的规则并不繁难,只不过顺其自然而已。 ……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哲学/宗教 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