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实务-大学校长遴选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理念与实务-大学校长遴选

理念与实务-大学校长遴选

作者:黄俊杰

开 本:16开

书号ISBN:7301105673

定价:28.0

出版时间:2006-07-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理念与实务-大学校长遴选 内容简介

(三)美国制
相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组织上的一个*突出的特色,就
是在*高的权力结构上,是由学术上与教育上都是外行的人士来领导的。
美国大学的统治权都是法人化,大学的*高权力掌握在董事会手里。不
仅私立大学如此,州立大学也都设有学校董事会。不同的是,州立大学的董
事由选举产生,而私立大学的董事则由既有的董事会聘请。这些董事会董事
,主要都是由企业经理、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组成的。这些人,不论在
学术或教育方面都是外行。美国的高等教育,基本上是外行领导内行。
外行领导内行,却能产生世界上*发达的高等教育,这个奇迹要从美国
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了解。美国文化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事业有成
的公民,常常会去出任公益团体,如博物馆、交响乐团、美术院以及大学的
董事。而且,他们出任董事,并不只是挂名而已,而是全力以赴。又由于美
国的企业传统是,董事会主要的工作,在于遴选主要的执行人员,如总裁或
大学校长等。一旦执行长选定,平常的领导与执行工作,就全权托付给执行
长。这样的权能划分,不至于过分干预校长的日常领导工作,甚至长远的领
导规划。这可能正是外行领导内行而能行得通的主要原因。
美国大学的这种组织结构,是和美国的企业文化及政治体制相吻合的。
美国企业的垂直阶层体系,强调金字塔形的领导体制,强而有力的*高领导
,是企业的灵魂。政治上,美国联邦政府的总统制,也是强调一个*高领导
人的体系,和以议会制为主的欧洲制度大不相同。这种领导体系,比较容易
在短时期内看到成效。但是也比较容易受到社会或市场所左右,比较注意短
期而忽略长期。此外,任期上没有限制,也是和企业制度一致的。这对于百
年树人的教育工作,确实比较有利。
在高等教育重大变革时期,美国这种大学组织体系的确发挥了重大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的几次大改革,都是在这种体系文化下产生的。相对来说,
德国的19世纪大学改革,就不是这种模式,而是由政府来推动的。但是这个
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学术教育团体与企业团体,是有一定的矛盾的。过
分偏向企业管理的效率,学术的水平与教育的品质就容易打折扣。市场的压
力,又容易把大学投向精英主义的方向。这将使大学成了不民主的阶层社会
的帮凶,有悖机会平等的原则。从而有碍社会阶级的流动,变成社会保守的
支柱。
就具体的遴选工作来说,校长的遴选,当然是董事会*重要的工作。董
事会通常都会形成一个遴选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并不完全都是董事,
通常都会加入教授代表、校友代表,以及一些社会人士。但是,董事一般都
占遴选委员会人数的一半以上。许多大学另外会组织一个教授征询委员会以
及学生征询委员会,以供遴选委员会征询参考。但是,征询委员会并不参与
决策与*后的推荐。
*后,遴选委员会还会聘请专业顾问。在某些研究中指出,这是非常重
要的措施。因为,遴选委员会都是临时组成的,这些委员可能一辈子都不曾
遴选过大学校长。聘请一个专业顾问,告诉委员遴选的实际过程、可能遭遇
的问题等,是非常必要而实惠的。
美国大学校长的遴选,相当重视保密。这主要是要保障候选人的隐私权
。因为,非如此,许多优秀的候选人会望而却步。如何挖掘优秀的候选人,
并且鼓励他们出来申请,是遴选的一个关键工作。因为,优秀的人才未必愿
意自动申请,遴选委员会又很容易为大批平庸的申请人而忙得团团转。遴选
正式的过程,通常需要费时一年或更久。因此,校长在卸任之前,至少要一
年半以前就需要通知董事会。

理念与实务-大学校长遴选 目录

编者引言
上编
大学理念的持续与变迁
大学理念:洪堡与傅斯年观点之比较
美国现代大学的理念与实践——以芝加哥大学为例
美国的经典通识教育:经验、问题与启示
“理念治校”与“全人教育”之大学新典范:省思、建构与分享
下编
从学术领导看大学校长遴选
21世纪的大学需要什么样的校长
美国大学校长的遴选经验——兼谈大学组织及功能
美国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
香港地区的大学主管产生办法及校务运作内涵
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方式及问题(一)
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方式及问题(二)
台湾阳明大学遴选校长经验
台湾清华大学遴选校长经验
大学校长遴选的理念与实务:从台湾地区经验出发

理念与实务-大学校长遴选 作者简介

黄俊杰,台湾省高雄县人。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士(1965)及历史研究所硕士(1973),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1980)。曾任新加坡儒家伦理小组顾问(1985),美国华盛顿大学(1986—87)、马利兰大学(1995)、Rutgers大学(1996)等校客座教授、中华民国通识教育学会理事长(1996—2000)、名誉理事长(2005起)。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台湾大学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计划总主持人。 主要著作有:《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台大出版中心,2006)、Taiwan in Transformation(1895—2005)(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6)、《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2004)、《东亚儒学史的新视野》(2004)、《孟子思想的现代诠释》(2002)、《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2002)、Mencian Henneneutics;A History of Interpretations in China(2001)、《台湾意识与台湾文化》(2000)、《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999)、《战后台湾的转型及其展望》(1995)、《孟子》(1993)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教育 教育理论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