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

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

作者:茅家琦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305057885

定价:16.0

出版时间:2010-01-01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七个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大体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人文精神;另一部分是反人文精神。**部分以孔孟为代表,是一种重人道、尊理性的精神;第二部以韩非为代表信奉“法术势”,强调极端的帝王专制思想以及以纵横家和杨朱为代表极端的追求升官发财和私利的思想。
第二,上述两种传统文化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同时发挥作用。它们相互交错、重叠,形成一幅复杂纷纭的局面,也使得中国社会历史呈现曲折发展的态势。
第三,传统的人文精神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文明。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自我调节机制和两项基本国策——重农政策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科举取士政策。这对秦汉以后统一的封建大国的形成、经济文化的发展、封建社会制度的长期延续起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揭露了封建专制社会反人文精神的主要表现形态:极端的帝王专制和政治腐败;论述了极端的帝王专制和腐败成为社会近代化的巨大阻力和近代反侵略正义斗争每战辄败的根本原因。
第五,历史又告诉人们:封建王朝被推翻,民国建立以后,政治专制与政府腐败并不能随之消灭。这引起人们的深思:将政治专制与腐败说成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够的,还有更深刻的根源。这种根源就是人追求富贵和私利的欲望的恶性膨胀。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欲望的形成与欲望的历史作用都具有两重性。欲望的形成有社会因素,也有生理因素;欲望的社会作用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因此欲望无法消灭,也不能消灭,只能节制。古人提倡义利结合,以节制利欲的膨胀,正反映了欲望的两个两重性。义与利结合,将世俗欲望节制在不出现极端的专制独裁、极端的追求升官发财、尔虞我诈和损人利己的范围以内,这是弘扬人文精神适应时代需要的**个两结合。
第六,节制世俗欲望需要提高道德素质,这需要继续弘扬人文精神。继续弘扬人文精神重要的问题是使人“认识到自己是人”,而且要重视“内省”工夫和“思辨”能力。
第七,在当前的形势下,弘扬人文精神还需要重视研究自古希腊以来西方的人文精神,吸取其精华,并寻求中西人文精神相互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人文精神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和人生价值。这对中国和西方来说,都是适用的。但中西方人文精神又各有其着重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着重点是强调人道仁政和道德教化;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人文精神的着重点则是追求民主人性和科学技术。这两方面“取长补短”,将会使人类的人文精神提高到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水平。这是弘扬人文精神适应时代需要的第二个两结合。

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 目录

前言——问题的提出和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传统文化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一)划分传统文化不同组成部分的标准
(二)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的核心精华
(三)反人文精神——极端的帝王专制、极端的追求升官发财和私利的思想
(四)人文精神与反人文精神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人文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
(一)体现人文精神的中国封建社会自我调节机制与两项基本政策
(二)人文精神创造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古代文明
(三)在不断创新、改革,不断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发展
三、反人文精神导致封建社会政治极端专制、腐败和社会风气衰微
(一)专制皇帝嗜杀、暴敛、享乐腐化
(二)广大官吏昏庸、贪黩、腐败
(三)社会风气衰敝
四、专制与腐败成为近代化的巨大阻力
(一)保护私有财产制度、自由贸易与自由竞争机制难以形成
(二)近代科学技术滞后
(三)故步自封,拒绝外来思想文化
五、专制与腐败导致近代反侵略正义战争每战辄败
(一)缺少科学的国防战略思想
(二)倏和倏战,举措失当
(三)军事指挥与管理系统僵化
(四)官兵素质低劣,武器落后
(五)何启与曾纪泽的辩论
六、皇帝被推翻,专制与腐败照样存在
(一)专制皇帝不可能放弃专制、消除腐败
(二)革命起义与立宪运动合流,逼使封建皇帝“退位”
(三)民国建立后的政治专制与政治腐败
七、以人文精神节制反人文精神
(一)反人文精神形成的基础——世俗欲望
(二)义利结合,节制世俗欲望的恶性膨胀
(三)“内省”的社会作用
八、中西人文精神互补是历史的要求
(一)古希腊以来西方人文精神的传统
(二)中西人文精神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 节选

《思想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主旨是遴选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中有杰出成就的人物,总结他们的思想活力和业绩。正如匡老所说:“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优秀传统,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总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中国心理学史     下一篇:清代山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