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作者:桑迪潘·德布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301162804 定价:39.0 出版时间:2010-12-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 本书特色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是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大学之道丛书(第3辑)。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 内容简介
印度理工学院是世界上管理*严格和*有影响力的理工学院,它被视为“精英工厂”,其众多校友分布在全球各个行业的*高管理层。本书作者探访了大量著名的印度理工校友,为我们展示了印度理工毕业生各个精彩的侧面。
本书作者试图解释:这所在20世纪50年代才建立的学校,如何快速成为一个光芒耀眼的传奇品牌?是什么深深地影响了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的情感和性格,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如何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导者?本书还探讨了印度理工学院为印度发展作出的贡献和人才流失的问题。
本书内容由作者对母校的回忆、校友的生动故事和客观深刻的分析串成,文笔轻松晓畅,故事真实而鲜为人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印度理工学院被称为“*有效益的大学”,本书对我国大学如何用较小的成本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 目录
一 久别母校二 返校日
三 建校伊始
四 “领导者”摇篮
五 *难迈的“门槛”
六 国家建设者
七 电信业的救星
八 “西进运动”
九 先驱们
十 快乐的亿万富豪
十一 梦想开始的地方
十二 回报社会
十三 印度教育学院
十四 什么是印度理工人
十五 “印度理工”品牌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 节选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内容简介:印度理工学院是世界上管理*严格和*有影响力的理工学院,它被视为“精英工厂”,其众多校友分布在全球各个行业的*高管理层。《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作者探访了大量著名的印度理工校友,为我们展示了印度理工毕业生各个精彩的侧面。《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作者试图解释:这所在20世纪50年代才建立的学校,如何快速成为一个光芒耀眼的传奇品牌?是什么深深地影响了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的情感和性格,并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如何成为所在领域的领导者?《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还探讨了印度理工学院为印度发展作出的贡献和人才流失的问题。《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内容由作者对母校的回忆、校友的生动故事和客观深刻的分析串成,文笔轻松晓畅,故事真实而鲜为人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印度理工学院被称为“*有效益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对我国大学如何用较小的成本构建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 相关资料
我的一个朋友在印度班加罗尔工作了两年,一回国就立马扎进火锅店,要了几大盘涮肉。他在印度吃得惯的东西太少了,才会这样卯足了劲。按照他的描述,印度是这样一个地方:到处都是野鸽子,很多还生了病,身上总会秃几块;行人去路边店买饭,老板舀一坨不知道什么东西扣在锡箔纸上,顾客就捧着锡箔纸在路边抓着吃;菜市场里卖西瓜的,会从西瓜上切出一小块下来展示内部成色,这一小块西瓜一摆到桌上,就有一层层的苍蝇扑上去,摆过一会儿,老板看这块瓜要干了,就“噗”一下再把它插回西瓜,接着卖;路上的流浪汉就像流浪狗,走着走着就会毫无征兆地在路中间躺下,人车都要绕着走。 很多人渴望在印度工作的中国人能把他们带到中国来,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生活比印度要强得多。 在教育上,印度小学的入学率,男孩只有60%,女孩不足50%。印度有着世界上为数最多的文盲人口。我接触到的印度厨师,英语水平真的不敢恭维。 于是,当你发现,你会在几乎所有总部设在美国的财富500强企业的管理层中、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顶级团队中,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宇航局里看到印度人的身影时,难免心生疑问:在一个生活条件如此之差,教育如此之孱弱的国家,这些人才是怎么出现的?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问得更具体:印度理工学院是如何成就神话的?在所有这些精英人士的教育背景中,你常常能够看到同一个学校——印度理工学院(iit)。它是印度最好的大学。如果这么说还有点模糊的话,那么用美国《新闻60分》的话来说,“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地位相当于把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加起来在美国的地位”。 《印度理工学院的精英们》就是致力于回答上述疑问。作者桑迪潘•德布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他在毕业十几年之后以作家的身份重返校园,拾起当年的记忆,追寻问题的答案。他同时寻访了数十名生活在印度和美国的印度理工校友,请这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回忆印度理工学院对他们人生的影响。 这本书的书名the iitians直译过来应该是“印度理工学院的校友们”或者“印度理工人”。最初,中文版译名曾考虑“重塑世界:印度理工神话”。这个名字听上去比原名夸张了许多,仔细想来却也并不过分。许多人一听到印度理工学院,第一反应不就是它造就的大批it精英吗?这些it精英的确是在改变世界。 1990年代,硅谷中处于创业期的公司中大约有10%是由印度人创办的。印度理工的校友们曾经是sun公司的共同创始人,担任过sun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迅桐网络公司主席、风河系统公司副主席、沃达丰公司首席执行官。此外,校友中还有人担任了贝尔实验室主任和首席科学家、高盛公司常务董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花旗集团副主席,有人成为了天体物理学中褐矮星的发现者。 德布花了相当多的精力与这些大人物取得联系,如果说他们对于印度理工的教育有什么共同看法的话,那就是,他们最重要的历练来自课堂之外。当年,这些人是从2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2500名成功者,他们在入学以后又要与最聪明的人竞争,并且学会如何与不计其数的不同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相处。生活设施简陋,食物糟糕,什么都吃过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让德布感叹,印度理工的生活“教育我们在将来的职场中要绷紧神经,在疯狂而野蛮的社会中学会逆境生存”。 印度理工学院不仅仅是要造就工程师,在它自建校之初设定的目标里就包含了这样的话:“协助学生进行性格、个人见解和心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用之才……培养学生撰写清晰、准确的技术文稿的能力,以及参与技术方面口头辩论的能力。”所以,你才会发现许多印度理工人的口才是很棒的,并不同于我们对理工科学生的刻板印象。 德布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颂扬印度理工,但最后却落脚在对于人才流失和学院未来的忧虑上。 印度理工学生的普遍梦想,是毕业后能飞跃重洋,到美国去生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看到印度理工的精英大部分在美国。德布呼吁这些校友应该懂得回报祖国。用一名印度理工校友的话来说:“社会已经倾其所能,将他所能给予的最好的部分全部都给了你,那么现在你就应该对社会有所回报。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能抱怨社会的现状,因为你所接受的精英教育就是为了让你能够驾驭和改善这一社会。……你不能发牢骚说‘我能做些什么?’如果你以社会现状很糟糕为借口,那么你就彻底失败了。” 德布还提到了一项统计。根据这项统计,已经定居海外的印度理工人中,10%是进入印度理工之前就已经决定移居海外的,35%是在就读期间决定的,还有50%是因毕业后实在无法忍受在印度的工作和生活而出国的。“这最后一部分人离开的原因正是印度政策的制定者真正应该忧虑的。”德布写道。 在翻译这本书之前,印度理工学院对我来说也只是一个很模糊的形象。翻译的过程中却发现竟然会有那么多共鸣。“联合入学考试”之残酷,过于在意成绩的大学生吊在电扇上自杀,一枝独秀的大学,普遍想要出国的学生,学校对学生生活越来越多的管制,听上去并不是那么陌生。作者也多次提到邻邦中国的情况,每次都是溢美之词,以对照出印度的差距。令人庆幸的是,我们现在也正在做类似的对照。
社会科学 教育 世界各国教育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