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史论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史论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史论

作者:孙保国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4368126

定价:42.0

出版时间:2013-02-01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史论 本书特色

“农村题材电视剧,是指取材并反映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的剧情类电视节目形态。   所谓题材,广义上来说是指作为艺术创作材料和表现对象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某些方面,狭义上来说是指构成一篇或一部“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的一组完整的生活现象。题材概括是中国电视剧创作研究的特点,题材表现什么就具有先定的意义,社会判断和期许也具有范畴的约定性。这一点决定了描写范畴对于艺术接受而言具有重要的限制。事实上,就题材而论,无论是广义上,还是狭义上,没有比农村题材更为广大和深远的了。   关于农村题材电视剧“题材”的称谓,还有大致以下三类:   **类是“三农”或“四农”题材电视剧。“三农”或“四农”这两个称谓都是概括性的提法,具体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题材电视剧或“农业、农村、农民、农民工”题材电视剧。   第二类是“涉农”或“对农”题材电视剧。“涉农”或“对农”这两个称谓的含义都比较宽泛,不如“三农”或“四农”的提法具体、清晰……”这是来自孙宝国专著的《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史论》的节选部分。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史论 目录

引 言
一、概念界定
二、分类方法
**章 起步时期(1958—1966)
**节 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 题材类型
一、不忘阶级斗争
二、礼赞英雄模范
三、倡导时代新风
第三节 形态特征
一、题材内容的纪实性
二、表现形式的舞台性
三、制作播出的同步性
第四节 历史局限
一、宣教痕迹明显
二、创作手法简陋
三、复制保存困难
第五节 理论研究
第二章 停滞时期(1967—1977)
**节 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 题材类型
一、阶级斗争
二、上山下乡
二、大寨之路
第三节 形态特征
一、由现场直播向录制播出过渡
二、由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过渡
三、由戏剧美学向电影美学过渡
第四节 历史局限
一、数量屈指可数
二、质量乏善可陈
第五节 理论研究
第三章 复苏时期(1978—1985)
**节 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 题材类型
一、对社会新风的宣扬
二、对当下时代的礼赞
三、对乡土文明的留恋
四、对动荡年代的反思
五、对农村改革的探索
第三节 形态特征
一、向现实主义风格回归
二、向视听艺术本体回归
第四节 历史局限
一、表现视角单一
二、批判力度不足
三、文化立场偏颇
四、作品数量很少
第五节 理论研究
第四章 兴盛时期(1986-1993)
**节 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 题材类型
一、正在成长的新型农民
二、转型时期的农村女性
三、负重前行的农村改革
第三节 形态特征
一、思想深度明显增强
二、艺术审美长足进步
三、典型形象不断涌现
四、城市文明优势凸显
五、悲情正剧受到青睐
六、连续剧集成为主流
第四节 历史局限
一、作品数量有限
二、发展后劲不足
三、表现视角单调
四、产业意识欠缺
第五节 理论研究
第五章 边缘时期(1994-2001)
**节 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 题材类型
一、农村干部成为表现主体
二、新型农民成为叙事亮点
三、现代观念成为关注重心
第三节 形态特征
一、喜剧形式再次流行
二、地域风格开始形成
第四节 历史局限
一、数量呈现边缘化
二、主题呈现保守化
三、思想呈现浅表化
第五节 理论研究
第六章 复兴时期(2002年以来)
**节 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二、文艺政策
第二节 题材类型
一、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民
二、执政为民的农村干部
三、独立自强的农村女性
四、创业打拼的务工农民
第三节 形态特征
一、表现视角丰富多元
二、续集拍摄蔚然成风
三、史诗作品不断涌现
四、艺术含量有所提升
第四节 历史局限
一、相对数量仍偏少
二、总体质量仍不高
三、地域分布仍失衡
四、审美内涵仍不足
五、农民编剧仍匮乏
六、播出渠道仍不畅
第五节 理论研究
结语
一、社会角色
二、地域风格
三、历史经验
附录一:农村题材电视剧主要作品目录
附录二:历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农村题材电视剧获奖名单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史论 作者简介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新闻传播出版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