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与中原文化-(含光盘)
河南话与中原文化-(含光盘)作者:段亚广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07837315 定价:40.0 出版时间:2014-09-01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河南话与中原文化-(含光盘) 本书特色
河南方言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很多语汇都附带着历史文化信息。自出现至今,4000多年来,对中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是中原文化中不可轻视的一点。 本书是方言与文化丛书中的一册,主要介绍河南方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包括河南方言的历史演变、覆盖范围,河南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河南方言的应用及其价值,河南方言的艺术形式等。内容既具有专业知识性,又具有趣味性,同时还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普及河南方言与文化的通俗读物。
河南话与中原文化-(含光盘) 目录
**章 出身本是帝王家——河南话的前世今生 1.1 河南话概说 1.1.1 什么是河南话? 1.1.2 河南话的流行范围 1.1.3 河南话在全国方言中的地位 1.2 源远流长河南话——河南话溯源 1.2.1 孔子讲什么话? 1.2.2 为什么是洛阳? 1.3 中州雅音播四方——河南话的扩散与流变 1.3.1 河南话“一变”:永嘉之乱 1.3.2 河南话“二变”:安史之乱 1.3.3 河南话“三变”:靖康之乱 1.3.4 河南话“四变”:洪武移民 1.4 各领风骚数百年——河南话没落的原因第二章 河南话的特点 2.1 河南话的语音 2.1.1 声母系统 2.1.2 韵母系统 2.1.3 声调系统 2.1.4 河南话的语音特点 2.1.5 河南话常用字读音表 2.2 河南话的词汇 2.2.1 河南话词汇的特点 2.2.2 河南话常用词语500条 2.3 河南话的语法 2.3.1 河南话的语法特点 2.3.2 河南话语法例句标音第三章 河南话里的中原文化 3.1 话里春秋——河南话里的宋元遗风 3.1.1 穿越千年的笑话 3.1.2 “嚷嚷”为什么叫“协伙”? 3.1.3 骂人话也有来头 3.1.4 “恶水”是啥水? 3.1.5 拌ban1小孩儿 3.1.6 蹲坐为何叫“骨堆”? 3.2 雅俗共赏——河南话里的粗俗与文雅 3.2.1 兔孙pk王八蛋 3.2.2 娘那个脚 3.2.3 河南话的文雅 3.2.4 河南话里的“说词” 3.3 话如其人——河南话里的中原人性格 3.3.1 “中”——河南人的干脆 3.3.2 “吃了嘞啵”——河南人的实诚 3.3.3 *怕“尖”和“抠”——河南人的为人 3.3.4 “敦dui1”和“兑duiˇ”——尚武与鲁莽 3.3.5 “混hunˇ”——河南人的处世哲学 3.3.6 “讲啥jiong1 sha”和“不讲啥” 3.4 南腔北调——河南话里的花样与特色 3.4.1 “李庄”怎么成了lie1 zhuang? 3.4.2 “茄子”叫“桥”、“鸡子”叫“鸠”? 3.4.3 歇嘞歇嘞来个切 3.4.4 灵宝话里的“唐代遗音” 3.4.5 “公鸡山”为何称作“鸡公山”? 3.5 五彩缤纷——河南话里的中原文化习俗 3.5.1 喝“茶” 3.5.2 喝“汤” 3.5.3 祭灶 3.5.4 河南话里的“老陈醋味” 3.5.5 男尊和女卑 3.5.6 祈禳歌第四章 河南话与河南地方戏曲、曲艺 4.1 河南地方戏曲、曲艺简介 4.2 河南话与河南戏曲、曲艺的共生关系 4.2.1 韵脚体现河南话特色 4.2.2 唱腔体现河南话声调特点 4.2.3 俚言俗语与乡村世俗 4.2.4 戏曲、方言和民俗水乳交融 4.2.5 戏串与俚曲——愿汁原味的河南话结语:河南话的现状和它的明天附录1:河南话常用字读音表附录2:河南话常用词语500条附录3:河南话语法例句后记
河南话与中原文化-(含光盘) 作者简介
段亚广,河南上蔡人,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从事方言学和音韵学研究。有文章见之于《方言》等杂志,出版有专著《中原官话音韵研究》、《从方言比较看官话的形成和演变》等。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东北方言与文化-(含光盘)
下一篇:湖南方言与文化-(含光盘)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