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作者:袁年兴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9778654

定价:89.0

出版时间:2015-11-0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针对当代人类学的缺陷以及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困境,基于人类学作为一门为人类提供福祉的学科本质,以藏彝走廊一个族群杂居村落——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哈巴村为范例,从存在(beings)的基本维度出发,致力于探索族群主体多层面的共生逻辑,揭示族群共生的基本属性及其人学意义,从而构建一种超越二元论和分离主义的族群认知范式。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其逻辑结构-一项超越二元对立的族群人类学研究 目录

**章 导论/1  **节 西方话语体系中的“ethnic group”叙事/3    一 “ethnos”的历史叙事:从自我言明到二元对立/4    二 作为“原始”的“ethnos”:“欧洲文明”之镜像/6    三 “ethnic group”的政治内涵:科学的名义/9  第二节 汉语语境中的“族群”表达/12    一 台湾的“族群”研究与政治实践/12    二 中国大陆的“族群”与“民族”/16  第三节 我是谁?人类认知自我的困境/23    一 “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困境/23    二 人类学的后现代之路/26  第四节 存在的共生维度:一种方法论/33    一 共生进化的社会科学意义/34    二 基于共生主体的民族志书写/37第二章 走进哈巴村:历史与地理/44  **节 哈巴村的村落历史/45    一 哈巴村的历史记忆/45    二 村落历史考辨/47  第二节 族群的地理空间分布/49    一 **级阶梯:回族与彝族/50    二 第二级阶梯:纳西族与汉族/52    三 第三级阶梯:傈僳族与纳西族/54  第三节 哈巴村的族群迁徙历史/55    一 自称“纳喜”的本地人/55    二 “裳人”与“四外人”/58    三 “藏回”与纳西族的渊源/61    四 来自安南银厂的彝族/64    五 自称“永北扒”的傈僳族/67  本章小结/68第三章 族群语言与社会结构/70  **节 族群语言结构/70    一 语言的因素结构/70    二 语言的语法结构/72    三 语言的功能结构/73  第二节 族群的亲属称谓体系/76    一 纳西族亲属称谓体系/78    二 回族亲属称谓体系/79    三 “四外人”亲属称谓体系/82    四 哈巴村彝族亲属称谓结构/84    五 傈僳族亲属称谓体系/87  第三节 亲属制度与家族组织模式/89    一 纳西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90    二 回汉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92    三 彝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95    四 傈僳族亲属制度与家庭组织模式/98  第四节 亲属制度的外延与族内共生形态/99    一 族群亲属制度的外延/100    二 拟亲属称谓制的内生功能/101  本章小结/102第四章 日常生活与公共空间/103  **节 族群的日常生活/104    一 族群的居住空间/104    二 族群的饮食习惯/109    三 族群的服饰特征/112    四 经济生活方式/118  第二节 哈巴村的公共空间/120    一 哈巴村的集贸市场/121    二 哈巴村的节日庆典/124    三 哈巴村的政治空间/126  第三节 族群交往的共生属性/131    一 族群共生的内在动力/131    二 族群交往的共生属性/134  本章小结/135第五章 宗教仪式与族群象征/137  **节 丧葬仪式的过程象征/137    一 分离阶段:告别日常生活/138    二 边缘阶段:仪式中的抚慰与保护/143    三 后阈限:重返日常生活/151  第二节 族群的宗教特征与认知结构/153    一 纳西族与东巴教/153    二 回族与伊斯兰教/155    三 彝族与“毕摩”信仰/157    四 傈僳族与“尼扒”信仰/159    五 “四外人”的混合宗教/160  第三节 风险认知与选择/164    一 传统社会风险与象征禁忌/164    二 象征结构中的现代风险/166    三 风险认知中的选择/174  本章小结/178第六章 共生结构中的族群情感与想象/180  **节 婚姻制度与身份选择/181    一 跨族婚姻家庭与民族身份选择/182    二 藏族身份的诱惑/184    三 家族认同与族群认同的重叠/187  第二节 纳西语境中的“屋名”与自我归类/189    一 谁是正宗的纳西族?/189    二 “我”属何族?/193  第三节 身份认同与区分的地缘差异/197    一 “老熊湾”与“山里”/197    二 “山外”与“山里”/198    三 “江边”与“山里”/200  第四节 族群认同与自我归类的社会情境/202  本章小结/207第七章 族群主体的共生效应:一个分析框架/209  **节 族群共生的结构性特征与模型建构/210    一 族群共生的结构性特征/210    二 族群主体共生的评价模型/212    三 数据说明与变量操作化/214  第二节 族群共生效应分析/218    一 历史主体的共生度和共生效应/218    二 文化主体的共生度和共生效应/220    三 想象主体的共生度和共生效应/222  第三节 族群共生的主体责任/224  本章小结/228第八章 结论/230  一 族群共生结构:一种认知模式/231  二 族群的共生属性:从认知论到存在论/234  三 走向共生:一种生存性智慧/239参考文献/244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社会学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