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以《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本为文本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以《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本为文本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以《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本为文本

作者:刘齐文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06832168

定价:68.0

出版时间:2015-09-01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以《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本为文本 本书特色

将古典作品翻译成现代日语,采用异化加注释策略能彰显民族文化,表明文化身份。异化加注释策略在日语文本中转化为:  “汉字+注假名+注”,我们称之为“译注法”文化翻译策略。翻译时,以直译为主,但并不字当句对地硬译和死译,而是采用添加词语、释义等多种补偿方式将原语的语言含义表达准确;做注时,译者根据读者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想读者所想,对因异质语言文化差异而难以理解或易产生误解的历史文化语词用多种形式的注释加以阐释,繁简得当。译注法既解码原语语言,又给读者提供原语历史文化信息,揭示典故含义等,凸显了语言,阐释了原语文化信息。译注法使翻译和注释相得益彰,语言和文化的传递神形兼备,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和沟通。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以《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本为文本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价值及意义    1.1.1  为什么要研究《三国演义》日译本    1.1.2  四种日译本体例介绍    1.1.3  四位译者的翻译态度    1.1.4  中文底本及选择四种日译本的学术依据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理论基础    1.3.1  音读和训读    1.3.2  汉文训读法    1.3.3  汉字注假名(振i)饭名)    1.3.4  江户时期的翻译观    1.3.5  明治时期的翻译观  1.4  章节安排第2章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中日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2.1  中国译界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2.2  日本译界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2.2.1  战后日本文化身份的重构及翻译态度的转变    2.2.2  1970年代后的翻译观一以直译为主,兼顾读者的可接受性    2.2.3  21世纪日本的翻译观一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  2.3  本章小结第3章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译注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1  本文提出的译注法定义、适用范围及基本方法    3.1.1  译注法的定义    3.1.2  译注法适用范围及基本方法  3.2  译注法提出的理据    3.2.1  在汉字文化圈中,汉语词汇形同义不同    3.2.2  日本学界有汉字研究学术传统    3.2.3  中国典籍中对日本人名、地名、职官名均用汉字表记  3.3  注释法    3.3.1  注释的定义    3.3.2  注释的作用  3.4  注释法的先行研究  3.5 译注法的必要性  3.6  译注法的可能性  3.7  本章小结第4章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译注法在日译本中的表现形式  4.1  职官词汇翻译与译注法  4.2  文化负载词汇翻译与译注法  4.3  典故、成语翻译与译注法  4.4  称呼语翻译与译注法  4.5  兵器名、战船名翻译与译注法  4.6  人名、地名翻译与译注法  4.7  本章小结第5章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译注法在日译文本中的得失  5.1  译注法在日译本中的得益    5.1.1  保留了原语的文化信息    5.1.2  体现严谨的治学品性,有利于传递原著文化信息  5.2  未用译注法所产生的缺失    5.2.1  文化信息缺损    5.2.2  读者难以理解文本含义    5.2.3  易产生误解  5.3  多元语境下译注法在典籍作品日译中的文化意义    5.3.1  多元语境下文化翻译策略一异化策略加注释    5.3.2  多元语境下,译注法能传递原语文化信息    5.3.3  译注法能彰显民族文化,保留原语语言特色    5.3.4  兼顾目标读者,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  5.4  结语及今后的课题    5.4.1  结语    5.4.2  今后的课题参考文献后记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以《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本为文本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