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语法研究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

作者:方有国

开 本:32开

书号ISBN:7806593292

定价:23.0

出版时间:2002-02-01

出版社:巴蜀书社





《诗经》中有“数+斯+名”结构,如《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的“百斯男”。类似的结构在《诗经》中还有四见:《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大雅·下武》“於万斯年,受天之祜……於万斯年,不遐有古”。

“数+斯+名”结构很少见于先秦其他典籍。其中“斯”字历代解释分歧。汉代毛亨、郑玄解“百斯男”为“百子”,郑玄解“千斯仓”、“万斯箱”、“万斯年”分别为“千仓”、“万箱”、“万年”,均视“斯”为无义助词或衬音词。唐代孔颖达解《甫田》《下武》两例同毛、郑、解《思齐》“则百斯男”为“则生百数之此男”,“斯”释为“此”,前後不一。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斯’犹‘其’也。”王氏视“斯”为代词。今人裴学海先生主张“斯”相当于“之”,是连词(或称结构助词),他批评王引之的解释“失之”。王显先生认为;“斯”是重言的标志,“百斯”、“千斯”、“万斯”犹云“百百”、“千千”、“万万”。其他还有不少解释《诗经》的,或发挥毛、郑的观点,或沿用王引之的说法。“斯”字众解不一,“百斯男”一类结构如何分析,终无确论。

我们认为,解释“百斯男”一类结构,首先要考虑《诗经》的诗歌体裁和诗歌体裁的语言特点;第二,要利用《诗经》中的相似结构和相似虚词(如“其”、“之”、“此”等)加以比较。我们从造两点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认为“百斯男”等结构应释为“百其男”,王引之“斯”犹“其”的解释比较可靠。同时,“百斯男”亦即“斯男百”或“其男百”,是《诗经》中的一种特殊的变式结构。

“斯”作代词犹“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察。

(一)《诗经》中“斯”、“其”都见使用,它们都可以作代词修饰限定名词。如:

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大雅·抑》)

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周颂·振鹭》)

其室则迩,其人甚速。(《郑风·束门之墇》)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卫风·氓》)

(二)《诗轻》中有特殊的“数+斯十名”结构,同时有特殊的“数+其+名”结构。後者也很少见于先秦其他典籍。“斯”、“其”在结构中显然都是代词作定语,词性和作用相同。“数+其+名”结构在《诗经》中凡五见,如下:

女亦不爽,士贰其行。(《街风,氓》)

士亦罔拯,二三其德。(同上)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秦风·黄乌》)

谁谓尔无牛,九十其椁。(《小雅·无羊》)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豳风·东山》)

(三)从“之”、“此”二词来看,遗两个代词在《诗经》中可以作定语修饰限定名词,如“之子于归”(《周南·桃夭》)“生此文王”(《大雅·大明》)。但这两个代词在《诗经》中没有用来组成“数+之+名”和“数+此+名”结构。我们检查《诗经》全部用例,代词“之”作定语,只出现在“之子”这种结构中,与“斯”“其”有一定的差别。“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作领属性定语,更舆“之”“此”有所不同。《豳风·七月》有“一之日”、“二之日”等结构,其中“之”是连词不是代词,和“斯”、“其”词性不同。就因为“之”不是代词,所以“一之日”、“二之日”不能按下文所说的句型变换方式,变换成“之日一”、“之日二”,而“百斯男”、“贰其行”等是可以这样变换的。

(四)《说文》:“斯,析也。从斤其声。”以“其”作声符。这说明《诗经》时代“斯”“其”二字语音相同或相近,“斯”可用如“其”。

……

上古汉语语法研究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社会科学 语言文字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