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表情:旧闻依然鲜活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思想的表情:旧闻依然鲜活

思想的表情:旧闻依然鲜活

作者:杜涌涛

开 本:16

书号ISBN:978-7-5334-5271-7

定价:35.00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大栅栏57551个常住居民中,60岁以上的达9914人,占17%,残疾963人,失业登记4427人,社会低保户929户。人群结构呈现社会困难人群的特征。”

“人口密度大,居民居住拥挤,某住户3口住房仅为4?8平方米……最窄的钱市胡同只有82厘米宽。”

“工商登记个体经营行业729家,90%为小餐馆、小旅馆、小杂货店、小发廊、小歌厅。小发廊为167家,有理发工具的仅为7家,大部分白天上锁,夜间营业。经营规模和业态呈衰败状况。”

“社会治安混乱,珠宝市、月亮湾地区的‘110’报警占全地区的70%以上。”

“大量居民日均生活费不足8元。”

……

大栅栏的确老了。大栅栏也的确破了。可今天谁能想象得出几百年前大栅栏那般绝代风华的模样?

据文史专家介绍,这里曾是北京最古老的城市肌理的文脉遗存。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因为人口稀少,商业萧条,决定在北京建廊房,招商经营,吸引外地移民居住,这才有了廊房一、二、三、四条胡同。

《北京历史纪年》记载,康熙九年(1670),为加强治安管理,谕示外城也要像内城一样,在胡同口修栅栏,昼启夜闭,实行“宵禁”。因廊房四条集中了许多大商家,栅栏修得比别处高大,故老百姓习惯称这条胡同为“大栅栏”,后被官方确认。

清政府明令禁止在内城设市场、开戏院。大栅栏及其周边地区虽在外城,但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靠近皇城衙署,便日渐成为京城最繁华的地段。

大栅栏有的是“老字号”。“头顶马聚源(帽店),脚踩内联升(鞋),身穿八大祥(绸缎店),腰缠四大恒(钱庄)”,是民间对这一地段的形象比喻。旧日的北京人用大栅栏的老字号往自己身上一裹,俨然一副上流显贵的气派。

大栅栏有的是“钱”。珠宝市曾集中了26家银炉,并经官方批准成立了“公议局”。它们承担着将各省上缴的税银熔铸为银锭交户部的任务,还定期公布银锭与碎银兑换的比价。大栅栏的银炉再加上87家钱庄、26家银号、40家金店,以及以正乙祠(银钱业集资所建)为代表的工商会馆的修建,培育了北京金融市场的萌芽。北京最早由中国人办的银行,如交通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就诞生在这里。1918年,中国人自己办的银行有11家,其中大栅栏就占6家。

 7/8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人文历史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