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幸福

首页 > 图书 > 人文社科类图书/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体悟幸福

体悟幸福

“道德八书——最为紧迫的时代呼唤”丛书

作者:李西顺

开 本:16

书号ISBN:978-7-5334-5762-4

定价:22.00元

出版时间:2013-03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 幸福象限
  我们既需要珍惜当下,也需要憧憬未来!当下的幸福是幸福,未来的幸福也是幸福,我们切不可刻意为了得到其中的某一个而去牺牲另一个,尤其是去刻意牺牲另一个。那样只会得不偿失,只会把幸福割裂,而难以得到真正的幸福。这种把当下与未来相割裂的幸福观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牺牲现在以换取未来
  许多人对如下情况并不陌生,也曾亲身经历过。每年的六月份,虽然气温攀升,但高三的莘莘学子对自己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的热情更甚,热度更甚。我的同事们刚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调研,他们在跟我交流他们的见闻及感受时,我明显感受到了高考前那明显的硝烟味。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许多学校挂起标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长江去”;“杀向清华北大”;“今天不拼命,金榜怎题名?”……“杀”、“拼命”等等标语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幸福观教育”。这种教育所灌输的价值观念已经深深嵌入学生的价值观序列之中,当然,主要是嵌入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序列之中。社会、家长的价值观序列也无不如此。
  这是个社会大问题,其中缘由已有许多讨论,此处所关心的依然是幸福观的问题。我们的社会长期流行一种“牺牲现在以换取未来幸福”的“奔波忙碌型”的幸福文化。其基本特征是为了获取将来遥远的幸福,就只能牺牲当下的幸福,甚至必须以现时的痛苦为代价。这种观点一直有它的市场,也不乏一些知名学者的支持。他们倡导做当下的苦行僧,才能“练就”未来的幸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过于倡导“痛苦”的幸福功能,强调只追求现时幸福的幸福观是有严重缺陷的。虽然他们偏于一隅,但也有一定道理。
二、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
  那些“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者们的人生格言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这是另外一种极端,是“割裂型幸福观”的另一种表现。他们只顾眼前利益,强调“提前消费”,他们过于看重“当下”的幸福,实际上,他们的“幸福”,往往就是指物质享乐,这样的幸福观与上述处享乐主义幸福观趋同,但也有区别。
  实际上,许多提前的消费往往是没有必要的。我们来看看当下颇为流行的消费方式“分期付款”。无论是房子、车子,还是手机等日用消费品,商家为了促使消费,促使以旧换新,刺激货币流通,他们会让你先以一定的比例交款,然后以每个月多少还款的方式来达成你的消费。也就是说,在你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购车款的时候,你可以先“预支”将来的工资,先把车开回家,这种方式是把将来的幸福“预支”到现在。
  这种享乐主义与真正有钱人的享乐主义不同,后者追求的是现时的奢侈消费,而前者只会成为心理负担很重的各种“奴”:“房奴”、“车奴”……实际上,能够奢侈的大款们毕竟是少数,我们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如果以这种幸福观去预支未来,“抓”住当下,还是需要多加审慎思考后果,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充当这在各种幸福的名义之下掩藏着的各种“奴”。
  三、当下与未来皆是虚无
  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种情况,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虚无主义型”。这种类型对人生幸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既不愿意享受当前的幸福,也对未来的理想不抱有寄托。这种类型不仅不能够奢谈幸福,而且,几乎已经接近“失去了人生意义”,或者“找不到精神支撑”。这也是一种对当下与未来的割裂状态,这种割裂是深层次的虚无型割裂,它割裂的不仅仅是现在与未来,更是人生与幸福。也就是说,幸福是需要一颗“会体验幸福的心”的。即便所有的条件都已具备,如果你已经觉得这世间万物皆虚空,人生百无聊赖,幸福不幸福都无所谓,那么,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幸福,除非重新赋予自己的心灵以幸福的希望。
  沙哈尔博士划分出四种类型的幸福模式。
  第一种是享乐主义型。其格言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不为任何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而担忧。这种幸福模式是以动物性的“本我”为基础的,这种“幸福”与柏拉图所言的“猪的欲望满足”等同。
  第二种是忙碌奔波型。为了追求未来的目标而甘愿放弃当下的幸福。“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就是其真实写照。
  第三种是虚无主义型。这种类型对人生幸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既不愿意享受当前的幸福,也对未来的理想不抱有多少寄托。
  第四种是幸福人生型,既享受当下的幸福,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过程之中获得幸福体验,而且可以通过当下的行为获得更加美好的未来,其格言是“从幸福走向另一个幸福”、“使幸福更幸福”。
以这种划分为基础,沙哈尔博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幸福象限。
看了这个幸福象限,我们不妨对号入座,认真反思一下:回顾你过去的生活,想想你现在的生活,你经常处于哪一个或哪两个象限呢?
◎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在出发之前,我们都曾有过关于未来幸福生活的种种畅想。不论我们是否能意识得到,我们都有自己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某种概念、某种思维框架。也就是说,每个人,我们之所以认同或不认同某种价值体系,赞赏不赞赏某种做法,认为自己幸福或者是不幸福,都由这种对未来幸福生活方式及生活场景的畅想,以及支配这些畅想的价值观念所决定。
  幸福的旅程,不能走得太急,我们不能因为已经在路上走了很远很远,而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阳光充沛的沙滩上,一位富人坐在摇椅上,享受着清新的海风与和煦的阳光。旁边,一位打鱼者悠闲地躺在沙滩上睡懒觉。富人看后,深为不解。他走到渔人身旁,试着问道:“你靠打鱼为生,却为何在此偷懒,而不把所有的时间全部用到打鱼上呢?你这样睡懒觉,肯定会影响你打鱼的数量呀!”
  打鱼者的眼睛半睁半闭,打量了一下这位好心的富人,慢悠悠地说道:“你整日拼搏,最终挣了很多钱,拼来拼去,最终又是为了什么?”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人文历史

在线阅读

上一篇:拷问良知     下一篇:学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