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故事

首页 > 图书 > 少儿/2020-05-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女儿的故事

女儿的故事

作者:梅子涵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30764152

定价:26.0

出版时间:2016-06-01

出版社:新蕾出版社

女儿的故事 本书特色





  《女儿的故事》是梅子涵的经典作品之一,作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市场的一致好评,自首次出版以来畅销不衰。曾荣获巨人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多项殊荣。

女儿的故事 内容简介

 作品中饱含两代人之间的浓浓亲情,让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也变得妙趣横生,是一部没有丝毫书卷气的活泼有趣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口语化的语言写作,语感独特,恰似谈笑风生,亲切感人。作品通过父女间的亲情故事激起读者的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心灵的共鸣,创造了儿童小说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小说艺术的新领域。

女儿的故事 目录

谢谢爸爸
1 女儿简历
2 绿色学校
3 没当干部
4 袁老师
5 数学数学数学
6 真正的故事
7 曹迪民先生
8 革命尚未成功
9 我不再哇哇乱叫了
10 体育的故事
11 再说一点体育的故事
12 钢琴睡觉
13 T在行动
14 电话散文
15 渐渐地长大

女儿的故事 相关资料

  二十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编辑的时候,我天天打电话催稿,逼着梅子涵写出了温暖人心的《女儿的故事》。书一刷再刷,还得了大奖,书中的人物梅思繁跟着他爸爸一起出名了。可是,我并没有见过她,也可能见过,记不住了,一个小不点……等我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大姑娘了。这次,她让我们惊艳,因为她写出了一本《爸爸的故事》。我想,凡是读过《女儿的故事》的读者,一定期待这个故事,毕竟“爸爸写女儿,女儿写爸爸”这件事,就颇具那么一点传奇的味道了。
  ——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知名阅读推广人彭懿

  梅子涵、梅思繁,我热爱和亲近的一对父女,《女儿的故事》、《爸爸的故事》,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是斗转星移后接连盛放的两段生命故事,更是一场开明好奇的爱的双向探索,漫长、丰富、绵密、动人。《爸爸的故事》以看似十足的自然性讲述爸爸和女儿两个世界的依存、交融、背离以及讲和。我想说,这两本具备互文性、双面性的作品是儿童文学不可能再出现的一双珍贵故事奇迹,它们诚实完美,交相辉映,完成了一次关于成长关于爱的相互抵达。
  ——儿童文学作家郁雨君

  当年读《女儿的故事》时,心里就猜想:书中的“女儿”以后会怎么样呢?后来,“女儿”长大了,成了一名独立、智慧、美丽的女性作家。现在,她用这本《爸爸的故事》回答了读者的疑问,也回答了成长的提问。
  如果说《女儿的故事》是父爱的太阳,《爸爸的故事》则是反射阳光的温柔月亮。所有的爱都会有结果,《爸爸的故事》就是这个“果”。我以十岁女儿父亲的身份,热泪盈眶地读完了这本书。
  ——儿童文学博士、童书翻译家、知名阅读推广人王林

思繁和梅老师一样,都不是长于当面表达亲密感情的人。好在她是个作家,好在前面有一本《女儿的故事》,于是就有了这本《爸爸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女儿的故事》里那个女儿长大以后对爸爸的回顾和表达。在这本书里,思繁把一种私人的感情同时也表达成了一种公众的情感。那个爸爸,也就不只是思繁的爸爸。这个父亲,是一个中国的父亲,一个上海的父亲,一个80后孩子的父亲,一个作家父亲,一个教授父亲,一个梅家的父亲。他既是独特的,你也可以在他身上看到很多人的影子。这个父亲20几年前在写着《女儿的故事》的时候,也许没有想到20几年后女儿会在自己法国的家旁的一个咖啡馆里写着《爸爸的故事》。这个爸爸和很多中国的爸爸一样,努力地把女儿送到了西方先进社会,让她呼吸着国外虽不蓬勃但却新鲜的空气。女儿一定会感激他的,这本《爸爸的故事》就是这感激的明证。而我们这些其他的为人父母者应该怎样努力呢?读一读《女儿的故事》和《爸爸的故事》吧。

——文学推广人 顾爱华

刚刚读完了繁繁新作《爸爸的故事》,一直忍着的泪水读到十二章时终于止不住肆意流淌,然后泪流满面读完,窗外蛙声如潮,屏幕前的我热泪不止。编辑要我为新书写推荐语,这个充满生命感悟的故事让我难以平静。这是每个读者都值得倾心一读的佳作,这不是传奇,也不是生活奶油蛋糕上的那颗樱桃,这是一个真实得让人惊讶又深切得让人肃然起敬的父亲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了意味丰富的声部,前半段满是童趣和天真,后半段突然波澜起伏,充满深沉的力量。亲爱的繁繁,我想告诉你,你不再是在空中飘摇的风筝,因为爱和自由的梦想,你已经变成了在风中翱翔的精灵鸟;敬爱的老师,梅子涵先生,我想借此对您说,您是世界上很可爱很幸福的父亲,祝您节日快乐!

——儿童文学博士、作家、评论家— 唐池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少儿 中国儿童文学 成长、校园小说

在线阅读

上一篇:小王子:注音彩绘版     下一篇:一周礼仪速成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