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用)
中医儿科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用)作者:秦艳红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3226134 定价: 出版时间:2016-01-01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中医儿科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用) 内容简介
《中医儿科学》分为总论、各论共15章,以及附录部分。总论为中医儿科学基础,主要包括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小儿年龄分期、小儿生长发育、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儿科诊法概要、儿科治法概要及儿童保健,注重基础与临床的有机联系,突出儿科基础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各论为中医儿科学临床,分别为肺系病证、脾胃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时行疾病、寄生虫病、小儿杂病、新生儿病证等38个病种。附录内容有儿科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方剂名录、小儿常用中成药名录。 《中医儿科学》适用于全国中医药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中医儿科学理论课教学,也可用于实践教学中的辅导与考试。
中医儿科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用) 目录
总论 中医儿科学基础**章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小儿年龄分期
第三章 小儿生长发育
**节 体格发育
第二节 小儿感知、动作、语言的发育概况
第四章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节 生理特点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第二节 病理特点
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第五章 儿科诊法概要
**节 望诊
一、望神色
二、望形态
三、审苗窍
四、辨斑疹
五、察二便
六、察指纹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年龄
二、问病情
三、问个人史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六章 儿科治法概要
**节 小儿内治法的用药特点
一、治疗要及时、正确、谨慎
二、治疗要中病即止
三、注意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的选择
四、中药的煎服方法
五、小儿中药药量
第二节 小儿常用内治法
一、疏风解表法
二、止咳平喘法
三、清热解毒法
四、消食导滞法
五、健脾益气法
六、利水消肿法
七、镇惊开窍法
八、培元补肾法
九、凉血止血法
十、养阴生津法
十一、活血化瘀法
十二、回阳救逆法
第三节 小儿常用外治法
一、熏洗法
二、涂敷法
三、敷贴法
四、擦拭法
第四节 其他疗法
一、小儿推拿疗法
二、小儿捏脊疗法
三、刺四缝疗法
第七章 儿童保健
**节 护胎养胎
一、饮食调养
二、防感外琊
三、避免外伤
四、劳逸结合
五、调节 情志
六、谨慎用药
第二节 初生婴儿的护养
一、拭口洁眼
二、断脐护脐
三、洗浴衣着
四、祛除胎毒
五、生后开乳
第三节 小儿的保健
一、婴儿喂养
二、幼儿喂养
三、添加辅食
四、日常调护
五、预防接种
六、健康检查
七、体格锻炼
八、合理教育
各论 中医儿科学临床
第八章 肺系病证
**节 感冒
第二节 乳蛾
第三节 咳嗽
第四节 肺炎喘嗽
第五节 哮喘
第六节 反复呼吸道感染
第九章 脾胃病证
**节 鹅口疮
第二节 口疮
第三节 泄泻
第四节 厌食
第五节 积滞
第六节 疳证
第七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第十章 心肝病证
**节 惊风
一、急惊风
二、慢惊风
第二节 病毒性心肌炎
第三节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第四节 多发性抽动症
第十一章 肾系病证
**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第三节 尿频
第四节 遗尿
第十二章 时行疾病
**节 麻疹
第二节 奶麻
第三节 风痧
第四节 丹痧
第五节 水痘
第六节 手足口病
第七节 痄腮
第八节 小儿暑温
第九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十三章 寄生虫病
蛔虫病
第十四章 小儿杂病
**节 紫癜
第二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三节 汗证
第四节 奶癣
第十五章 新生儿病证
**节 胎黄
第二节 硬肿症
第三节 脐部疾病(脐湿、脐疮、脐血、脐突)
附录一 儿科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
附录二 方剂名录
附录三 小儿常用中成药名录
中医儿科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用) 节选
《中医儿科学(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用)》: 儿科疾病的诊查,与临床其他各科一样,均用望、闻、问、切四种手段审察病情,进行诊断和辨证。临床运用时,要将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分清主次,作出正确的疾病与证候诊断。由于较小婴儿不会表达病情,较大儿童虽已会说话,往往也不能准确叙述自己的病情,加上就诊时啼哭吵闹,影响气息脉象,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因此,历代儿科医家对于小儿诊法,既主张四诊合参,又特别重视望诊,诚如《幼科铁镜·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所说:“而小儿科,则惟以望为主,问继之,闻则次。” **节望诊 小儿肌肤柔嫩,反应灵敏,凡外感六淫,内伤乳食,以及脏腑自身功能失调,或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易从体表及苗窍形诸于外,不易受到病儿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反应病情的真实性较成人更为明显。望诊察病时,首先应对患儿作整体望诊,然后根据病情再有目的、有次序地分部望诊,这样才能发现对辨病、辨证、治疗有意义的症状和体征。儿科的望诊内容主要包括总体望诊(望神色、望形态)和分部望诊(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两个方面。 一、望神色 望神色包括望神、望色两方面。神指小儿的精神状态,色指面部气色。通过对小儿目光、神态、表情、反应等方面的综合观察.可了解小儿五脏的精气盛衰和病情轻重及预后。凡精神振作,二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反应敏捷,均为气血调和、神气充沛的表现,是健康或病情轻浅之象;反之,若精神萎靡,二目无神,面色晦暗,表情呆滞,呼吸不匀,反应迟钝,均为体弱有病或病情较重之象。 面部望诊是小儿望神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望面色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以及邪气之所在。中国小儿的面部常色微黄、透红润、显光泽,因禀赋及其他因素影响,正常面色亦有差异,或稍白,或稍黄,或稍黑。常用的面部望诊方法有五色主病、五部配五脏,其中五色主病是望神察色诊病的主要方法。 (一)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又称五色诊,即按面色白、红、黄、青、黑五种不同颜色表现来诊察疾病。面呈白色,多为虚证、寒证。若外感表证面白,常为冒受风寒;面白少华,唇色淡白,多为血虚;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常见于阴水;面色惨白,四肢厥冷,多为滑泄吐利,阳气暴脱,可见于脱证。面呈红色,多为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分。若面红目赤,咽红,脉浮为外感风热;午后颧红潮热,口唇红赤为阴虚内热;两颧艳红如妆,面白肢厥,冷汗淋漓为虚阳上越,是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新生儿面色嫩红,或小儿面色白里透红,为正常肤色。面呈黄色,多属脾虚或有湿浊。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为脾运功能失职,常见于疳证;面黄无华,脐周阵痛,夜间磨牙多为肠道虫症;面目色黄而鲜明,为湿热内蕴之阳黄;面目黄而晦暗,为寒湿阻滞之阴黄。初生儿出现的黄疸为胎黄,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面呈青色,主寒证、痛证、惊证、瘀证。若面色白中带青,表情愁苦皱眉,多为里寒腹痛;面青而晦喑,神昏抽搐,常见于惊风、癫痫发作之时;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郁,气血瘀阻。大凡小儿面呈青色,病情一般较重,应注意多加观察。面呈黑色,主寒证、痛证,或内有水湿停饮。若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为阴寒里证;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者,可为药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晦暗为肾气衰竭之证,不论新病久病,皆属危重。若小儿肤色红黑润泽,身体强健,为先天肾气充足之象。 (二)五部配五脏 根据小儿面部不同部位出现的各种色泽变化,结合所属脏腑来推断病变的部位与性质,就是五部配五脏的望诊方法。五部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颏部。小儿五部与五脏的关系及主病,*早见于《小儿药证直诀·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五色在面部不同部位出现,可结合五脏配属,为诊查不同病证提供参考。 二、望形态 形指形体,态指动态。望形态就是观察患儿体形强弱胖瘦、体表肌肤毛发和动静姿态,初步推断五脏、阴阳的盛衰。 ……
教材 高职高专教材 医药卫生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