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日记2
北大日记2作者:刘玥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3026028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09-01-01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
本科教学评估团要来了。奥运会就要来了。北大要迎接有着高贵头衔的教育部官员,要迎接国内外名校的校长与教授,还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黑人白人,她不容许小小的三角地有损她的雍容与威严。社团招新的展板被撤走,杂乱而顽固的广告被锲而不舍地撕掉,三角地被整顿。海报栏被拆了,一块崭新的电子信息屏取而代之。
我说过,我并不哀悼,尽管过不了多久,曾经声名显赫的三角地会成为与普通大学无异的一个宣传栏。机械闪烁的电子屏幕,滚动苍白无力的欢迎辞。我不哀悼。我只是不知道,谁能在电子信息屏上放一首诗。
我们其实都清楚,三角地早就退出了我们的生活。在所谓的信息时代里,网络已经承担了大部分的信息传递。在三角地,除了缅怀,我们无事可做。我们只不过是一厢情愿地以为不能没有三角地。没有它生活依然如昨。三角地,只是一个被虚化的象征。就像北大自己。
不断有人说,北大已经是历史的傀儡,像历史遗迹一样矗立着。再没有昔时的煊赫,再没有曾经的意气飞扬。一代又一代人满怀敬畏地迈进她的门槛,满怀失望地发现她并不神圣,然后被贴上北大的标签,扔到中关村以及附近的那几条破街道。曾经蔡元培七次为抗议政府而辞去校长一职;其后又有哪位校长傲骨复如斯。自由民主成了过时的词汇,被扫进历史。北大人并不都是精英,他们也一样世俗,他们也不过如此。
烟尘尽散,繁华俱凋。光环背后是失落,是萧条。时间只是无语地证明,没有什么能够不朽。当校园里所有树叶落尽,唯有三角地的那棵老松柏,依然固执地坚守着那片曾被一群时代精英站过的土地。
论死亡的意义
2007年11月24日
在自然的万事万物中,死亡也许是唯一尚未被人类染指的东西。它像处女般保持着童真,没有被腐化,没有被污染,没有被征服,永恒如同时间。所有人,伟人或者庸人,情愿或者不情愿,都在死亡面前保持着谦恭而卑微的姿态。
无论人们采取何种态度面对死亡,对死的恐惧依然无时无刻不攥着人类的喉咙。基督教的灵魂不死,佛教的永恒轮回,无非都是人对自己一厢情愿的安慰。所有宗教都在劝说人“相信”——为什么相信?因为你不知道。没有一个活人真正洞彻死亡。很难想象,没有死亡,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宗教何以笼络它的信徒。死亡促使人追求永生,于是催生宗教。同时,死亡又促使人追求个体存在的意义,于是催生了哲学。
死亡便也成了哲学中一个严肃且不可回避的命题。乐观主义的人世论以生否定死: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何必对死耿耿于怀?姑且将死亡弃置一旁,充实而丰富地走完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孔子对待死亡的态度是:“未知生,焉知死?”伊壁鸠鲁直言不讳地说:“一切恶中*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理性主义者试图以理智克服对死的恐惧,用生的意义替换死的无知。斯宾诺莎指出:“自由人,亦即依理性的指导而生活的人,不受畏死的恐惧情绪所支配,而直接地要求善。换言之,他要求根据寻求自己的利益的原则,去行动、生活,并保持自己的存在。所以他绝少想到死,而他的智慧乃是生的沉思。”
与此相对,悲观主义则以死否定生。生是死的起点,人生就是一场慢性死亡。结局是命定的,过程又有什么意义?既然泡泡迟早会破灭,把泡泡吹得再大又有什么意义?宿命论者直接劝说人们屈从命运的安排,这被奥勒留形象地比喻为:“人死……如演完一出戏,应当心平气和地退出舞台。”
乐观者执著于生,无视死;悲观者只看到死,忽略生。介于两者之间的超脱论,对死亡也采取一种豁达态度,所不同的是,宿命论者是不得已而接受死亡,超脱论者则把死亡看做是对自然的一种回归。道家教人看破人生的有限,把小我化入宇宙的大我,以达于无限,于是达到庄子所谓“齐生死”、“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的境界。
死亡在大多数哲学家那里都是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存在的,然而到了海德格尔那里,死亡问题忽然具有了一种本体论的意义。在死亡这个哲学问题上,海德格尔始终是个跳不过去的名字,他从死亡那里找到了超越死亡的办法,尽管,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他始终没能找到超越虚无的途径。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花了大量篇幅描述死亡之于此在的关系,以及此在何以接受乃至超越死亡的方法。此在的存在之所以是生命存在,是活的存在,就在于它存在于可能性中。这种可能性必须是此在与生俱有,同时又贯穿于此在的日常存在中,它规定和组建着此在的整体存在。这种可能性就是死亡。此在的存在就是走向死亡的存在,“为死而在”。在这里,海德格尔又将这种存在作了划分。非本真的向死亡存在是逃避死亡,用掩盖死亡的方式来安慰自己,沉湎于日常状态,即世俗生活。死亡被当做不断出现的不幸事件。而本真的向死亡存在,就是“先行到死亡”中,或日提前进入死亡,把死亡承担起来。死亡是虚无,先行到死亡中,就是先行到无中,把此在抛入或带入一种没有任何关联因而也没有任何可能性的可能性存在中,让此在领会并持守这种可能性。“人的此在只有投入无才能与存在发生关联,超越存在正是此在的本质。但这一超越本身就是形而上学。”人作为主体,放弃自身的主体身份,让存在作为自身出现,消解一切关联,从而它才能够无碍无缚地存在,能够听之任之地存在,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进而进入存在的真理之中而守护存在。
……
北大日记2 作者简介
刘玥,浙江金华人,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你所能想象的平庸女子。在写个人简介时才会感到生命异常的苍白。生活贫瘠,慵懒而不知悔改。比照钱理群先生说的培养大学人才的三件事——逃课、乱看书、胡思乱想,自忖正在成才。
唯一的兴味在于读书写作,向文字追问价值。迄今无大成,勉强可谓略有斩获。在《萌芽》《中国少年散文写作精选》《中学生博览》等杂志上发表作品七十余篇,作品被选入《盛放》《温暖》《飞扬•比天空还远的季节》等多个文集。做过《中学生》杂志特约编辑。曾获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文学 中国现当代随笔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D-12-巴黎情人纽约沙发
下一篇:鲁豫有约-镜头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