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古典行·东方卷-千叶散华

首页 > 图书 > 文学小说/2020-05-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漫漫古典行·东方卷-千叶散华

漫漫古典行·东方卷-千叶散华

作者:茶叶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35446237

定价:26.0

出版时间:2010-09-01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漫漫古典行·东方卷-千叶散华 本书特色

“浪漫古典行”这个系列,是几位年轻的、新锐的作者,在浸淫于古典诗词之美既久之后,有所发现,不吐不快,而终于拿起笔来,要将心中的那份诗意和感动,化为一束芳香的玫瑰,赠与读者诸君的。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该书从日本的俳句“古池,蛙跃入,水之音”,到印度泰戈尔的“天空中没有鸟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这尺幅千里、语短情长之中蕴含了深长的东方神韵。这些不可复制与替代的文字,曾多次涵养过我们驳杂而又无序的内心。

漫漫古典行·东方卷-千叶散华 内容简介

所谓的文学经典,无非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体验*为真实、*为本质也*为独特的一种诗化表达。所以,尽管它们风尘满面,却难掩生命的光芒。它们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身处现代的我们重新捧读经典的动力和意义。
在“浪漫古典行”之东方卷《千叶散华》中,作者用时而细腻而富有灵性,时而理性而冷峻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从日本的俳句到印度泰戈尔散文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语短情长、尺幅千里的东方神韵。拔开文字的迷雾,我们心动的始终是那些情感:有悲有喜,有声有色、有笑有泪。

漫漫古典行·东方卷-千叶散华 目录

一 水之音
 水之音
 寂然无声
 青叶,若叶
 五月雨
 海色
 平居
 蝴蝶
 花鸟月
 同心之怜,同体之悲
 秋暮
 行于冢间
 枯野
 千叶散华
二 花之色

漫漫古典行·东方卷-千叶散华 节选

《浪漫古典行:千叶散华(东方卷)》内容简介:所谓的文学经典,无非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体验*为真实、*为本质也*为独特的一种诗化表达。所以,尽管它们风尘满面,却难掩生命的光芒。它们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活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身处现代的我们重新捧读经典的动力和意义。在“浪漫古典行”之东方卷《千叶散华》中,作者用时而细腻而富有灵性,时而理性而冷峻的文字为我们展示了从日本的俳句到印度泰戈尔散文诗中所体现出来的语短情长、尺幅千里的东方神韵。拔开文字的迷雾,我们心动的始终是那些情感:有悲有喜,有声有色、有笑有泪。

漫漫古典行·东方卷-千叶散华 相关资料

这支俳句的译文有很多,辑录在册的有: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再比如:古池碧水深青蛙扑通跃其身突发一清音再比如:古池畔青蛙一轻跃水丁冬再比如:古池塘蛙儿跳入水声响抄本上,还有最直自的译文如下:吉池蛙跃入水之音这是自己尝试的译文,“蛙”字前面原来有“青”字,后来想想又勾掉了。不知道这只蛙是青蛙还是别的什么蛙,所以连“青”字也勾掉了:倘若有青色之外别的颜色的蛙也要在诗意中跳水,不免要讨厌我顾此失彼了。俳句无法承受太多修饰,或者说,俳句本身是排斥修饰的。通过极尽短小的篇幅,传达出刹那间爆发的灵感。如果这世上还有“能够超越语言而成立的文体,那么俳旬甚至会排斥语言,从而突破到更高一重境界。此种情形,同禅宗的机锋之语略有仿佛。机锋之语一类的故事,也稍微听人说过两个。比如,五祖弘忍欲传法嗣,命弟子各作偈子呈上,以为判断。上座神秀作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来成为六祖的慧能听说了,请人代劳将自己作的题在壁上,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单看俳句不能理解的事,从机锋的角度去想,也许容易想通一些。“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似乎正是芭蕉所追寻的俳句的意境。古池究竟是怎样的:山林间的?庭院中的?郊野外的?是何季节?以至于蛙的样子,颜色或大小什么的……这些都没有也不能被写出来,更不必说“水之音”。但这些没有被描摹出来的一切,却分明都盛在短句铸就的精致杯盏里:此一盏水中,空无一物却足可照见大干世界。有限写明的寥寥几字,将这世界毫无遗漏地缩影起来。人与世间万事万物的相连,能真正凭借的只有思绪。无限思绪能自这一点生发,俳旬凝聚的力量便凝聚在这一点上。换言之,俳句中的几个字,是一个话头,也是一线机锋。从此话头或者机锋延伸开去,这样的延伸始终是自由而随意的。这样自由而随意的延伸,最终能够走多远,又能够到哪里,实在是取决于观者本心的事。比如眼前的这支俳句,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心境观望,必将生发出不同的感受。倘若有心将每种感受延伸开去,又将通向无穷无尽。可是,强把任何一种感受赋给俳句,却又是徒劳无益的。俳句意境之空,几近无形无相而能包容万物。但将俳句的“思想感情”定位于这无尽万物的任何一端,都是无谓的执着。观者执着于水中无边无际之照影,则不免被五色所迷;执着于水声无穷无尽之变化,则不免被五音所惑。曾闻道者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故为道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虚极守静笃,观万物并作。又闻佛者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知世间万物,随缘起缘灭而生无穷不尽之相。与其被无尽不实之相牵引追逐、疲于奔命,莫若反观自心,放下想要赋予意义的执着,自文句着墨的一点,随心任意地放纵思绪周游于无尽虚空之中——如此,则何乐而不为……信笔写了以上这些关于堂皇佛道之理的话,再写下去,自己也要受不了这种自以为是的口气了。其实归根结底,只是懒,懒得想太正经的事情:也许是在当日子被迫勤奋正经得过了头,从那以后,再欲勤奋正经而不能了。不过,紫式部的日记中,的确曾经记述过如下之事:清少纳言为作关于杜鹃的和歌,特意乘车到郊外去聆听杜鹃的鸣叫声,结果空手而归,一句歌也没能作出来,甚为扫兴。可见强将心境赋予自然万物,又或者,强将万物赋予心境的,徒劳无谓,既无赖又无谓。所谓无赖者,不给个答案什么的不能应酬差事——或应酬他人,或像清少纳言这般应酬自己;所谓无谓者,非其心而强为其心,非其文而强为其文,“百般精巧,终不相宜”——或可说,简直是自寻烦恼了。于生计无所裨益的事,当世之人已经无暇亦不屑为之。不过,无须负担太过沉重的解读,未尝不是文字之幸:倘若生为文字什么的,真希望永远不要给人一本正经地解读。倘有不求甚解之读者,为随意不拘之文字,落拓不拘的心境里,与之相对相谈,或可稍得趣味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学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