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制胜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1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金融制胜

金融制胜

作者:朱伟一 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61338353

定价:36.0

出版时间:2008-07-01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老的说法,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没有控制风险的完美模式,并不等于资本市场监管者没有责任去限制风险和减少风险。否则要荑联储何用?格老的问题在于,减息他便大刀阔斧,持之以恒,加息时便一文如命,裹足不前。结果放大了风险,放大了危机。华尔街券商主要是靠借贷融资,放大投资回报,也放大风险。这里的投资不仅是长期投资,还包括许多短期投机。
布鲁克林斯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阿里斯·里维林一针见血地指出:“模式不完善并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没有提常识性的问题。”是的,许多问题,我们凭常识就能做出判断。许霆被判无期徒刑,大多数人都认为判重了。即便不是法学家,即便不是律师或法官,即便对具体法律条文一窍不通,凭借常识,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是判重了。不错,常情、常理并不等同于法情、法理,但法情、法理也不能完全背离常情、常理。法律是这样,经济、金融也一样。几年之前,格老不看计算机模式也应当知道,问题已经很重要了。而且早在2000年,许多人就明确告诉当时的联储局主席格林斯潘,次级债放贷方正在诱骗借贷方借下高风险的贷款。
当时格老至少可以做两样事:一是在经济好的时候降息;二是打击疯狂放贷的做法。但是他一样也没有做。
格老在《金融时报》上发了一篇文章还不尽兴,又在同一份报上发表了另一篇文章,题目是《地产业泡沫的破灭,美联储无过错可言》。可能是担心读报的人太少,格老还上电视亮相,侃侃而谈。
格老素来喜欢装神弄鬼,说话含糊其辞,似是而非。1995年他在参议院作证时曾经大言不惭地对参议员说:“我说的话你们若是全听懂了的话,我很可能就是说错话了。”但这回很直白。他斩钉截铁地说:“对于当时我们推出的任何政策,我们没有丝毫愧疚,因为我认定,这些政策的制定都是很专业的。”
我觉得,格老是赤膊上阵跳到了前台,很有些气急败坏的样子。大人物跳到前台自我辩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失败。有权有势的人,不用自己亲自上阵,其信徒和走卒早已冲锋在前,为主子评功摆好。格老落到亲自叫阵的地步,可见他非常孤立,众叛亲离,没有人愿意出来为他说话。当然,华尔街各路券商是同情格老的——他们本来就是一丘之貉。但华尔街券商今日四面楚歌,自顾不暇,无法为格老排难解忧。
格老的问题不是判断上的问题,而是两条路线斗争的问题。格老本人也同意,尽管他没有用“路线斗争”这个名词。他所用的英文词是“ideologue”,意为“意识形态”。格老是这样说的:“我确实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一个人所信奉的一整套思想,用这套思想解释世界是如何运行的,以及我们如何去做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格老的世界观与券商的世界观是一致的,那就是:市场好的时候,就让政府躲开,券商好为所欲为;阴谋败露的时候,股市大跌的时候,券商就要求政府大举救市。我以为,这是券商的可恨之处,也是格老的可恨之处。
欧美的一些投资者对此也是洞若观火。他们中间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
伯南克和格林斯潘对泡沫经常是视而不见。此次美国住房泡沫是80年之*,而伯南克却将其说成是“只反映了美国的强劲经济”。我们或许要对伯南克的统计人员和他的能力产生怀疑。但问题的要害是,在伯南克的理论世界中,泡沫不是他所要搜寻的存在现象。
格老的论断是,“我们已经尝试了各种规治,从严格规治到计划经济。其中没有一项是成功的。难道我们还要再重新检验一遍证据吗?”格老的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格老似乎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格老当年拼命降息,现在格老的继任伯南克又疯狂甩买,变本加厉地减息,其做法的本身就是严格管理和计划经济。如果加息是规治,是计划经济,那减息也同样是规治,是计划经济。
格老之流的表现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以格老为首的券商代理人与华尔街合流,游戏资本市场,不惜牺牲国家的长治久安,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格老本人没有丝毫愧疚之心,在铁的事实面前也死不认错。历史经验表明,尽管券商暂时受挫,但他们人还在,心不死,还会卷土重来,以百倍的贪婪,更加疯狂的攫取财富。当年网络公司神话破灭之后,有格老这样一位知心朋友在美联储掌舵,华尔街的老大们就有恃无恐,反复游戏资本市场,推出危害性极大的所谓金融创新产品——也就是所谓的次级债产品。
  二、虚增价值,指鹿为马
 减息而不加息,是放纵金融老大的做法,格老难逃姑息养奸之责,但格老本人并没有直接参与华尔街的资本市场大跃进。
“金融创新”是一个很性感的名词,华尔街也把其炮制的次级债产品称作是金融创新产品。但次级债产品的实质是什么?是指鹿为马。所谓次级债产品,就是券商将住房抵押贷款的债权汇总之后重新切割分块出售。这个过程也就是资产证券化。业主与住房贷款发放方是一对一的直接关系,而证券则是面向无数投资者的投资凭证,而且可以迅速转手,倒买倒卖,推高价格。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住房抵押贷款变为资产的过程。
乍看上去,并不能发现其中破绽。债权迅速变为证券推给更多人有什么不好?券商自称这是分散风险的好办法。格老当初对此也是赞不绝口。问题出在估值上。
住房抵押贷款的金额是确定的,而由住房抵押贷款烹制出来的证券的价值却是难以捉摸的,因为证券赌的是未来。那么通过市场发现价格如何?有买卖自然就会有价格。但次级债产品恰恰就没有很大的市场,没有充分发现价格的过程。
次级债产品的买卖双方大多是金融机构或机构投资者。不是券商不想将次级债产品卖给散户投资者,主要是广大中小投资者轻易不肯上钩。网络股灾时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至今仍心有余悸,不敢到资本市场的大江大湖中再去锻炼(也可能他们的余钱已经输光)。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买卖可以不做或少做披露。这也是券商求之不得的。不做披露,自然就多了变戏法的空间。你要拿走魔术师那顶帽子,叫他从哪里往外掏兔子呢?
散户驻足不前,券商和其他金融机构就赤膊上阵,亲自操刀了。次级债产品在券商及其同类中反复过手,买来买去,价格越抬越高。而金融机构的好汉们,上自运筹帷幄的老大,下至普通工作人员,都从中分得丰厚利益。次级债产品升值了嘛,买进次级债产品的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自然也升值,机构的管理人员自然也要论功行赏,拿走巨款。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管理 金融/投资 国际金融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