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

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

作者:曹宗平著

开 本:32

书号ISBN:9787010077659

定价:24.0

出版时间:2009-03-0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 相关资料

第一章 导论
长期以来,城镇化问题一直受到国人的关注和热议。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战略模式的选择和相关决策的制定及实施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由于历经了计划经济时期、转轨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的起伏跌宕,中国城镇化过程的得失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思考空间,同时也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道路的研究兴致。笔者也尝试从城镇聚集经济这个维度来探讨我国城镇化的历程、模式选择、制约因素及相关制度创新,希望对学界同仁后续的深人研究有所启迪。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选择的是一条政府发动型的“自上而下”的城镇化道路。为了配合“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工抑农”、“重城抑乡”的制度法规,其结果一方面直接导致了城乡对立的加剧,拉大了城乡差距,固化了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另一方面致使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到l978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仅为17.9%,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陷入长期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至少发生了两个巨大变革:一是随着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长期凋敝的农村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积累了一笔数量可观的自有资金,为其日后进入城镇谋业、居住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农民生产热情的高涨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效率潜能,促使农村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亟须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二是有利的市场环境和机制优势推动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回顾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农村经济息息相关。在其初创时期,农村社区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这对当时“名不正,言不顺”的社队企业来说至关重要。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它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援小城镇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和乡镇企业自身机制优势的逐渐丧失,乡镇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进而相对地、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少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其结果必然减慢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过程,延缓了城镇化的进程。近几年,“三农问题”之所以愈演愈烈,在很大程度上正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辉煌时期所掩盖的众多矛盾的激化和显现的结果。尽管解决“三农问题”要涉及诸多领域的相应变革,但农村

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 作者简介

曹宗平,男,1968年出生,湖北广水市人,经济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1992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完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任务,目前在西北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教授和白永秀教授。先后参与国家和省级课题四项、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与所提交书稿有关的论文六篇。近年来主要研究我国城市化问题,取得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成果。

中国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经济 各部门经济 市政建设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