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第18版)——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5 / 加入收藏 / 951 阅读 [打印]
经济学(第18版)——

经济学(第18版)——

作者:萨缪尔森

开 本:03

书号ISBN:9787115173430

定价:88.0

出版时间:2008-01-01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了一轮慢性波动,30和40年代是“开创”和“拓展”,50和60年代是“成
 熟”,70和80年代是“扬弃”,90年代以来则是“回归”,19商业周期的“涟
漪论”乃至“永远消失论”,应该说是一种强烈的信号。  “真实经济周期”理
论能否取代凯恩斯主义的经典周期理论?  “虚拟经济周期”在新的经济学教
科书中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位置?
    如何解释上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长波”,而新的“长波”又是
什么?汽车主导产业群为微电子主导产业群替代之后,  “实物资本”经济周
期是否会让位于“人力资本”的经济周期?  “金融风暴”是一种什么样的新
型危机?贸易逆差、汇率走弱乃至油价畸高为什么能够同强势增长的经济并
行不悖?在微观经济学方面,  “(软件)版本”  “锁定”  “捆绑”  “网络效
应”  “企业新边界”  “需求方规模经济”等,都有待锐意开拓、形成共识并
创建新的体系。而在发展经济学和转轨经济学领域,值得关注的经济学命题
可谓更多并更有价值。例如,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步骤,新兴经济
体与成熟经济体接轨中的红利分享模式,从模拟市场切换到成熟市场的临界
条件和成功关键,等等。随着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崛起,新的现
实命题正在向现有经济学教科书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四、在“新经济”现实和“多元化”竞争面前萨缪尔森
  怎样继续如履薄冰
    “新经济”的挑战与“多元化”的竞争,不仅意味着经济学正在成为一个
空前引人入胜的领域,而且也意味着萨缪尔森“古老的”的教科书需要进一步
焕发青春。尽管本书不无先机优势,但毕竟已经历50多年的风雨。若不能继
续“如履薄冰”,则本书的领先优势也未尝不能易手。让译者吃惊的一点是,
在第16版、17版进行了那么大的改动之后,本版竟然还有许多新陈代谢甚至
伤筋动骨之处。
    **,经过更加精心和严格的筛选,本版内容更加切合初学者在新世纪
的需要。在浓缩了的篇幅中,不仅继续包含了诸如稀缺、效率、贸易利得和
比较优势原则等微观经济学概念,总供给和总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宏
观经济学范畴,以及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模型;而且还进一步扩大了
 信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等内容。环境生态经
济学、医疗保健经济学等前沿问题,国际宏观经济学的新视角,强调技术、
发明和人力资本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信息经济学的新流派、信息定价的困
境和网络效应,投资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与博弈论,污染许可证交易的经济
学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第二,本书不仅增强了上一版重视“信息网络经济”的色调,而且推进
了“市场机制再度崛起”的时代旋律。前苏联、东欧,特别是中国改革的经
验,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寻租问题、腐败问题、委托代理问题,也都有更多
的新内容。  “转轨经济学”是萨缪尔森多年来一直在呼唤的新学科。萨缪尔
森在其传来的视频讲话中这样说道:转轨经济学,特别是中国道路的研究,
应该说是未来诺贝尔奖得主的新难命题。有阅历的读者可能知道,20世纪70
年代中后期。萨缪尔森曾经用“停滞膨胀”这个命题激励和(用诺奖)  “悬
赏”锐意进取的经济学后生。至于信息网络经济,或者说“新经济”,本来就
是诺德豪斯近年精力投入比较多的领域。在本书中,污染许可证、无线电频
道、网址域名等新型“商品”交易范式,都进一步得到了系统深入的讨论。
    第三.  “国际宏观经济学”等较前沿问题的篇幅有所增加。国际金融方
面的内容有了较多刷新和较大调整。这是对于近年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
际投资等领域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战略发展的及时呼应。世界
经济的首要火车头美国经济多年来一直高速走强,但是其贸易逆差却不断扩
大,美元汇率也是不断走低。这种“强经济”与“弱贸易”、  “弱美元”的并
行不悖和相辅相成,应该说是对已有(国际)宏观经济学基本命题的正面而
尖锐的挑战。至于全世界的“廉价货币”,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性的房地产泡
沫和畸形高企的国际原油价格,显然也都需要当代经济学者正视和回应。
    第四,本书新意难以尽述,不妨借用两位作者的话作一归纳。在本书前
言中他们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它所揭示的是经济现象、环
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随着经济学和它所置身的现实世
界的发展,本书也在发展。本版《经济学》在以下七个方面不同于先前各
版,依次是:1.经济学核心理论;2.经济学的创新;3.强调小的即美的;4.
新世纪的政策问题;5.关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6.宏观经济学的论战;7.力
求更加简明和清晰。对于本书这七点新意,两位作者在其前言中都有详细的
交代。在全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不时感触良多地发现:本版大量辅助材
 料,如资料、人物、案例等“专栏”,作者都进行了新一轮的斟酌、增删、
调整和润色。
五、新世纪初期中国读者应该如何借鉴国外《经济学》
    教科书
    经济学是一门帮助人们增强洞察力和保障选择效率的学问。经济学有许

 4/11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经济 经济学理论 宏观经济学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