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历史地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行走天下的男人

  2020-05-31 00:00:00  

行走天下的男人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文化酷旅和负曝闲谈两部分,收录了相聚西坝河、大隐隐于市、都市的餐厅、工夫不负有心人、泊车、超市里的罗卜、朝九与晚五等文章。

行走天下的男人 目录

**辑 文化酷旅
拜谒中关园
 相聚西坝河
 大隐隐于市
 都市的餐厅
 工夫不负有腿人
 姑苏城外
 鬼使神差
 何处销魂
 湖畔的灯光
 滑下天柱山
 黄昏的琅琊
 魂安上庄
 鸡鸣寺的香火
 寂静桃花源
 寄命于戏
 见物不见人
九溪烟树
老房子,新天地
礼拜玉佛寺
梦幻漓江
人比西湖瘦
人去楼未空
榕树下
山人自有妙计
神禾塬的小床
试问法源
踏月而归
望城坡
无聊才旅游
无梦到徽州
武汉的标准间
乡关在何处
寻梦到临川
夜游府山
一个人的站台
禹是一条虫
岳阳寻梦记
一个人的小镇
行走上海
过南京
*忆是杭州
西行琐语
浙东去来
青岛的名人故居
 禹陵随想
 匆匆过北海
 深圳向前
 珠江的夜
 珠海之海
 迟到广州
 灵岩观僧
 雪窦寺的云
 借鸟嘴歌唱
 怀湘客
 带着地图去旅行
 我有一个梦想
 俺在合肥逛三天
 那个人他是东北人
 谁动了我的茶杯 
 伟大力牙
 一个湖南人
 一位踩慢慢游的男子
 一个卖擂茶的妇人
 伟大的旅行
 寂寞敬亭山
 风雨谢眺楼
 栖居柏枧
 诗意地安居
 推车去普陀
 清贫而快乐
 洋船屋孝子湖
 徽州**家
 绩溪之春
 皖南的踪迹
 古塬
第二辑 负曝闲谈
泊车
超市里的萝卜
朝九与晚五
结社
学问护身符
当玩已成往事
第三者
独来独往在人生的舞台
发达的经验
饭局
跟往事干杯
国际自由人
过意志的生活
回归理想生活
活到老学到死
将会议进行到底
将文人进行到底
为空想而生
驴子的朋友
谋略非学问
牛津式报告
逐命而居
 乞讨属于什么行为
 悄悄别故乡
 趣味
 涩如青果
 上访与下访
 舌头落了,牙齿还在
 年轮滚滚
 偷闲
 投资与投机
 外语是块砖
 像冬瓜一样快乐
 小孩的眼睛和嘴
 新上海人
 一个群体的生活态度
 一生做好一件事
 在坚守中超越
 资本的主义
 自恋
 找点罪受
 到大都市讨生活
 独行
 男人应走多远

行走天下的男人 节选

**辑 文化酷旅
  拜谒中关园
我很小的时候,曾经深夜走到一个破庙去,那庙在一片深林中。我疑神疑鬼地走着,忽然树缝里“嗖”的飞出一只山鸡,吓得我一身冷汗,忽然草丛里蹿出一只野兔,让我全身起寒噤。但竟然还是走到庙里去了。一个单身汉老师住在里面,我要向他请教几个问题。晚上就宿在了庙里。
想起这段往事,我正站在中关园里。这个住满了高级知识分子的地方,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一色四五层红砖单元房,墙明显有些年头了。进院门的时候,没有遭到保安人员拦截,或许根本就没有保安。在院子的顶里头,有一块地方空着,长满了杂草。我在那儿晃悠,希望能碰见一二位久仰的学者。
我在那草丛边上走来走去,走了好几个来回。还好,不像在别的城市,常常会看见拿根棍子的伪警察,心里比较放松。我猜想,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像我这样,为了一个心仪的人,大老远跑来在门口傻等。其实我还是蛮喜欢干这样的傻事。这好歹还是为了见活人,有时为了一个死去多年的人不也跑了几千里路去访问吗?这叫喜欢。
园子里没什么生气,呆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见几个人出来走动。也几乎没有听见有什么人在说话。我甚至怀疑,这些教授学者们是否都上课去了。
我要访的这位教授,以前从没见过,他的著作也只知道几本书名。这次来,主要因为他写了本关于富连成戏班的书,而我对于这个戏班,早因吴祖光先生的文章和那出《风雪夜归人》,而神往了。但我并不知道能够谈些什么,也许只是一种名人崇拜心理在作怪。
按照约定的时间,我敲开了教授家的门。出乎预料,老先生竞比原先说的“只谈半小时”多说了一小时。也许他觉得我比较诚实,或者看我还比较顺眼吧,总之是说了又说。我被他学富五车、眼高四海的架势所慑服,基本没有说什么话。但我仍然觉得满足。
离开那栋红楼、那个园子,我走到地铁五道口车站。奇怪,忽然对五道口也有点念念不舍了。
相聚西坝河
北京人的神侃,真挺没境界的,一上车或一入席就侃个没完,谁受得了啊。所以我到北京,总是紧闭着口,不跟他们说话,像跟谁生气似的。
这回到北京,脚还没落地,收到一条短信:某某走了。我说,这人怎么这样,我刚来他就走,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啊。然后短信又来了:你这人怎么啦?某某死了!!!
我这才有点懵了。竟然死了!才多大呀!才几年不见啊!人真没意思!
晚上几个老同学相约见面,地点在西坝河之某小酒馆。
西坝河?我直纳闷。北京什么时候有这河?逼得我又买了地图一份。摊开一看,果然有一条西坝河,弯弯曲曲的,像条蚯蚓,躲在密如蛛网的道路和楼宇间。按着地址,打车过去,七拐八弯,不一会儿就到了。还在车内就看见了柳树,可不,就是西坝河。那家酒店正在河边上。
这酒店是阅人无数的样子,黑不溜秋,一副老态,对我这个陌生人,也不特别热情,把我一个人干撂在那儿。要不是事先约定,我已一走了之。
我坐在桌边等。**个同学来了,这位仁兄还是那么风风火火的,一见面就跟从来没有分开过似的,话题紧接着毕业留言。然后又来了两位,两位女同学,丝毫看不出大都市给她们的滋养,倒好像折磨了很久,叫人不能不起怜香惜玉之心。接着又来了一位,这位的面孔跟学生时代倒没甚差异,看了*亲切。之后来了一位,还没见人就听到声音:“啊呀,这路!”是自己开车来的,据说四点半就动身,路上花了一个半小时。这位现在已混到了司局级,明显有点官样儿了。
*后到的,怎么说呢,*叫我心疼。我先没看见人,只看见一个丝瓜条子,就是那张一条条抽下来皱纹的脸。“哎呀,真他妈没治!”我说:“别太累了,身体要紧。”“说得轻松,谁不想休息,可没办法啊!”一位女士忙解释:“人家现在好歹也混了个司局级啦!”
然后就是关于那个同学的死。说来说去,一句话归了总: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不由你不信。然后互相忠告:善待自己。
走出酒店,淹没到这个大城的各个角落去。只有我无家可归的样子。
  大隐隐于市
出租车在四环路上跑,感觉北京实在大得没有边际。城市膨胀到如此程度,离当初几位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实在相差太远,无怪乎中国人要骂他们是空想。面对这样的北京,我竟然一点兴致也没有,不知道要干点什么。也不知道这样的北京对于我意味着什么。我漂泊在大街小巷,像只没头苍蝇,更像个多余人。
北京活在我记忆里,有老槐树几棵,冒烟的煤球炉子几个,低矮的四合院和蝉的秋鸣。不知为什么,到北京我总会想到周作人。也许是他那些书卷气很浓的文章,也许是他遁世隐居的作风,总之一个文人的生存状态,总会引起我的神往。我向一个肩上斜挎着背包的小伙子问路,他说:“我也是来找周作人故居的。”于是我们一起向砖塔胡同走去。
北京的胡同不知还保存多少,但像砖塔胡同这样,没有什么槐树,还夹杂着一些高不高、矮不矮的水泥建筑,总像失去了原有风貌。两旁的四合院,看样子也保不住了,有的干脆就拆了。见一个老头,问道:“请问周作人故居在哪里?”答日:“哪个单位的?”完了,是一个周盲。再向前走,一个小店铺,见一个瘦骨嶙岣的老太太,问:“请问您知道周作人故居在哪里?”答:“说谁呀?这名字怎没听说过?”然后又补充说:“我在这儿都九年了,没听说过有个周作人。”一个年轻人很热心地说:“上前面去,那儿有个居委会,兴许他们知道。”
胡同拐了个弯,老房子显得更加破旧,几棵泡桐树也歪着。居委会果然出现了,是一栋水泥建筑。一个妇人在里面没事人儿似的,玩着一个小东西。问她,爱理不理的:“不就前面拐角那个?”回头一看,果然拐角处有一小屋,是北方常见的那种规格特别小的平房,房子边上用油毛毡搭着乱七八糟的小棚子。走过去,见一个年轻人在洗衣机上忙活,问他:“这是周作人故居吗?”答:“问他们,我是租在这儿的。”说着用手指我们去院子里另一个比鸽笼大不了多少的一个小屋。小屋黑不溜秋的,看不见人,叫了两声也没人应。只见院子里晒着乱七八糟的东西。细细端详,我不能相信这就是周作人的故居。屋子也忒小了点,怎么说也算一代文章写手呀!这不是标准的北方四合院,北屋之小无可再小,东西厢房更小,院门被那个居委会占了,看不出来模样。说句不敬的话,这样的房子在南方只配关牲口。
令我惊奇的不只是房子的破旧,还有周作人的无名。现在好歹还有问房子在,就已经没几个人知道了,如果房子拆了,还会有人记得他吗?我这种担心其实大可不必。记得的总会记住,忘掉的终将忘掉,这是历史规律。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不求人知,也许正好是他所求。
  都市的餐厅
我在家里从来想不到要去餐厅用餐,因为一饭一粥,一菜一汤,总觉得足矣。但是出了家门之后,譬如来到一个人地生疏的地方,吃的问题立即成为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会为解决这个问题而颇费踌躇。去路边店,觉得不够卫生,上高档餐馆,又怕银子吃不消。这时候,我*希望遇到一个农家,到他家去一饭一粥地解决问题。可是我常去的是都市,是绝没有农家的,所以很为用餐苦恼过。
但到上海没有这样问题,那里不仅有好几位朋友,还有比朋友多了不知多少倍的餐馆。
餐馆的多寡其实与我并不太相干,我的肚子饿到快要穿了的时候,也只需要一家。对于每个人而言,其实也只需一家。只是大家的需要不一定相同,所以就多了起来。世界每样丰富的东西,大约也都起因于此。
一天我走到了淮海路,正在欣赏那班所谓白领怎样削尖了肩膀走路,他们比一般人走路要快,白衬衫也好像比人家的白,大家都走得快,形成一条快速流淌的河流。我夹在人群中,大约看起来也还像个白领。但我是无处可去的。忽忽就到了中午的样子,随手拨通C的电话,他是就在这淮海路上工作着。很巧,在。他在电话那头说:一会儿我们出去吃饭,待我想好了去哪里告诉你。
选定在上海酒家,据说是一家百年老店。他还另约了几位相熟的朋友。
待走过去一看,竟是一家门额极小,而且嵌了许多灰尘的酒家。从那门额的小,可以看出一点北欧的风格。进去后,感觉尚好,很凉爽,有架钢琴架在那里,但无声无息。厨房大约是极封闭的,似我这样乡下来的人,完全可以当它为书店。这种环境离吃饭这个主题已经很远,或者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竞至忘了吃饭。所以大家随便闲谈了起来,每个人都谈出自己的话题,而且尽量让人能够接着这个话题往下谈。在这个环境中绝对不会出现高声喧哗,像饿得没力气的样子,大家说话都是轻轻的,因为轻才显得不俗,显得有文化昧。或许这就是所谓都市,它要把它的特点在每件事上体现出来,包括吃饭。
在这样的餐馆,永远感觉不到进入正餐,上来的都是一小碟一小碟的东西,比如水煮毛豆,应该算是俗物,但排列在碟子里只有十来个,每个人大约只能吃两个,这样就珍贵起来的样子。永远感觉不到正餐,但却不知不觉吃饱了,乃至有贪食的会吃撑住,但这都是发生在不知不觉间。这就是艺术。
吃饭忽然变成了艺术,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我本来只要吃饱,不饿,让我能够正常活下去,但现在除了吃饱,还赚了个艺术,让我不仅能够正常活下去,而且还能艺术地活下去。由此,我不得不佩服都市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要挤到都市去,因为那里不仅有金钱可赚,重要的是有数不清的餐厅。
  工夫不负有腿人
车子进入株洲城郊时,是一片一片的山坡,月光照耀下,看得见山坡上一处处人家。大天亮时,进入了市区。株洲对我来说,非常陌生,从前学地理时,老师倒是提到过这个地方,但一没亲戚二没朋友,我对于这个地方实在很淡漠。奇怪,自从读了南京小孩刘冬阳写的《123,走》,我的心里骚动起来,似乎一天不去株洲,就一天心愿未了似的,日里念叨,夜里牵挂。我实在奇怪,活了一把年纪,没想到被~个从没见过面的小子,搅和得难以安眠。
株洲只是一个城市,一个内陆地区的工业城市,那里我一个人也不认识,不知道城市有多大,是东西狭长的如我家乡一样呢,还是方的圆的。那里的物价是贵还是便宜,人们说话是否动听,这一切我都不关心。我只关心三中附近的一户人家,这家是刘冬阳的舅爷爷家,门口附近有菜园地,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刘冬阳曾在这里与他的舅爷、舅奶奶、老表们玩耍。我在心里描画着株洲,复制着刘冬阳们活动的情景。
下了火车,吃一碗凉粉,就开始打听三中在哪里。在湘江大桥上问一个人,他说不知道。过大桥往炎帝广场去,一路上又问好几个人,都说不清楚。株洲难道很大吗?总不至像武汉、广州、上海那样大。但为什么一所中学竟无人知道呢?莫非这里的人懒得告诉我?*后,碰到一个在湘江钓鱼的人,他也许心情好,认真地告诉了,说乘几路车到某站下,然后问人就行了,还怕我走错,反复说了。我很感谢,在旅途上虽然需要一些寂寞,但遇到困难时还是需要热心人。按照指定的车到了站,走进一条小巷,见有几个闲人在,就问了起来:“请问三中在哪里?”
“找拉个?”
“我不是要找三中,是要找一个住三中附近的人。”
“拉一个?”听了外地口音,他们十分热情起来。
“我也说不清,他家门口有块菜地。”
“拉个就难说了,有菜地的人家多的是。”
“夫妻两个大概六十多岁,女的好像还当过书记。”
“书记?女书记?家里是不是有两个女儿?”
“好像是。”
于是他们很为难、很热心地用排除法,将一个又一个人选排除掉,*后告诉我:“三中就在附近,你自个去问问吧。”
在显得没有规划、像城中村的地方,默默走着,小心地捕捉印象中那些信息。啊,有了,菜地!一个老人挑着粪桶在浇水。跑过去,问道:“去年这里是不是来过一个南京小孩?”
“哦,有的有的,瘦瘦的,去年来过。喏,那就是他的舅爷家。”
顺着老人的手势,看见了一栋普通的砖瓦房,连着瓦房还有一栋两层小楼。就是它,就是它!
就这么轻易地找到了,天地怎会这样小!菜地,老人,玩的伙伴,刘冬阳所写的都在眼前。此时我不知道要表扬自己的脑子,还是要感谢自己的腿子,总之满足之感油然而生。株洲,因这一双肯吃苦的腿脚而变得清晰具体起来,它不仅有三中,有菜地,还有波光粼粼的湘江,有空旷的炎帝广场,有说话很好玩的湖南人,还有特别甜的小枣。
姑苏城外
从木渎古镇往西边走,越来越荒凉的感觉,路越来越小,路边的草越长越多,有几段甚至人迹罕至的样子。只有几个乡下妇女站在路边草丛,卖檀香。继续往前走,看见了竹林,在缓缓的山坡上。几个茶水摊子将山路挤成了一条街道,有些繁盛了。
正走着,忽然传来一阵音乐,心为之一收:怎的这样熟悉?旋律平缓,意境苍老,但音色绝对年轻。声音弥漫在竹林和山道上,有很强的穿透力,沁人心脾。我是一个颇脆弱的人,有些很微小、微弱的东西都可以将我击倒,比如,扎针时候,看见殷红一滴血珠,马上就晕了,必须要掐虎口或人中,才能活过来,再或者一段虚无缥缈的音乐,像今天听到的这种,脚步自然就停了,人也有点犯傻的样子。
我所听到的乃是《大悲咒》。以前确曾听过,或者普陀之法雨寺,或者杭州之林隐,确实听过。这一警觉,明白今天所为,原来是上灵岩,寻姑苏的胜迹来了。
没想到,灵岩寺会有那么多人。我说的是僧众。而且又都那么年轻。在一间不开放的僧舍,我看见他们起居的环境,寂静得苍蝇摔死可以听见。在吴王与西子幽居的那里,僧众们盘腿趺坐,正在习什么经文。据说给他们上课的是苏州大学某教授。仅凭这,我高度神往于灵岩了。可以清净无为,可以读书,可以了生死。
……

行走天下的男人

http://book.00-edu.com/tushu/ld1/2020-06-02/2390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