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历史地理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三国志-今注本二十四史-(全十二册)

  2020-05-30 00:00:00  

三国志-今注本二十四史-(全十二册) 本书特色

  由巴蜀书社编辑出版的《今注本二十四史》,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立项的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是《二十四史》继乾隆殿本、商务百衲本、中华点校本之后,第四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成果。填补了《二十四史》有史无注的学术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 《二十四史》学术整理的四个阶段   1.清乾隆年四十九年,首次完成《二十四史》的系统整理,其成果是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殿本。   2.20世纪30年代,张元济先生在殿本的基础上组织整理增补勘校,由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的《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百衲本。   3.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毛泽东倡议,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由中华书局在殿本和百衲本的基础上重新勘校并加上标点,历经20年出版的《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点校本(标点本)。   4.21世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立项,由著名史学家张政任总编纂,汇聚数百位史学专家集中整理,系统注释。由巴蜀书社编辑出版的《二十四史》,史学界称之为今注本。   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点   1.首次今注,填补二十四史有史无注的空白;   2.博采众长,在前人的基础上汇集当代数百位史学专家的*新研究成果和*新考古发现;   3.史家注史,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4.繁体横排,便于当代读者阅读。   5.研读原著的**工具。

三国志-今注本二十四史-(全十二册) 内容简介

同以往版本相比,《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具有如下特点:   1.史家注史   与传统的注音、释意与白话翻译不同,《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特色在于史家注史。“今注本”不追求一词一义的杂芜注解,而在于理清历史脉络,对关键问题进行考辨论证,为研究者提供快速了解学术研究动态及准确把握历史事件提供方便。同时,也因其高质量的学术价值成为后来研究二十四史不可或缺的**资料。《今注本二十四史?三国志》,力图以新的角度、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为《三国志》创造出一套代表当代学术水准的现代善本。   2.底本校勘   本书以中华书局校点本为版式底本,再与百衲本、殿本、卢弼《集解》本及部分中华再造善本相互校勘,择善而从;同时,在具体校勘中,还利用了《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建康实录》、《群书治要》、《续后汉书》等。   3.繁简选择   本书一般语词不注,难解者及易生歧义者则注释。异体字、假借字、避讳字,若所校四种版本中有一种作正体字者,则径从该本,不再出注;若四种版本皆同,则不改字,并注明异体字之正字、假借字之所通字、避讳字之避讳原因。校增字用方括号之,校删字用圆括号括之。   4.内容把握   (1)典章制度   对于此部分作扼要说明,需要追溯沿革以说明问题者则溯其源流,非引原文不足以说明者,则引原文。   (2)职官名称   本书主要参考《续汉书?百官志》、《晋书?职官志》、《宋书?百官志》、《通典》、吕宗力主编《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出注。   (3)人名地名   三国以前人名,不常见、不加注有碍于理解者,据本文所需作简要注释。三国时的人名,凡本书有传或附传者概不作注,不碍理解阅读者也不作注;若需注释者,其事迹较集中地叙述于本书某传或裴注中,则只注明见本书某传或裴注引某书;如在本书无集中叙述者,则作简注。地名主要参考《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博采众家   本书所注,广泛采用前人研究成果。如陈景云《三国志辨误》、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卢弼《三国志集解》、张元济《三国志校勘记》、周一良《三国志札记》、吴金华《三国志校诂》、赵幼文《三国志校笺》等。此外,引用了考古领域的研究成果。

三国志-今注本二十四史-(全十二册) 目录


魏书
前言(1) 臧霸(1445)
例言(43) 孙观(1451)
主要参考文献(47 文聘(1452)
上三国志注表 裴松之(1) 吕虔(1454)
卷一魏书一 许褚(1458)
武帝操(1) 典韦(1462)
卷二魏书二 庞(1465)
文帝丕(167) 庞(1469)
卷三魏书三 母娥(1472)
明帝(291) 阎温(1475)
卷四魏书四三少帝 张恭(1476)
齐王芳(375) 恭子就(1476)
高贵乡公髦(418) 卷一九魏书十九
陈留王奂(462) 任城威王彰(1487)
卷五魏书五后妃 陈思王植(1493)
武宣卞皇后(486) 萧怀王熊(1559)
文昭甄皇后(494) 卷二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
文德郭皇后(510) 丰愍王昂(1563)
明悼毛皇后(517) 相王铄(1564)
明元郭皇后(520) 哀王(1564)
卷六魏书六 彭城王据(1568)
董卓(523) 燕王宇(1569)
李(549) 沛穆王林(1570)
郭汜(550)
袁绍(566) 中山恭王衮(1571)
子谭(605) 济阳怀王(1575)
子尚(605) 陈留恭王峻(1575)
袁(623) 范阳闵王矩(1576)
刘表(629) 赵王(1576)
卷七魏书七 临邑公子上(1579)
吕布(647) 楚王彪(1579)
张邈(652) 公子勤(1584)
陈登(670) 城公子乘(1584)
臧洪(675) 戴公子整(1584)
陈容(688) 灵公子京(1585)
卷八魏书八 樊安公均(1585)
公孙瓒(693) 广宗公子棘(1585)
陶谦(717) 东平灵王徽(1585)
张杨(727) 乐陵王茂(1587)
公孙度(729) 以上武帝子
子康(733) 赞哀王协(1589)
康弟恭(733) 北海悼王蕤(1589)
康子晃(733) 东武阳怀王鉴(1589)
康子渊(733) 东海定王霖(1589)
张燕(753) 元城哀王礼(1589)
张(756) 邯郸怀王邕(1590)
张鲁(758) 清河悼王贡(1590)
卷九魏书九 广平哀王俨(1590)
夏侯(769) 以上文帝子
韩浩(777) 卷二一魏书二十一
史涣(777) 王粲(1605)
夏侯渊(779) 徐(1610)
曹仁(790) 陈琳(1611)
弟纯(796) 阮(1612)
曹洪(797) 应(1614)
曹休(802) 刘(1614)
子肇(805) 邯淳(1619)
曹真(806) 繁(1620)
子爽(812) 路粹(1620)
羲(812) 丁(1621)
训(812) 丁(1621)
何晏(812) :百衲本作“”,中局校本作“修”,今百衲本。(1621)
(827) 荀(1621)
丁谧(827) 璩(1625)
毕轨(828) 贞(1625)
李(828) 阮籍(1626)
桓范(829) 嵇康(1629)
夏侯尚(841) 桓威(1635)
子玄(844) 吴质(1635)
卷一魏书十 (1643)
荀(869) 潘勖(1648)
子恽(902) 王象(1648)
孙(902) 刘(1652)
孙(902) 刘劭(1661)
荀攸(908) 缪(1667)
贾诩(919) 仲长统(1668)
卷一一魏书十一 苏林(1669)
袁涣(935) 韦诞(1669)
张范(945) 夏侯惠(1670)
弟承(945) 该(1670)
茂(948) 杜挚(1670)
国渊(950) 傅嘏(1676)
田畴(953) 卷二二魏书二十二
王(964) 桓(1693)
邴原(980) 陈(1698)
管宁(989) 子泰(1713)
王烈(992) 陈矫(1724)
张(1008) 徐宣(1731)
胡昭(1008) 臻(1735)
焦先(1012) 毓(1742)
卷一二魏书十二 卷二三魏书二十三
崔琰(1023) 和洽(1755)
圭(1032) 常林(1765)
孔融(1032) 杨俊(1779)
许攸(1035) 杜袭(1784)
毛(1045) 赵俨(1790)
徐奕(1053) 裴(1798)
何夔(1055) 子秀(1801)
邢(1065) 卷二四魏书二十四
鲍勋(1068) 韩暨(1813)
司马芝(1075) 崔林(1820)
子岐(1080) 高柔(1831)
卷一三魏书十三 礼(1855)
锺繇(1083) 王观(1862
子毓(1109) 卷二五魏书二十五
华歆(1114) 辛毗(1867)
王朗(1129) 杨阜(1881)
子肃(1151) 高堂隆(1899)
叔然(1164) 栈(1927)
周生烈(1164) 卷二六魏书二十六
董遇(1164) 满宠(1935)
隗禧(1166) 田豫(1948)
卷一四魏书十四 牵招(1958)
程昱(1175) 郭淮(1967)
晓(1184) 卷二七魏书二十七
郭嘉(1189) 徐邈(1977)
董昭(1199) 胡质(1983)
刘晔(1213) 子威(1988)
蒋济(1228) 王昶(1990)
刘放(1243) 王基(2007)
资(1244) 卷二八魏书二十八
卷一五魏书十五 王(2023)
刘馥(1263) 令狐愚(2026)
司马朗(1271) 丘(2034)
梁习(1279) 诸葛(2057)
张既(1286) 唐咨(2068)
温恢(1304) 艾(2070)
贾逵(1306) 州泰(2093)
李孚(1317) 锺会(2094)
杨沛(1319) 王弼(2120)
卷一六魏书十六 卷二九魏书二十九
任峻(1325) 华佗(2129)
苏则(1329) 吴普(21 三国志-今注本二十四史-(全十二册)

http://book.00-edu.com/tushu/ld1/2020-06-01/2383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