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与呼兰河 本书特色
本书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关于“故乡”与“童年”的小说。*章主要介绍萧红的“故乡”呼兰河这座小城的概况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第二章主要描写了这座小城里的跳大神、盂兰节放河灯、唱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庆典”;第三章主要写“我”的活动,“我”和祖父在花园玩耍,“我”在储藏室里寻宝;第四章主要写了“我”家的房客们,有“漏粉的”,有“栓车的”,有“拉磨的”;第五章主要写了“栓车的”老胡家虐死团圆媳妇;第六章主要介绍了有二伯;第七章主要写了卖黏糕的冯歪嘴子;第八部分尾声,介绍了萧红写作时的生活背景;第九部分“故乡风物”,是萧红“故乡”呼兰的知识延伸,对东北的特色物件,如狗皮帽子、东北三宝等做了介绍;第十部分是乡音朗诵、童声朗诵,乡音朗诵即用黑龙江方言来朗诵萧红的原作,以期再现“故乡”的醇厚,童声朗诵即孩子用普通话来朗诵萧红的原作,来彰显“童年”的稚气。
萧红与呼兰河 内容简介
故乡是什么?那是一片用血缘联结的,祖祖辈辈世代繁衍的地方。那里水绿山青,四季是泥土青草的芬芳,那里的天很蓝,云很淡,时间很慢,那里长久地都存留着祖辈生活的痕迹。
正如费孝通所说,中国的根性在乡土,在那里土地供养了中国人的生存,宗亲维系着贵和尚礼的人际,乡社滋养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中国文化传统。*主席倡导“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所要记取的是故乡的青山绿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性。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生活在几十、几百平的狭小空间里,他们不知道老家有一方叫天井的开阔院落,那里葱韭蓊郁,蜂蝶如梭,他们没在春天的麦田里放过风筝,也没在夏天尝尝玉米粒淡淡的清甜……他们与故乡、与土地,离得太远了。
确实需要有一个载体,来拉近孩子与故乡的关系,来拉近孩子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扎根的乡土的关系。我们由衷的希望并尽着*的努力,来使“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丛书成为这样的一个载体、一座桥梁。
“读给孩子的故乡与童年”以地域为依托(四川成都、北京、湖南凤凰、黑龙江呼兰、江苏高邮、上海),收录现当代文学大家(李劼人、老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赵丽宏)关于“故乡”与“童年”的散文、小说。方言朗诵,让孩子听一听故土的乡音;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李怡),展现故乡的原风原貌;博士导读(四川大学博士王琦、胡余龙、丁晓妮),追述一个时代与那方土地;人文彩图,还原一份对于故乡的真情怀恋;以期给孩子一个可观可感、可听可看的生命的“原乡”,让孩子们去看一看,在那里爷爷的爷爷是怎样生活的,去听一听,在那里奶奶的奶奶说着什么样的话……
萧红与呼兰河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人,现代著名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其作品以抒情的笔调、散文化的结构、朴拙的意趣,打破了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风格明丽、凄婉,又内含英武之气,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等。
李怡,1966年生于重庆,文学博士,教授。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担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等学术丛刊主编,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鲁迅及中国现代文艺思潮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七月派作家评传》《现代:繁复的中国旋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