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名义 内容简介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老的中医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拉开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序幕。正如中医经典所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在热风吹雨洒江天之余,亟须冷眼向洋看世界,中医热潮的背后需要冷思考。名不正则言不顺。发展的痼疾,亟须以中医的名义来破解,让中医药堂堂正正地回归。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中医人乃至每个中国人面临的时代考题。
作者长期悉心研究中医药,倘佯于杏林之间,将诸多感悟思考凝诸笔端,力图全方位探究岐黄之术的发展,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让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国相得益彰。
本书共分7篇。天时篇,呼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打破制约发展的坚冰,为中医发展松绑。道地篇,中医会不会亡于药,中药有药谁来医,中药是药不是草。传承篇,让中医药薪火相传,代有传人,期待杏林春色满园。诺奖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医药扬帆远航,诺奖并非中医发展的鸡血。未病篇,上医治未病,防胜于治,国人慢性病井喷,要当好的自己的保健医。国际篇,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走出去更有戏,提供的是全球健康的“中国处方”,世界需要中医药。协同篇,西医一条腿长、中医一条腿短,中医西医各有所长,摒弃对手思维,协同发展,实现一碗水端平。中国特色国情决定了医改的中国式办法,中国式办法离不开中医药。
中医的名义 相关资料
弘扬祖国中医药学,为世界人民造福!
首届国医大师 路志正
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王君平非常勇敢地担当,近年来,写下了许多观点精辟和犀利的文章。今天这些文字汇编成书集中地呈现给读者,确实是民众的福气,更是我们中医药人士的幸事。我很荣幸受王君平先生的邀请为此书写几句话!我的荣幸来自我对此书文章中许多观点的认同,特别是他的文章对许多激烈争论的观点拿捏得恰到好处。我的荣幸还来自我对王君平先生人品的欣赏。他为人谦和,待人以诚,这些包容的品格与他文章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他一个完整的人。至于书本身,我不必再赘述,我相信读者自然会从自己的人生阅历中找到所需的养分。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
人民日报记者王君平是位有良心有善念的记者。他是记者中的铁杆中医,为中医发展鼓与呼,对中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为百姓就医指路导航,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他的文章说出中医人的心声,给中医人极大鼓励。向王君平致敬!为王君平点赞!
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原主任 刘维忠
中医药学发展的核心是“勿忘初心”,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借助现代成果与科技,发挥优势,在解决重大健康问题中做出贡献。王君平的大作道出了中医药人的心声,写出来了中医药人的困惑,同时也阐明了他对中医药发展的信心与理念,读之使人奋进,满满的正能量! 特此推荐。
世界针灸联合会主席 刘保延
《人民日报》这个重量级的报纸,经常会及时发出一篇篇力挺中医的文章,立论有据,言之有物,不偏不倚,切中时弊。其三观之正,专业之精,让我这个老中医心生佩服。我的确很好奇他的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在现代社会能够独立思考并保持清醒头脑的人并不多。当你身处的环境,大多数人不仅不以不懂中医为耻,反而以懂西医为荣的时候,你如何坚定自己的立场,不随波逐流。现在君平要将自己的文章结集出书,我特意写此文祝贺他。相信读者能从他的文章中找出中医衰落的原因,找到中医振兴发展的方向。感恩这个时代,感谢各位同道!
厚朴中医学堂堂主 徐文兵
中医到底该如何发展?这个问题关系到中医的生死存亡,迫在眉睫。本书具有非常宽阔的视野,在收集详实的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了中医的发展之路,真实地反应了中医发展的现状。其中有触目惊心的反思,有入木三分的分析,有冷静合理的建议,令人警醒,令人振奋,几乎是近一时期关于中医思考的一次大的总结,对于中医界的有志之士,此书确实为启发思路的要著,对于未来中医的发展,此书所做的探索工作,意义重大。
中医学者 罗大伦
中医的名义 作者简介
王君平,1972年9月出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传播学硕士。现为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经济社会部民生采访室副主编,长期从事医药卫生报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呼喊,被誉为人民日报中医评论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中医药文化宣传先进个人。先后兼任中国控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控烟协会媒体与演艺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信息传播学组副组长等。
新闻作品曾获得人民日报社年度新闻精品奖,“以岭杯”中医药报道特等奖,中国烟草控制大众传播活动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健康报道好作品一等奖等多项奖励。代表作品有《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黄花菜能治中医的抑郁吗?》《莫让中医“削足适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