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科技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杏雨轩医学选刊第二辑孟河丁甘仁医案/杏雨轩医学选刊(第2辑)

  2020-08-06 00:00:00  

杏雨轩医学选刊第二辑孟河丁甘仁医案/杏雨轩医学选刊(第2辑) 本书特色

本书选取近代孟河四大家之丁甘仁医案点校而成。收有内科(中风、类中、伤寒、风温、暑湿、湿温、霍乱、疟疾、泄泻、痢疾、咳嗽、肺痈、吐血、虚损、喉痧、痹症、痿症、消渴、痉症、肿胀、脚气、黄疸、胸痹、脘胁痛、少腹痛、神志、头痛眩晕、肝阳肝气、呃嗳、疝气、癃闭、遗精、淋浊、便血、溲血、衄血诸门)、妇科(调经、胎前、产后、崩漏、带下诸门)、外科(脑疽、夭疽、骨槽风、牙疳、牙岩、大头瘟、时毒、瘰疬、痰核、痰毒、痰瘤、血瘤、气瘿、发背、乳岩、肝疽、肺疽、鼻痔、鼻疳、疔疮、湿疮、痔疮、缩脚阴痰诸门),及膏方门和临证笔记。丁氏医案论述严谨精当,立法方药丝丝入扣,用药崇尚和缓轻灵,无猛峻之剂,其中不少重病险症的治疗经验颇有启迪价。

杏雨轩医学选刊第二辑孟河丁甘仁医案/杏雨轩医学选刊(第2辑)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近代孟河四大家之丁甘仁医案点校而成。收有内科(中风、类中、伤寒、风温、暑湿、湿温、霍乱、疟疾、泄泻、痢疾、咳嗽、肺痈、吐血、虚损、喉痧、痹症、痿症、消渴、痉症、肿胀、脚气、黄疸、胸痹、脘胁痛、少腹痛、神志、头痛眩晕、肝阳肝气、呃嗳、疝气、癃闭、遗精、淋浊、便血、溲血、衄血诸门)、妇科(调经、胎前、产后、崩漏、带下诸门)、外科(脑疽、夭疽、骨槽风、牙疳、牙岩、大头瘟、时毒、瘰疬、痰核、痰毒、痰瘤、血瘤、气瘿、发背、乳岩、肝疽、肺疽、鼻痔、鼻疳、疔疮、湿疮、痔疮、缩脚阴痰诸门),及膏方门和临证笔记。

杏雨轩医学选刊第二辑孟河丁甘仁医案/杏雨轩医学选刊(第2辑) 目录

目 录 马序 马福祥(1) 王序 王蕴章(2) 夏序 夏绍庭(4) 王序 王仲奇(6) 曹序 曹家达(7) 陶序 陶可箴(9) 许序 许半龙(10) 秦序 秦伯未(11) 丁甘仁先生别传 曹家达(13) 卷一 (15) 中风门 (15) 类中门 (20) 卷二 (24) 伤寒门 (24) 卷三 (35) 风温门 (35) 暑湿门 (48) 湿温门 (55) 卷四 (76) 霍乱门 (76) 疟疾门 (80) 泄泻门 (84) 痢疾门 (89) 卷五 (98) 咳嗽门 (98) 肺痈门 (116) 吐血门 (118) 虚损门 (127) 卷六 (132) 喉痧门 (132) 白喉 (133) 红痧 (134) 痧后门 (134) 喉痧症治概要 (136) 时疫烂喉、痧麻、正痧、风痧、红痧、白喉总论 (136) 时疫喉痧门方 (138) 吹药 (140) 痧毒敷药 (141) 验案 (142) 录慈溪邵琴夫先生《喉痧有烂喉白喉之异论》 (146) 录元和金保三先生《烂喉痧辑要》说 (148) 叶天士先生烂喉痧医案 (149) 录《烂喉痧经验阐解》 (149) 论症 (151) 要方备查 (153) 卷七 (156) 痹症门 (156) 痿症门 (161) 消渴门 (163) 痉症门 (165) 卷八 (167) 肿胀门 (167) 脚气门 (177) 黄疸门 (179) 卷九 (185) 胸痹门 (185) 脘胁痛门 (189) 少腹痛门 (194) 虫痛 (196) 卷十 (197) 神志门 (197) 不寐 (198) 头痛眩晕门 (200) 肝阳肝气门 (202) 呃嗳门 (204) 卷十一 (206) 疝气门 (206) 癃闭门 (206) 遗精门 (207) 淋浊门 (208) 毒症 (209) 卷十二 (210) 便血门 (210) 溲血门 (212) 衄血门 (214) 卷十三 (216) 调经门 (216) 胎前门 (220) 产后门 (223) 崩漏门 (230) 带下门 (231) 卷十四 (233) 外科 (233) 脑疽 (233) 夭疽 (234) 骨槽风 (236) 牙疳 (238) 牙岩 (238) 大头瘟 (238) 时毒 (241) 瘰疬 (242) 痰核 (243) 痰毒 (244) 痰瘤 (245) 血瘤 (245) 气瘿 (246) 发背 (246) 乳岩 (250) 肝疽 (252) 肺疽 (253) 鼻痔 (253) 鼻疳 (253) 疔疮 (254) 湿疮 (254) 痔疮 (254) 缩脚阴痰 (255) 卷十五 (257) 膏方门 (257) 临证笔记 (261) 跋一 (266) 跋二 (267) 附录 新旧计量换算表 (268)

杏雨轩医学选刊第二辑孟河丁甘仁医案/杏雨轩医学选刊(第2辑) 作者简介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江苏省武进县孟河镇人。家世业医,学有渊源,先受教于其族伯松溪(费伯雄之徒),继受业于圩塘名医马培之,兼收并蓄马培之内科、外科(包括喉科)之长。由于勤奋好学,医术日精。丁氏学成之后先行医于无锡、苏州,后到沪上,先后设诊所于仁济善堂及凤阳路等处,临证多佳效,声誉日隆,医道大行。为振兴中医,联合夏应堂等集资办学。1915年向北洋政府申请备案,获得教育部嘉许,并在内务部注册备案。该校成为兴办中医教育援以立案的先例。1917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正式创办,尔后并开办沪南、沪北两所广益中医院。从此各省求学者闻风而来,年有增加,因之门墙桃李,遍及全国,丁氏内科医学得以逐步形成。他还出任上海中医学会会长,并发行《中医杂志》。 丁氏研究外感热病,宗法仲景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于四时温病,其治法融汇伤寒、温病学说之长,用药轻灵,以轻去实。丁氏行医之时烂喉丹痧流行猖獗,亲身诊治万余人,积累了丰富经验。丁氏兼通内、外科,治学不偏执一家之言,对前贤经验择善而从,而以审证精确,用药丝丝入扣见长。丁氏医疗风格以“和”、“缓”为特色。他还常与汪莲石、余听鸿、唐容川、张聿青诸同道相交往,吸取各家之长。丁氏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至暮年仍坚持出诊,不以为劳。著有《丁甘仁医案》《喉痧症治概要》等。丁甘仁的子孙及闻人继其医业。丁氏学术流派在江南医界颇有影响。

杏雨轩医学选刊第二辑孟河丁甘仁医案/杏雨轩医学选刊(第2辑)

http://book.00-edu.com/tushu/kj1/202009/270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