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科技 > 正文 返回 打印

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

  2020-08-02 00:00:00  

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 本书特色

为找到一种在车辆上安全、可持续、环保,并且可以商业化运用电能的方法,本书针对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拓扑结构和能量存储系统,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及其电池技术,车载电源的电池管理、充电以及电网和可再生能源接口,为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充电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结构以及其在电网中的作用、效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使用了大量具体的实例,论述生动形象,易于被读者接受。  

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 内容简介

本书囊括了目前国际前沿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相关领域能量管理方面的技术和策略,对于国内研究和教学以及实际设计和制造都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纯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策略 目录

译者序原书前言原书致谢第1章概述1.1背景1.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基础知识1.2.1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基本概念1.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工作原理1.3仿真平台:高级车辆仿真器(advisor)软件参考文献第2章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拓扑结构2.1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概念2.1.1电动汽车2.1.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2.1.3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拓扑结构2.2.1基本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配置2.2.2当前和未来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拓扑结构2.3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拓扑结构2.4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的拓扑结构参考文献第3章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存储系统3.1简介3.2电池3.2.1理想模型3.2.2线性模型3.2.3戴维南模型3.3超级电容器的电气模型3.3.1双层超级电容器模型3.3.2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模型3.4飞轮储能系统的电气模型3.5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3.5.1可再生燃料电池电源的详细电气模型参考文献第4章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4.1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4.1.1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概念4.1.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工作原理4.2串联式与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的效率4.2.1简介4.2.2基于部件级的效率分析4.3不同的行驶模式和再生制动效率分析4.3.1简介4.3.2车辆的规格及建模4.3.3基于多样化行驶模式的总效率比较4.4再生制动效率分析4.5总电气传动系效率分析4.6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建模与控制4.6.1建模环境4.6.2功率组件的建模与选择4.6.3燃料电池系统4.6.4电池系统4.6.5电动机控制器系统4.6.6基准车辆4.6.7小结4.6.8控制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4.7燃料电池和牵引系统的电力电子接口4.7.1简介4.7.2动力传动系配置4.7.3功率部件建模4.8燃料电池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概念4.8.1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架构参考文献第5章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5.1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能量存储问题5.1.1电池类型5.1.2电池模型与仿真5.1.3锂离子电池5.1.4锂离子电池的特性5.1.5循环寿命与荷电状态5.1.6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参考文献第6章车载电源电池管理6.1电池组电压均衡的问题6.1.1简介6.2传统和先进均衡器介绍6.2.1电阻式均衡器6.2.2电容式均衡器6.2.3电感式均衡器6.2.4cuk均衡器6.2.5基于变压器的均衡器6.2.6新型电池电压均衡器6.2.7小结6.3电池电压均衡的经济性6.3.1简介6.3.2电池均衡器的重要性6.3.3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电池均衡器6.3.4电池均衡器的成本分析6.3.5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经济性分析6.3.6小结6.4新型电池均衡器的设计和性能6.4.1简介6.4.2设计规格6.4.3新型电池电压均衡器的电路分析6.4.4新型电池电压均衡器的数学模型6.4.5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6.4.6典型均衡器与样机之间的实验结果比较6.4.7均衡器连接方式6.4.8小结6.5电池均衡器的控制电路设计6.5.1简介6.5.2控制器功能6.5.3锂离子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6.5.4voc的确定6.5.5voc的估计方法6.5.6电池均衡器控制策略6.5.7新型电池均衡器控制器建模6.5.8电池均衡器控制系统简化6.5.9电池均衡器控制器的数学推导6.5.10频域下的电池均衡器控制器稳定性分析6.5.11时域下的电池均衡器控制器稳定性分析6.5.12新型电池均衡器实验结果分析6.5.13理论和实验结果比较6.5.14小结参考文献第7章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电池充电:电网和可再生能源接口7.1简介7.2电池的充电方式7.2.1电池参数7.2.2充电方式7.2.3充电的终止方式7.2.4充电的程序设定7.3电网充电7.3.1线路的稳定问题7.3.2逆变器畸变和直流电的接入7.3.3本地的分布配置7.4可再生能源充电7.4.1光伏系统成为电池充电的基本组成部分7.4.2光伏阵列模型7.4.3控制系统的设计7.4.4仿真结果7.4.5小结7.5为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充电的电力电子技术7.5.1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应用所需的电力电子技术7.5.2光伏系统的传统结构7.5.3中央逆变器7.5.4串联式逆变器7.5.5模块式逆变器7.6光伏逆变器的拓扑结构7.6.1配有dcdc变换器和隔离器的光伏逆变器7.6.2只配有dcdc变换器的光伏逆变器7.6.3只配有隔离器的光伏逆变器7.6.4无dcdc变换器和隔离器配置的光伏逆变器7.6.5可能的光伏互连方案7.6.6推荐的结构7.7功率变换器的拓扑结构7.7.1*大功率点跟踪器环节7.7.2整流器/逆变器环节7.7.3充电器环节参考文献第8章为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充电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拓扑结构8.1为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充电的电网和光伏系统8.1.1电力电子逆变器的拓扑结构8.1.2推荐的功率变换拓扑结构8.1.3z型变换器8.2用于电网和光伏系统互连的dcdc变换器和dcac逆变器8.2.1双向隔离dcdc变换器的设计8.2.2匝数比的计算8.2.3dcdc变换器的等效平均电路的演变8.2.4z型电路的设计:电容8.2.5z型电路的设计:电感8.2.6z型变换器的交流分析8.2.7备注8.2.8成本8.2.9可靠性8.2.10与光伏电源和电网交互的动态性能8.2.11设计的灵活性8.3为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充电的新型集成式dcacdc变换8.4基于高频变压器的隔离式充电器的拓扑结构8.4.1背景8.4.2隔离器和直流环节8.5组件的设计8.5.1隔离变压器匝数比的计算8.5.2直流环节滤波器8.5.3逆变器桥和dcdc变换器的功率器件8.6评估8.6.1成本8.6.2可靠性8.6.3与光伏电源和电网交互的动态性能8.6.4设计的灵活性8.7无变压器的充电器拓扑结构8.7.1背景8.7.2组件的设计8.8评估8.8.1成本8.8.2可靠性8.8.3与光伏电源和电网交互的动态性能8.8.4设计的灵活性


http://book.00-edu.com/tushu/kj1/202008/2677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