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通信技术 本书特色
本教材是为了适应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而编写的,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对“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分析,从信息通信网络分层架构(端到端)和网络融合体系的角度出发,讲述所涉及主要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现。
现代通信技术 目录
目录
现代通信技术(第5版)
目录
**篇现代通信网与支撑技术概述
第1章现代通信网与支撑技术概述3
1.1现代通信网的构成要素3
1.1.1通信的基本概念3
1.1.2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4
1.1.3通信网的基本组网形式5
1.1.4通信网的基本质量要求7
1.1.5现代通信网的基本分层结构8
1.2现代通信网的支撑技术9
1.2.1业务与终端技术9
1.2.2交换与路由技术10
1.2.3接入与传送技术11
1.3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12
本章小结13
习题13
第二篇业务与终端技术
第2章通信业务17
2.1基础通信业务17
2.1.1音频业务17
2.1.2视频业务21
2.1.3数据通信业务28
2.2多媒体通信业务29
2.2.1多媒体通信业务的类型及特点30
2.2.2多媒体通信业务的网络需求32
2.3新兴通信业务33
2.3.1物联网业务33
2.3.25G时代的部分业务示例35
本章小结37
习题38
第3章通信终端39
3.1传统通信终端39
3.1.1语音通信终端39
3.1.2视频通信终端39
3.1.3数据通信终端42
3.2多媒体通信终端43
3.2.1多媒体通信终端形式43
3.2.2多媒体通信终端接口47
3.2.3多媒体通信终端软件系统48
3.3新型通信终端49
3.3.1物联网终端49
3.3.2智能音箱50
3.3.3智能机器人52
3.3.4智能车载终端53
本章小结54
习题54
第三篇交换与路由技术
第4章交换与路由技术基础57
4.1网络分类及交换基本功能57
4.1.1典型网络分类及组网基本技术要素57
4.1.2交换在网络中的作用58
4.2交换基本原理60
4.2.1交换节点中传送的信号60
4.2.2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61
4.2.3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节点交换技术65
4.2.4无连接与面向连接69
4.3交换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描述69
4.3.1连接功能的数学描述70
4.3.2连接功能的基本技术71
4.3.3接口功能74
4.3.4信令/协议功能74
4.3.5控制功能77
本章小结77
习题78
第5章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技术79
5.1电路交换基本原理79
5.1.1电路交换系统分类79
5.1.2电路交换系统硬件功能结构80
5.1.3电路交换系统软件功能结构86
5.1.4电路交换系统性能指标91
5.1.5电话网技术92
5.1.6智能网技术94
5.2分组交换基本原理96
5.2.1分组交换的概念96
5.2.2分组交换技术98
5.2.3ATM技术102
5.2.4以太网技术107
本章小结111
习题112
第6章IP网技术114
6.1IP网的体系结构和协议地址114
6.1.1互联网的概念114
6.1.2互联网的体系结构116
6.1.3网络层协议与IP协议地址117
6.1.4传输层协议120
6.1.5IPv6技术126
6.2路由器工作原理及硬件结构129
6.2.1路由器基本工作过程129
6.2.2路由选择算法及路由协议131
6.2.3路由器硬件结构134
6.2.4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138
本章小结139
习题140
第7章软交换与IMS技术142
7.1软交换网络技术142
7.1.1IP电话网技术142
7.1.2软交换的概念144
7.1.3软交换网络结构和协议145
7.1.4软交换网络的通信流程151
7.2IMS技术155
7.2.1IMS的概念155
7.2.2IMS网络结构和功能实体157
7.2.3IMS网络的通信流程160
本章小结167
习题167
第四篇接入与传送技术
第8章传送网技术基础171
8.1传送网基本概念171
8.1.1传送与传输171
8.1.2传送网分层结构171
8.2同步数字传送网技术172
8.2.1SDH传送网产生背景172
8.2.2SDH帧结构与段开销175
8.2.3同步复用和映射原理179
8.2.4SDH网络中的基本网元190
8.2.5SDH自愈网原理193
8.3传送网主要性能指标202
8.3.1误码特性202
8.3.2抖动特性202
8.3.3可靠性与可用性203
本章小结204
习题204
第9章光纤通信技术206
9.1光纤通信概述206
9.1.1电磁波谱206
9.1.2光纤通信系统基本结构与特点207
9.2光纤传输原理与特性209
9.2.1光纤的结构和分类209
9.2.2光纤的导光原理211
9.2.3光纤的传输特性215
9.2.4单模光纤219
9.3有源和无源光器件及子系统221
9.3.1光发射机221
9.3.2光接收机229
9.3.3光放大器234
9.3.4光波分复用器/解复用器237
9.3.5光中继器和光转发器237
9.4光纤通信系统238
9.4.1强度调制?直接检测光纤通信系统239
9.4.2光波分复用高速传输系统240
9.4.3相干光通信系统244
9.4.4光偏振复用系统246
9.4.5其他高性能光纤通信系统247
9.5光网络技术253
9.5.1光传送网技术254
9.5.2分组传送网技术265
9.5.3频谱灵活光网络技术270
本章小结271
习题272
第10章无线通信技术274
10.1无线电波传播基础274
10.1.1天线基本知识274
10.1.2电波传播特性275
10.1.3链路预算282
10.2无线通信传输技术283
10.2.1调制技术283
10.2.2抗衰落和抗干扰技术284
10.2.3多载波和OFDM技术290
10.2.4多天线与空时编码技术291
10.3无线通信组网技术293
10.3.1多址技术294
10.3.2媒体接入技术300
10.3.3无线组网技术301
10.4陆地移动通信系统301
10.4.1基本知识301
10.4.2蜂窝技术303
10.4.3移动通信系统基本结构306
10.4.4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309
10.4.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13
10.4.6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317
10.4.7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323
10.4.8移动通信新技术327
10.5卫星通信系统335
10.5.1基本知识335
10.5.2同步卫星通信系统340
10.5.3移动卫星通信系统343
10.5.4天地一体化网络351
10.6无线局域网354
10.6.1无线局域网技术355
10.6.2无线局域网的组网方式358
本章小节360
习题360
第11章综合业务接入技术362
11.1接入网技术基础362
11.1.1接入网的产生和定义362
11.1.2接入网的特点和分类364
11.2铜线接入技术366
11.2.1xDSL技术366
11.2.2ADSL技术367
11.2.3ADSL2和ADSL2 技术370
11.3光纤接入技术371
11.3.1光纤接入网的基本结构372
11.3.2光纤接入网的种类373
11.3.3无源光网络中的多址接入和双向传输技术374
11.3.4以太网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378
11.3.5吉比特无源光网络接入技术380
11.3.6EPON和GPON的技术演进381
11.4混合光纤/同轴电缆接入383
11.4.1系统结构383
11.4.2频谱安排385
11.4.3交互式数字视频385
11.5电力线接入技术386
11.5.1电力线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386
11.5.2低压电力线的信道特性387
11.5.3电力线接入系统391
11.6RoF技术394
11.6.1RoF基本原理394
11.6.2RoF关键技术395
11.7MSTP技术396
11.7.1MSTP基本原理397
11.7.2MSTP关键技术398
本章小结400
习题400
第五篇协同融合通信与网络技术
第12章协同融合通信与网络技术405
12.1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协同融合405
12.1.1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协同融合405
12.1.2光通信与无线接入协同融合407
12.1.3典型应用场景示例410
12.2通信与计算协同融合411
12.2.1云计算、边缘计算与数据中心412
12.2.2无线接入网与移动边缘计算协同融合413
12.2.3典型应用场景示例415
12.3软件定义与光通信协同融合417
12.3.1软件定义光网络417
12.3.2软件定义IP层与光层协同融合423
12.3.3典型应用场景示例426
12.4通信与人工智能协同融合426
12.4.1通信网络中的人工智能427
12.4.2通信与人工智能协同融合的基本结构与关键技术428
12.4.3典型应用场景示例429
12.5移动互联网430
12.5.1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特点431
12.5.2移动互联网的关键技术433
12.5.3典型应用场景示例435
12.6物联网437
12.6.1物联网的基本结构与主要特点437
12.6.2物联网的关键技术438
12.6.35G物联网441
12.6.4典型应用场景示例445
12.7量子密钥分发网络446
12.7.1QKD系统的基本原理446
12.7.2QKD网络及关键技术450
12.7.3典型应用场景示例453
本章小结454
习题454
参考文献455
后记462
现代通信技术 作者简介
纪越峰,男,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并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和学校的教改与研究项目,在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方法与措施,并通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得到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