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科技 > 正文 返回 打印

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1851-2005)

  2020-07-30 00:00:00  

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1851-2005) 目录

前言第1章 世博会建筑总论1.1 154年纵横谈(1851-2005年)1.2 世博会建筑与主题1.3 世博会建筑与思潮1.4 世博会建筑与结构1.5 世博会建筑与材料注释第2章 典型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研究2.1 水晶宫(1851年伦敦)2.2 建筑样式的滞后(1876年费城)2.3 机械馆及其他(1889年巴黎)2.4 刚与柔的贯通(1893年芝加哥) 2.5 传统的再生(1898年奥马哈)2.6 创造新世界(1958年布鲁塞尔)2.7 被抬起的大空间(1964/1965年纽约)2.8 创造丰富多彩的大空间建筑形象(1967年蒙特利尔)2.9 膜结构的一次成功应用(1970年大阪)2.10 纯净的梦幻(1985年筑波)2.11 可持续发展观的良好体现(1992年塞维利亚)2.12 充分考虑后续利用问题(1998年里斯本)2.13 巧于因借、勇于创新(1999年昆明)2.14 主题·高技·人性(2000年汉诺威)2.15 租赁式场馆(2005年爱知)注释第3章 世博会建筑专题研究3.1 世博会建筑与水3.2 世博会展馆与平面设计3.3 世博会中的塔3.4 世博会中的桥3.5 世博会建筑与广场3.6 世博会对住宅问题的关注3.7 仿生学在世博会建筑中的应用3.8 世博会建筑与名家3.9 中国馆建筑设计探讨注释主要参考文献

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1851-2005) 节选

《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1851~2005)》共分三章。**章为世博会建筑总论。首先对世博会150多年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与世博会建筑紧密相关的重要因素——主题、建筑思潮与流派、结构及材料分别作了详细的讨论。第二章为典型世博会建筑设计特点研究。历届世博会建筑均具有区别于一般建筑的许多特点。**,世博会建筑本身即具有极强的展示性,或利用当时*先进的技术、材料,或表达超前的设计理念,因此*能代表其所处时代的建筑发展特征、举办国或建设方的经济实力、文化风貌乃至国际地位。第二,由于世博会的举办期限一般不超过六个月,世博会建筑由此具有两种命运:一种为会后即拆除,一种为会后继续利用(有时建筑性质会有所改变)。这样,对于前者,就需要设计者更多地考虑建筑的灵活性及构件的可再利用性,后者则需要设计者更多地考虑建筑功能的可变性,当然更多的还是建筑的灵活性问题。第三,历届世博会建筑均吸引了当时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工程师献计献策,他们会在此将*新理念、*新设想、甚至对未来建筑的断想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之中。因此世博会建筑又具有极强的试验性,往往会由此诞生某种新的结构型式、新的建筑思潮或新的设计理念,对会后建筑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托。由此世博会建筑在建筑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文化领域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将其进行系统总结与研究,不仅对于今后的世博会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而且对回顾世界近现代建筑发展历程、探讨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1851-2005)

http://book.00-edu.com/tushu/kj1/202008/265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