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科技 > 正文 返回 打印

2000-2010-英眼透视中国建筑行业10年

  2020-07-30 00:00:00  

2000-2010-英眼透视中国建筑行业10年 本书特色

《英眼透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10年(2000-2010)》:更多读者——很喜欢她的文章,视野开阔、信息量大、评论客观、文字精炼。纪实性、新闻性、历史性、批判性

2000-2010-英眼透视中国建筑行业10年 目录

学界篇设计评论一波三折,双珠落盘——述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建筑设计库哈斯冲击中国建筑创作理念纽约世贸中心重生记同济大学城规学院C楼之解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变脸”记火车站也疯狂好设计的评价标准——第五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公开评选记从“国际的就是本土的”到“本土的就是国际的”——平面解析上海建筑及建筑师国家大剧院建设:收获的不只是一座标志性建筑青浦实践——另外一种解读贝聿铭VS安德鲁——通俗与高雅之辨上海中心开工:*高目标难弃,自主设计黯然从门户到心脏——上海虹桥交通枢纽开启城市综合体建筑新时代奥运·世博奥运建筑“瘦身”记“鸟巢”的肥瘦哲学奥运、世博大蛋糕你尝到了吗?呼唤建筑界的“张艺谋”——从奥运会开幕式想到的盘点奥运.收获几多世博会将“招”来怎样的一个中国馆?何镜堂解读中国馆大叙事与平常心——上海世博会美国馆VS中国馆尽情享受世博盛宴——写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园之际世博会要为世界贡献思想——访世博会总规划师吴志强人物分析有时候,人不想出名也难——台湾建筑师登琨艳印象期待安藤漂亮的转身从“土木回家”展反观前卫建筑师的个体特性中国建筑师走向国际的动力——评马清运、张永和执掌美国著名大学建筑教育之帅印点评万科王石做人要学雷锋.做专家要像尹稚专访马岩松——一个要创造中国建筑未来的年轻建筑师中国建筑师的差距在于思想层面——访普利策建筑奖执行总监Martha Thorne杂谈探问UIA,期望值几许上海郊区打造“万国城镇”开发商VS建筑师:斗智?斗勇!不斗智,不斗勇.也不斗“牛”,挑战职业水准谁敢动我们的后花园?当建筑与艺术“勾结”——首届上海双年展印象建筑展该何去何从?法国人盛宴的茶余饭后回归建筑本位——建筑方针再讨论建筑评论.一个高山仰止的话题?房产报道还是误导?——评大众媒体房产报道社会责任和专业知识的缺失责任体现在每一根线条上——从“国十五条”谈规划师与建筑师的社会责任TVCC被烟花点燃的启示呼唤更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从建筑选秀论创作生态论上海莲花河畔住宅楼的“自杀”行业篇对外开放中美建筑师资格互认迈出**步设立外资设计企业:适用市场准入进出门槛同高注册资格互认破冰外企入驻成功预演内地香港注册建筑师互认“订亲”从“狼”到友——谈中外合作设计的变化“WTO”已是过去完成时——中国入世建筑设计市场管理政策朝花夕拾企业改制大院改革产权制度是难点——上海市勘察设计单位改制现状分析设计单位的无形资产.虽无形,却有价选择适合自己的——从两个院的改制看中国设计单位的体制问题中小设计企业内部收购应该鼓励安徽省规划设计单位争“傍”央企大院思考设计“航母”接轨国际实战演习打造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航母”——访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张文成国际招标,大院心中难言的痛国有大型建筑设计企业的柳暗花明行业割据明显国际份额可怜总承包业绩有待发展——解读2004ENR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排名模糊设计企业与承包商角色——从双60强排名看设计企业与施工企业的关系目标:首家设计上市公司——访中国海诚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严晓俭AECOM全球化战略高调亮相民企观察私人设计事务所离我们还有多远中国建筑师事务所评析成长.背负着期冀中国民营建筑设计企业的华丽转型中建国际要做“大”公司气质的焦虑——GN栖城国际发展解读资本运作工程设计涉足资本市场——两年内多家企业上市融资从中材国际上市问:上市能否许工程设计企业一个光明的未来?“卖”还是“不卖”这是个问题——建筑设计行业将迎来资本时代设计招标“概念招标”怎么招法?设计招投标的“潜规则”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下建筑市场要看房价“脸色”变化总比僵化更有希望危机之下,建筑学毕业生何去何从30年河东其他设计单位,保险买了吗?设计企业的总承包突围之路施工图审查制度——一出情节复杂的政策连续剧设计院与建筑企业组合施工图与方案设计分离中国建筑离国际化还有多远年终总结2002年度中国勘察设计行业十件大事2003年度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十件大事2004年度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十件大事2005年度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十件大事2006年度建筑设计行业十件大事2007年度中国设计咨询行业十件大事2008年度规划设计行业十件大事2009年度建筑设计行业十件大事世贸申奥大剧院……——2001年设计新闻年终盘点市场开放是主旋律——2002年设计行业大事件点评任重而道远——2003年设计行业盘点牛市的策略——200?年建筑规划设计行业大事件点评2009年,世界天天被改变

2000-2010-英眼透视中国建筑行业10年 节选

《英眼透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10年(2000-2010)》内容简介:一个人做出某种选择有时候只是源于一些偶然因素,但选择之后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做出成绩,还是需要一定程度的才能与执着。建筑学科班出身的李武英进入建筑媒体之后,在与中国建筑业一起走过的这十多年里,亲眼见证了建筑行业的复苏和迅猛发展,也为业界所广泛熟知。在与中国建筑一起走过的岁月里,她以直白犀利的表达方式,亲笔记录了行业的宏观发展历程,微观关键事件和人物,以相当的职业和深度,采访、报道、评论了诸多时事热点、行业政策、学术事件、焦点人物,见证了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被称为“专家型记者”。

2000-2010-英眼透视中国建筑行业10年 相关资料

插图:库哈斯的方案在网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与争论。对于方案本身,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很强烈的延续性。库哈斯关于建筑和城市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这个建筑。随着对方案的深入了解,相信大多数的人在经历了第一眼的震撼之后,虽会发现其中的缺憾,但更会接受方案的诸多优点。然而,对于方案以外,这次投标对于我们建筑设计的基础思考方法及教育手段的影响,是否值得我们更加关注。中国建筑走过了那么多年的现代之路,有了历史上最多的实践机会。但保守、教条的教育方式还在最大程度上抹杀着年轻人的艺术灵性,长期以来对于建筑设计的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定位,使我们无法从哲学、艺术的角度去琢磨建筑的本质问题,而当我们迷恋于建筑表面眼花缭乱的创作手法的时候,也丧失了对于有价值的形式的独立判断能力,丧失了应有的话语环境。我们的现代建筑来源于西方,我们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也来源于西方,我们一直追随着一些流行而时尚的建筑思想与手法,而不去思考这种现象背后的哲学或文化基础。一旦这些建筑思想与手法产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就会手足无措、丧失方向。我们的城市和建筑就在这样的辗转反侧之间,越来越丑。越来越乱。我们无法回避新的哲学、新的技术与新的艺术形式对于建筑学的影响,无法回避建筑反映时代的发展特性。诸如现在还用夯土之类的构造手法去做建筑的行为,这是大可不必推崇或鼓励的。借用一句同样出现在库哈斯文本里的话:“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应该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2000-2010-英眼透视中国建筑行业10年 作者简介

李武英,1990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学士,1996年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硕士,同年进入《建筑时报》社,1997年底创刊《建筑时报/设计》专刊任主编。从业建筑媒体的10多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建筑业发展最为迅猛的一段时间,是一轮发展周期的上升期。在这10年中,中国设计行业内、外部环境,体制机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经济高位运行,投资高速增长,企业改制转型,行业全面开放,市场多元竞争,作品异彩纷呈。本书选择了本人10多年来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对这个行业重大事件的新闻记录和观察思考的100篇左右的文章。为了能给读者充分的信息,编辑时强调每篇文章写作的日期,因为也许当时的看法不够全面,也许事情的结果后来已经完全改变,但重要的是反映当时当下的真实和感受,这样可以给读者以时间感。10年的历史由无数点滴汇聚而成,选择的只是其中的一些点和部分侧面,就像摄影师,一幅再好的作品也只是瞬间和局部,但通过一系列镜头的回放,串出了一条明确的轨迹给人以历史感。书中选择了少量其他作者的文章,以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和背景。文章大部分原载于《建筑时报/设计》,其他的文章标注了出处。对《建筑时报》为我提供平台,对业内众多人士多年来的支持,对世界设计联盟以及三益中国策划和支持本书的出版,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2000-2010-英眼透视中国建筑行业10年

http://book.00-edu.com/tushu/kj1/202008/2655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