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传统民居 内容简介
本书从山西民居建筑发展史,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民居建筑与当地文化、风俗、宗教、民居建筑的风格与特点,民居建筑的构造与结构,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及30多个现存传统民居建筑实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图文并茂地简略介绍了山西传统民居。
山西传统民居 目录
序言
一、山西居住建筑发展史 1
(一)原始居住建筑与考古发现 2
1.旧石器时代山西原始居住建筑的发展线索 2
2.新石器时代山西原始居住建筑的发展线索 3
(二)夏、商、周时期的山西民居建筑 8
1.夏代山西民居建筑的分布与类型 8
2.殷商时期山西民居建筑遗存及形制 9
3.西周分封制与民居建筑的遗存 9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山西民居建筑 1 0
1.春秋、战国时期的山西民居建筑的技术 10
2.士大夫阶层民居建筑的色彩类型 10
(四)秦汉时期的山西民居建筑 10
1.秦汉时期山西的社会及民居建筑概况 10
2.秦汉时期山西居住建筑的建筑材料 11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的民居建筑 12
1.社会动荡与民居概况 12
2.民族融合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12
(六)隋唐时期山西的社会及民居建筑概况 13
(七)宋、辽、金、元时期的山西民居建筑 14
1.宋辽时期山西的社会及民居建筑概况 14
2.金元时期山西的社会及民居建筑概况 15
(八)明清时期的山西民居建筑 15
1.明清时期山西的社会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17
2.耕读文化及其对居民的影响 20
3.商人住宅形成的背景 21
4.商人住宅的发展 22
(九)近代山西民居建筑概况 23
1.近代山西的社会及民居建筑概况 23
2.官僚资产阶级及居住建筑 24
二、山西的自然条件及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31
(一)山西的自然气候及其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32
(二)山西的地质、地貌及其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34
(三)山西的植被分布及其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35
三、山西传统居住建筑与当地文化、习俗、宗教 37
(一)山西民俗文化与山西传统民居建筑 39
1.居住文化 39
2.服饰文化 42
3.饮食文化 44
4.婚丧节庆 45
(二)山西民间艺术文化与山西传统民居建筑 47
1.剪纸 47
2.木板年画 48
3.炕围画 49
4.面塑 49
5.皮影 50
6.彩灯 50
7.雕刻 51
8.陶瓷 54
9.民间舞蹈 54
10.民间锣鼓 54
11.地方戏曲 55
(三)宗法等级、宗教信仰、风水思想与山西传统民居建筑 55
1.宗法等级 55
2.宗教信仰 56
3.风水思想 57
四、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与特色 59
(一)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群体组合 60
1.城镇街坊 60
2.村落布置 64
3.特殊地段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体组合 71
(二)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 77
1.总体布置 77
2.山西民居建筑的平面类型 77
3.山西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分析 78
4.各地区民居建筑的分布类型及特点 82
(三)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处理 88
1.总体特点 88
2.实例介绍 89
(四)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造型艺术 97
(五)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细部装饰 100
(六)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雕刻艺术 103
1.山西民居的木雕艺术 103
2.山西民居的砖石雕刻艺术 106
3.雕刻造型与内容 115
4.石作构件的雕刻技法 116
五、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构造、材料与结构 117
(一)窑洞式民居建筑 119
1.土体窑洞 119
2.砖石窑洞 123
(二)木构架结构体系的民居建筑 125
1.晋中民居建筑结构类型 125
2.晋南民居建筑结构类型 127
3.晋东南民居建筑结构类型 129
4.晋西北民居建筑结构类型 130
(三)砖木混合结构体系的民居建筑 131
六、山西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137
(一)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现状 138
(二)山西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13E
七、山西传统民居建筑实例 141
太原市民居 142
祁县传统民居建筑 148
祁县乔家大院 149
祁县渠家大院 151
祁县何家大院 152
平遥古城传统民居建筑 154
平遥范街2号院 154
平遥仁义街4号院 154
平遥侯殿元旧居 155
平遥雷履泰旧居 156
平遥冀祜堂旧居 157
平遥王沛霖旧居 158
平遥协同庆旧址 159
太谷三多堂 159
太谷孔祥熙宅院 164
灵石静升村王家大院 165
榆次常家庄园 168
襄汾县丁村民居 172
阳城皇城相府 173
阳泉小河村石评梅故居 177
万荣李家大院 179
平陆地窨院 181
霍县朱家大院 183
乡宁县杜家宅院 184
新绛县西庄村家家二节院 187
芮城东垆乡曹庄村范宅 188
芮城东垆乡陌南景耀月院 191
沁水城堡式明清住宅 192
晋城张院 194
阳城县润城小城 195
润城小城刘家院 196
师家沟清代民居建筑群 198
编后语 201
主要参考文献 203
山西传统民居 节选
(二)山西的地质、地貌及其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山西省地层发育比较完全,与华北地区基本一致,可分为太古界、远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 山西省地层在太古代、远古代及下古代时期是一个相对活跃的地区,地壳运动比较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到中生代时期,地壳活动再度强化,表现为以断裂活动为特点的燕山运动,并有小规模的岩浆活动。在新第三纪末,又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产生了以断层陷落为主,以汾渭盆地为代表的一系列的大小盆地和吕梁、太行、五台、恒山、中条等上升为主的山脉,基本上形成了现代的地貌形态。 山西的地质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为山西的建材工业、建筑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山西民居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山西在地貌上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和高原,属于我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常被称为“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地貌类型比较复杂,山地和丘陵面积辽阔。其中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40%,丘陵占40.3%,平原和台地面积较小,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9.7%。 山西省的平面轮廓,略呈一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平行四边形。高原内部地势起伏较大,*高的五台山北台顶,海拔3058米。*低的垣曲县境东南隅的黄河谷地,海拔不足20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形成整体隆起的态势。 在整体隆起的高原中部,为一连串雁行排列的断陷盆地。它们自北向南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晋中盆地)、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其海拔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这一系列的断陷盆地,是全省人口密集之处和工农业生产与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这些盆地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山地。东部以太行山为主体,并包括恒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及太行、太岳之间的构造盆地——沁潞高原。西部以吕梁山为主体,包括云中山、芦芽山和这些山脉以西被黄土连绵覆盖的高原。经过长期复杂的堆积侵蚀过程,形成以梁、塬、峁为主体的黄土地貌。其特征表现为“四分山地四分丘,五大盆地*清楚,地形高差变化大,沟壑纵横水土流”。 如上所述,山西地质、地貌复杂多变。当地老百姓结合本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其中*多*广就是窑洞民居。 山西大部分土地被黄土所覆盖,经断层作用及流水冲击,形成断崖冲沟。其土壤结构呈垂直结理,壁立不倒,不易塌落,土质松软,容易挖掘,且覆盖厚度大,一般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这就为窑洞民居的建造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山西的黄土窑洞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和南部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和几大盆地周围的坡地。主要有土体窑洞和砖石窑洞之分。土体窑洞多分布于晋中南和晋西一些地区,有靠崖窑和地阴院两种。砖石窑洞在晋中、晋东南一些地区可见。这些地区有大量石质岩层,纹理清晰分明,硬度适中,易于开采,是石券窑的良好材料。这些地区还常采用砖来砌筑窑洞(图2—1) 。 由于窑洞冬暖夏凉,既可防火,又很经济,所以自古以来为山西劳动人民所常用,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山西民居建筑的一大类型(图2—2)。 晋南的临汾盆地,海拔400~600米,在盆地边缘,多活动性断裂构造。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强烈地震的记载。这里是山西省发生强震的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的一部分,著名的“丁村人”,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当地的居民多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结构规矩严谨,平面布局均衡,柔性好,整体刚度强,抗震性能高。屋架多采用抬梁式结构。檩长不宜过长,房间间口不得过大,主要是增强其整体稳定性,提高抗震性能。 由此可见,一个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形成与特征与当地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P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