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

  2020-05-30 00:00:00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 本书特色

·你知道如意是从痒痒挠演变过来的吗?
  ·古代为什么会有清明节相亲的习俗?
  ·金龟婿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
  ·“关公”什么时候成了财神的呢?
  ·潘金莲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宋代乌纱帽两边的帽翘是做什么用的?
  ·你知道清朝皇帝不同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吗?
  ·*好的砚台是用什么石头做的?
  ·为什么日本的筷子较短,而中国的筷子较长?
  历史无声,物件明证。
  博古论今,妙趣横生。
  收藏马未都,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智慧。
  你不必具备专业的收藏技巧,也不一定要有多年的收藏经验,甚至不必懂得明代青花和康熙青花的区别,不必了解黄花梨和紫檀家具的特征。只要你愿意坐下来,静静地读上五分钟,就一定会被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怀所打动。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 内容简介

马未都先生的文化学堂继续开讲,《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涉及的收藏文化知识更加广泛——龙袍、如意、砚台、家具、冷兵器、古代玩具、节日文化等等,保证是您在其他收藏图书中看不到的独家内容!其中大部分也是马先生首次公开讲解,独具特色,妙趣横生。
  透过宝物讲文化,文化出发看宝物,徜徉图文间,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味古人的生活韵味,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 目录

1. 横空出世元青花
2. 一片春心在玉壶
3. 九五至尊话龙袍
4. 光彩莹润说珠子
5. 事事吉祥话如意
6. 开春喜说喜文化
7. 盛世花开迎新春
8. 举杯邀月说中秋
9. 衣锦媚行谈情爱
10. 春暖花开话清明
11. 梁山聚义说水浒
12. 盗亦有道话水浒
13. 濡笔存香品砚台
14. 文房一宝品笔筒
15. 修身养性戏五禽
16. 君子之道炼六艺
17. 枰上论道说古棋
18. 奇思妙想说玩具
19. 一元多变说架子
20. 一饮一啄说餐具
21. 纵横古今说财富
22. 百世不朽说金器
23. 百炼千锤出铜炉
24. 刀剑如梦话利器
25. 守拙求实说钝器
26. 特殊兵器演传奇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 节选

3 九五至尊话龙袍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麒麟说起来很有意思,有学者认为,我们创造麒麟这个瑞兽早期是受长颈鹿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创造这样一个形象,一定是基于某一种形象。而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来没见过动物能长那么长的脖子,有好几米长,确实不能想象。在远古时代,有人把这个形象带过来的时候,中国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就对麒麟的形象加以改变,把它的脖子缩短了,纹饰也变得更花一些。
  我们认为麒麟只是一个祥瑞之兽,而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无所不能。这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我们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开心叫“龙颜大悦”,不开心了就是“龙颜不悦”;皇帝的床叫“龙床”,坐的椅子是“龙椅”——什么都跟龙有关。以前还有一出京剧叫《打龙袍》,主要是说皇帝犯了错误,犯错误依然会受到惩罚,但是不能直接体罚皇帝,所以就打龙袍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但愿打在龙袍上,能够疼在皇帝的心里,起到警示作用。
  这是一件清中期皇帝的夏季吉服龙袍。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而这件龙袍却是蓝色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搞错了,其实没有错。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这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到了雍正时期,龙袍就定为这四种颜色:石青、明黄、大红、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头的。到了乾隆时期,把颜色比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蓝色,所以蓝色的龙袍越往后颜色就变得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变化当中的。皇帝因为有礼制管束着,所以龙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这是一件夏服,是透光的,把手搁进去,隔着衣服能隐隐约约看见。这是一种很薄的纱,上面绣着龙。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是在诸如登基、大寿、冬至等这些*重大的场合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后就是“燕服”。所谓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的,这种便服跟我们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较接近了。其实龙袍就等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右图是一块明代龙袍的衣料,还没有经过剪裁。可以看得很清楚,中间是人的颈部,也就是头部,这个地方是要裁掉的。明代龙袍上的龙都硕大无比,不像清代。清代龙袍形成定式以后,一件龙袍上有九条龙。而这块料子上后面只有两条,前面是一条大龙。这块明代晚期的料子,能够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中间留了一条线没有织上,应该从这个地方剪开。这个布料是直接织锦的,从它的背面可以看到,即在织造这块布的时候,直接就把图案织在上头了。也就是说,龙袍上的图案实际上是先织上去,然后再剪裁的。
  皇帝是九五至尊,皇帝龙袍上的龙也相应有一些不一样的特征。清代对龙袍上的龙纹有明确的规定,只有皇帝是五爪龙,皇帝以下的大臣们用的都是四爪龙,所以也称为蟒。但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从长相就可以区分出来,因为它有时候是仿年代的,这在瓷器上尤甚,这时候并不能说明它的等级高低。所以,并不是说哪个盘子上画着五爪龙,它就一定是皇帝用的。清代的时候,国家处在鼎盛时期的时候,对百姓的限制是比较少的,只对龙袍上有这么一点儿限制。对皇帝来说,**是颜色用明黄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皇后以下逐渐下降,但是其他方面的管制并不那么严。
  观复学堂
  1. 我们平时常说“绫罗绸缎”,那么这四种织物中,哪种织物的织法与其他三种不同?
  A. 绫 B.罗 C.绸 D.缎
  马未都评:绫罗绸缎这四种织物,它们的区别在于织法不同。罗、绸、缎这三种织物的织法是一致的,都是横竖织法,只有绫是斜织的。它为什么要叫绫呢?我们老说菱形,它实际上*早是跟冰凌有关,绫就是斜着织的。所以,由于它织造方法的特殊,成本就非常高。明代以后,基本上就不怎么生产绫了。明代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会直接把字写在绫本上。但是,绫有一个缺点,就是一旦绫本形成,把字写好了,在使劲拽这块布料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变形。所以,由于成本高和易变形,到了清代以后,绫就逐渐消亡了。
  古人*早利用的就是麻和丝,棉是后来才用的,比较晚。毛作为纺织物用得相对来说也比较晚,尤其是能直接贴身穿的。我们都知道,毛的东西一般情况下不敢贴身穿。现在有非常好的纺织技术,比如说羊绒——它也属于毛——就可以贴身穿。但过去,呢子肯定不能贴身穿,穿上去这一天都是精神的——太扎了。我看到有一种呢子做的裤衩被忽悠说能降血压,那没法降血压,一穿人就精神。为什么?太难受了。
  答案:A.绫
  2.在龙袍的十二章纹中,有日、月、山川等,斧头也是其中的纹饰之一。斧头在这里代表什么含义?
  A.断是非 B.取薪火 C.固权力 D.亲劳动
  马未都评: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服饰中的标志,是中国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统称“十二章”。十二章纹在《周礼》中就有规定了,但是历朝历代对它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清代到了乾隆时期成为定式,十二章纹就绣在皇帝*重要的礼服上,表明皇帝的地位,也说明皇帝具有的才能和德行。
  十二章纹的每种纹饰都代表一种含义。除了题目中斧头章纹代表断是非,日章纹代表太阳,月章纹代表月亮,星章纹代表天上的星宿,这三个章纹是取其“照临”之意。山章纹代表群山,取其稳重之意;龙章纹,取其应变之意;华虫章纹,代表鸟类,取其文丽之意;宗彝章纹,即宗庙彝器,取其忠孝之意;藻章纹,即水藻,取其洁净之意;火章纹,即火焰,取其光明之意;粉米章纹,即白米,取其滋养之意;黻章纹,黑青相次的“亚”形,取其明辨之意。
  答案:A. 断是非
  3. 以下哪个不属于清代皇家织造?
  A.江宁织造 B.杭州织造 C.明州织造 D.苏州织造
  马未都评:当时清宫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宫廷的所有织物。过去的织造局有上用和官用,上用就是指宫廷用,即帝后所用;官用的织造物就是给一般的王爷府使用。“江宁织造”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此做官,还曾经做过康熙的伴读,交情很深,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引来了杀身大祸。跟宫廷过熟,你就要处处小心。由于后来比较妄为,导致曹家的衰落。衰落也是好事,所谓“福兮祸所伏”,所以曹雪芹写出了千古名作《红楼梦》。他们家如果还是那么富裕,我估计他就写不出来了。江宁织造,江宁就是南京。苏杭两地大家都很清楚,制造业到今天依然很发达。明州是指宁波,其实制造业也是非常发达的,过去上海的很多裁缝都是宁波人。那么明州为什么后来改叫宁波了呢?是明太祖朱元璋给改的。朱元璋立国号为“明”的时候,让明州避国讳,就把明州改成了今天的宁波,一直沿用到今天。
  答案:C. 明州织造
  4. 龙是一个由多种动物的特征组成的神兽。总共由几种动物的特征组成?
  A.六种 B.七种 C.八种 D.九种
  马未都评:关于龙身上有多少种象征性的动物,有人说有“九似”,就是有九个地方相似,但是说法不一,我们逐一来看。先说它的头形,古人的形容很清晰,说是“驼头”。我们仔细想,骆驼的脑袋有起伏,而龙头上就有起伏。第二,角是鹿角。第三,眼睛。龙的眼睛有两个说法,一说它是兔子眼,龙眼就是红的;另一说它是虾眼,眼睛是凸出的。第四身子,我们平时说是蛇身,更准确的说法是蟒身。第五,鱼鳞。“九似”中对尾并没有描述。此外,还有鹰爪、虎掌,把天上的猛禽和地上的猛兽的爪子合二为一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汉代王符的话来说,龙的“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蜃是什么呢?有两解,一解说是像河蚌,龙的肚皮上这一块一块的像河蚌摞着;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蜃是蛟。
  我们平时常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民间也流传着“龙生九子不成龙”的说法,也就是说龙的九种子嗣都不是龙,而是九种不同的动物,它们各有所好,每个都身怀绝技。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就是赑屃,是第六子,我小时候老听大人说“王八驮石碑”,赑屃是能负重的。除此之外,老大囚牛,好音乐,成为今天胡琴头上的刻兽;次子睚眦,嗜杀喜斗,刀柄上的龙吞口就是其形象;三子嘲风,好险,殿角走兽便是它;第四子蒲牢,它能够抓在钟上面;今天佛坐狮子是龙的五子狻猊,好坐;七子狴犴,有威力,好狱讼,门两旁的狮子头就是它的模样;负屃,排行老八,石碑两旁的纹龙是其意象;殿脊兽头是*小一个,叫螭吻。这就是我们对龙的一个神话式的解释。
  答案:D.九种
  古玩门诊
  | 古玩一 |
  这是一对方瓶。方瓶比圆瓶难做,因为我们都知道,瓷器烧之前是软的,方形的东西一入火很容易变形。简单地说,圆形的瓷器变形率很低,它受力是均匀的。但方形的,尤其这种扁方形的,它的受力是不均匀的,所以很容易变形,这也是历史上方形瓷器为什么少的一个原因。
  瓶上的图案比较杂。这两个画片过去叫“文武片”,一文、一武。一面画的都是刀马人,这是武片;另一面画的都是室内的景,是文片。典型的文武片两面是不一样的。从陈设的角度来讲,它摆在那儿,今天摆这个面,明天换那个面,可以换一种心情。它的侧面什么都有,有鸟、花卉,还有两个侍女,这些恰恰是晚清时期的文化特征。
  这对瓶子应该是清代晚期同治到光绪年间的。过去有一个简单的说法,把这种叫做“同治彩”,所谓同治彩,典型的特征就是杂七杂八的各种颜色都涌在这里。为什么这个时期有这样一个特征呢?是由于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以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各种西方的文化信息以及其他的需求。这对瓶子应该有100多年了,在那个时期算是比较高档的民间陈设,跟宫廷无关。
  这上面画的侍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很难在瓷器上看到这种侍女,还露着小脚。为什么这样露着小脚呢?这是当时社会的需求。缠足从隋唐时期开始有,在宋代开始普及,一直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极强的文化影响,大部分汉族地区的女子都是缠足的。缠足形成的历史原因非常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西方人进入中国以后,看到中国这么多缠足女子,感到非常难以理解,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一个昌盛、文明、发达的国家,但缠足是一个陋习。但西方人会欣赏或者说会以一种猎奇的心理去欣赏我们的缠足。这种瓶子,我怀疑就是那个时期为诱惑西方人而做的,夸张地将我们的缠足展现给外国人。在乾隆以前的瓷器上,如果表现缠足,一般情况下用长裙覆盖的,还是保留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轻易不让你看到小脚。过去,尽管有晒脚会,一年也只有一天,女子可以把脚露出来让男人看,但平时都是遮着的,讲究“笑不露齿,行不露足”,走路的时候脚不能露出来。而这对瓶子上的图案,这样夸张地把脚伸出来,作为陈设,我想它一定受到了某种商业利益的驱使。我想可能是那时候被西方人的这种市场需求给逼成这样的,看起来很怪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失为那个时期很重要的一件文物。
  | 古玩二 |
  这个瓶子的造型叫“胆式瓶”。今天很多人没见过苦胆,以前杀完了猪,把苦胆一提溜就是这个样子,“胆式瓶”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一种说法叫“锥把瓶”,就是老太太纳鞋底的锥子,今天也很少能见到了。这两个名称,叫哪个都对。它的底很有意思,以前这叫芝麻酱底,很形象。过去对器物的很多描述都非常形象,没有那么学术。它的釉是一种窑变釉,颜色非常纯正。
  整个清代仿青瓷的时期——从雍正一直到清中期——这100多年的时间,它的大致过程是以闪蓝为准,就是蓝色越多,相对的年代就越早;蓝色越少,相对的年代就越晚。如果基本上是通红状,就到了大约道光年间了——这是一个相对的规律,不是绝对的。这件东西大约是清中期的,如果是乾隆也是乾隆*晚期了,为什么呢?是它的底决定的。这个底有大量掰釉现象,它并不是由于后来的磕碰,而是生来就有的。我们知道,釉在高温下是流淌的,现在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流淌状,所以它会跟底下的窑具粘在一起,*后把窑具敲打下去,就出现了这种瑕疵。这个瑕疵在清代的雍正、乾隆年间都控制得很好;到了嘉庆道光以后由于国力式微,大家对这个事也不太讲究了,所以控制得不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不见得说这种情况乾隆时期就绝对不会出现,所以可以认定这个东西是乾隆晚期的。
  颜色很好看,红中闪着蓝光。蓝是一种冷色调,红是暖色调,在这种暖色调中闪着蓝,它就显得非常沉稳,不会那么热烈。
  ……
·收起全部<<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2008年1月1日,马未都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醉文明-收藏马未都-贰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6/2380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