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珍赏 内容简介
本书由专论和图版两部分组成。
专论部分分别由顾景舟、李昌鸿和徐秀棠分别撰写,介绍了紫砂陶史、生产工艺和阳羡茶事,其中选用六十余幅图片作为插图以使作者更形象地理解宜兴紫砂。
图版部分介绍宜兴紫砂精品五百一十一件(套),分历史、现代两大部分,按制作年代先后排列。历史部分以一九四九年为界限,展示了明、清、民国五十八位名家的一百六十七件精品;现代部分以高级工艺师的作品为主,展示了九十一位名家的三百四十件(套)精品。
本书非精不取,对真品、仿品也作了鉴定区别。凡鉴定为真品者,均标明制作者姓名;凡不能确认或经鉴定为仿品者,只照录铭款。
为了便于读者鉴别、欣赏,重点作品都有鉴赏评论。这些文字,除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黎淑仪女士撰稿之外,均出自主编者手笔。
宜兴紫砂珍赏宜兴紫砂珍赏 前言
序/冯其庸
宜兴紫砂,是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和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制陶工艺史上的一枝奇葩。
据现代考古所得,宜兴丁蜀镇周围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以及各代陶器遗存,羊角山的发掘,更证实了从北宋中期一直到明初,已经开始用当地的紫砂制陶。
宜兴又是著名的产茶区,唐代诗人卢仝的名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曰:“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羡是宜兴的古称。此诗下半部分描写喝茶的豪兴: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一段文字,已成为描写饮茶的千古名句,殊不知它恰好是描写饮阳羡茶的,由此可
见阳羡茶声名之高。
宋代诗人苏东坡有写煎茶的名诗《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此诗短短八句,把汲水煎茶到茶熟而饮,一直到茶后不眠,坐听夜更种种情事,写得生动逼真。东坡晚岁曾买田阳羡归隐,至今宜兴东坡书院还有东坡买田碑的石刻,昔年我曾去书院亲见。现在宜兴紫砂中流行的东坡提梁,虽并非东坡实迹,但也足见诗人见爱于茶乡兼陶都的人们了。
以上种种,都说明宜兴于陶、茶二事,是得天独厚,渊源极深的。
我的家乡无锡与宜兴紧邻,近年宜兴与无锡又合为一市。多年来我常去宜兴鼎山、庚桑、善卷、慕蠡诸洞,东氿、西氿水区,国山碑,周孝侯墓,蛟桥诸名迹寻访。我十分欣赏阳羡山水,尤其是从宜兴到丁蜀镇的一段,真是风景络绎,如行山阴道上。据说南山深处茶区,风景更为清绝,无怪乎宜兴会成为人文之乡了。
宜兴紫砂自明供春、时大彬以来,盛名不衰。供春壶我只看过顾景舟老先生的临本,大彬壶则看过多件。书载大彬壶初期题刻系用竹签划刻,我在故宫看到了这样一件真迹,现在此壶还陈列在珍品展览里,实为难得珍品。大彬以下各家,我虽未能尽阅,但大都是目见过的。紫砂之得享盛名,一是因为宜兴丁蜀镇的紫泥优质独绝,冠甲天下,无与伦比 ;二是历代以来,工艺相传,青出于蓝 ;三是与文人结合,一握紫泥,诗画题刻,琳琅满目,虽黄金美玉,无以过也。因此数端,宜兴紫砂至今见重于世,珍贵胜于翠玉。
我与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先生论交已四十余年,他的艺术,实在已是紫砂的至高境界。论历史,大彬、曼生等功不可没 ;论工艺,则今天已是后来居上,顾老先生早已度越前辈了。我曾有诗赠顾老云:
弹指论交四十年,紫泥一握玉生烟。
几回夜雨烹春茗,话到沧桑欲曙天。
然而,并不仅仅是顾老先生孤峰独秀,与顾老同辈的蒋蓉,以花器驰名天下,其所作瓜果草虫,传神文笔,妙绝一时 ;而顾老的传人高海庚(已故)、徐秀棠、徐汉棠、汪寅仙、周桂珍、李昌鸿、顾绍培等,也都是一时俊才,如群星灿烂,辉耀陶都。其中尤以周桂珍的曼生提梁、井栏六方、仿古如意、僧帽、追月等壶,线条端庄流畅,风格朴实凝重,呈现出大家风范。我也有诗题赠云:
长空万里一轮圆,忆得荆溪寒碧仙。
我欲乘风归去也,庚桑洞外即蓝田。
在紫砂雕塑中,徐秀棠天南独秀,一时无双。他的作品传神写意,别具风韵。他的罗汉、八怪诸塑,早已是驰名宇内、洛阳纸贵了。秀棠还能书能画,他的刻尤为精妙,我近年在宜兴所写茶壶,大部分是秀棠所刻,能与我的字妙合无间 ;我在壶上的书法也大抵借重他的刻,才得传神,所以我也有诗赠他:
秀出天南笔一支,千形百相有神思。
曹衣吴带今何在?又见江东徐惠之。
今以顾老的声望功力,秀棠、昌鸿诸君的才思,编此一部大书,自然聚百代壶珍于一集,晴窗展玩,众美毕备,如对古贤,如接今秀,其乐为何如也!因乐为之序云尔。
宜兴紫砂珍赏 目录
序/冯其庸
丁蜀风情
紫砂陶史概论/顾景舟
紫砂生产工艺/李昌鸿
阳羡茶事/徐秀棠
历史作品
现代作品
主编简介
作者索引
后记
宜兴紫砂珍赏 节选
紫砂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位大家的成就
金沙寺僧与供春,是史籍中**批有姓名可稽的砂艺人士 ;与供春同时,还有四大家 :董翰、时鹏、赵梁、元畅(一曰元锡),可惜他们的作品,连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和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两书,都说没有见过,在四五百年后的今天,更无从评说了。
砂艺史上一致推崇的大家,当以时大彬为典范。他的贡献在于 :对砂艺开创时期技艺法则的创造性革新,这是后辈从业者都应为之歌功颂德的 ;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世留下稀世杰作,创紫砂艺术陶文化的先河。本编敬将其凤毛麟角的几件传器,列于图版卷首,供爱好者欣赏品评。
在时大彬同时或之后的几位砂艺作者,他们仅留姓氏于经传,却未见确切可信的传器,无法评点。其中时被提及的有 :与李茂林(时大彬同代人)并称为“三大” 的时大彬两个徒弟李仲芳和徐友泉,以及其他徒弟蒋伯荂、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陈俊卿等,另外还有陈用卿、陈仲美、沈君用、惠孟臣等人。
《桃杯》(见图版 21)的作者圣思,史籍上未曾列载,无从考据他姓什么,但凭这件传器,观摩欣赏他的艺技,其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巧,真可谓重锼叠刻,虽名为杯,谁忍心用它饮茶。作为技艺高超的陈设品,它堪称砂艺又一个流派的代表作。
在明清这两个朝代更替的动荡时期,文化生活曾处于低潮。砂艺的发展,自然也受到一定的阻滞。清康、雍、乾阶段,社会相对稳定,反映各个时期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的物质文化复见生机。紫砂陶艺名人,又得到了施展才技的机会。这个阶段,*杰出的应首推陈鸣远。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产物。笔者从少年习艺直至暮年的五六十年中,所见他的真品虽仅有数件,但凭此已能窥见其艺术素养之深湛。所制珍壶中的几何型类,朴质大方,结构合理,技巧严谨 ;自然型类则概括夸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并擅于借鉴、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三代青铜器的造型与纹样,利用紫砂泥料优良可塑的特征,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地发挥着神工般的技巧,堪为砂艺之观止。唯其美中不足者,在于其部分作品,沾染着清代宫廷之繁缛气息,却也是时尚所趋,在所难免。
由于鸣远名噪一时,品位高卓,故仿效者众,伪冒赝品,因而泛滥流传,时至今日,余孽不绝。
这一时期成就可观的砂艺作者,还有邵玉亭、王南林等人。邵玉亭曾为乾隆宫廷制器,笔者五十年前曾见壶,一面浮雕荷趣,一面铁线凸描篆书乾隆御制诗七绝一首,制作非常精细。此人也应是当时的佼佼者。
王南林当时亦颇有声望,但观其遗作,亦仅以浑朴胜,未及精巧。
殷尚、陈荫千、邵旭茂、杨季初等,传器都甚寥寥,本编依次收入有关图版,从艺技上观赏,各有千秋,或技巧刻画缜到,或造型气度宏伟,或题材形式典雅,各擅胜场。
历史延续至清嘉庆、道光年间,也陆续出现许多骚人墨客热衷紫砂陶艺(在此不作胪列,日后当作专题述说)。*突出的要数当时的金石书画家陈鸿寿与砂艺作者杨彭年的结合。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人,嘉庆六年(一八〇一年)拔贡。在艺术上,他主张“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时见天趣”,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欣赏观。陈鸿寿在溧阳做县宰时(许多记载都误作宜兴县宰),一度与杨彭年合作,由杨彭年制壶,曼生刻写。在壶上题铭书刻,即滥觞于此。曼生是一位在书画金石文学上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他的爱好并涉猎砂艺,与杨彭年合作当是顺理成章的事。笔者一生中偶见他的三五真器,印章、书法、词藻镌刻款式均书卷气息醇厚,别饶一番文艺情趣。但彭年的壶艺技巧,功力平凡,并不出色。所以,笔者过去在一篇小文中,曾说曼生壶“壶随字贵,字依壶传”。
至于传说中所谓曼生曾参与造型设计,这当然很有可能,然而,若说什么十八式、十九式,那就诚属无稽之谈了。很多以讹传讹的谬论,大致起源于民初狡黠的骨董商所编写的一部《骨董琐记》,那是专借历史文献中的一些记述,捕风捉影,绘声绘色,为各种传统工艺品的摹制赝品而作舆论工具的。更有甚者,在曼生壶的传器中,有“曼公督艁茗壶第四千六百十四为 泉
清玩”。像这样的作品,使探讨史实的人,不能不产生疑窦 ;曼生作溧阳县官,按清官制,县令一任三年,封建社会的地方官能如此闲适吗?在三年县任内,即使专司其事地以工余之暇死劲干,也要合到四五件一天。若请人代庖,也必须雇佣至少两三个专职人员方能完成偌大数量,能使人信服吗?陈曼生在清代文学艺术各方面都有相当的地位,不可能粗制滥造。
曼生之与彭年合作,可以说是一代艺缘,两人定有深厚的友谊在 ;当时砂艺超出彭年的别有人在,而曼生始终未与他人合作,不然砂艺史上兴许另有绝唱。
宜兴紫砂珍赏 相关资料
今以顾老的声望功力,秀棠、昌鸿诸君的才思,编此一部大书,自然聚百代壶珍于一集,晴窗展玩,众美毕备,如对古贤,如接今秀,其乐为何如也!
——冯其庸
宜兴紫砂珍赏 作者简介
顾景舟,又名景洲。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九一五年生于江苏宜兴上川埠乡上袁村紫砂世家。少年立志紫砂陶艺,随其祖母邵氏学艺,悉心钻研紫砂名著,刻苦磨炼紫砂制作技法。二十岁便跻身于紫砂名工之列。数十年的刻意探求,使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形器雄健而严谨,线条流畅而规整,气格古朴而典雅,艺品细秀而工精。他饱览历代紫砂名作,凭自身的艺术素养,对紫砂壶艺的研究和鉴赏有独到之处。在书法、绘画、金石、镌刻、考古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顾氏是近代紫砂陶艺家中颇有成就的一 位,被誉为“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所享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他虽已年逾古稀,抟埴茗壶尚游刃有余,晚近偶有所作,每将紫砂造型艺术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显露其精、气、神、韵之美,洋溢时代气息。
-----------
徐秀棠,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九三七年生。一九五四年随著名艺人任淦庭学习陶刻。一九五八年在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民间雕塑。他能充分利用紫砂陶土材质的特点,借鉴其他艺术,创出了紫砂陶塑的个人风格。所制以古兽为题材的茗壶,有浓厚的雕塑味 ;其他作品题材具有生活情趣,人物刻画形神兼备,为海内外爱好者所珍视。一九八一年曾赴香港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活动。
-----------
李昌鸿,高级工艺美术师。一九三七年生。一九五五年随顾景舟学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勇于创新。一九五六年曾用点、线、面美学构成法则,研究紫砂造型,创作了“化石纹饰”“印纹装饰”“纹泥纹饰”的紫砂器,受到中央美术学院高庄教授的赞赏。一九五九年从事工厂企业行政技术管理工作以来,利用工余,深入探究紫砂历史和传统技艺,并寄兴于紫砂壶、盆和陈设陶艺的创新设计,作品构思邃密,技法严谨,装饰新颖,风格多样,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个性。他设计的“竹简茶具”(沈蘧华制作,沈汉生装饰)获一九八四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丙寅大吉”陈设壶(与徐秀棠合作)获一九八六年全国艺术陶瓷创作设计一等奖 ;“九龙壶”获一九九〇年全国陶瓷评比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