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化2008 本书特色
《音乐文化(2008)》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系的教育在近些年间发展的颇有规模,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学界发生的变化,研究生培养不 能不说是*令人瞩目的领域。
音乐文化2008 内容简介
《音乐文化》的编辑出版始于200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一直希望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建立一种合作机制,并把学术交流的愿望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经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系主任陈永华协商,决定合编一个年度性刊物。这就是2000年出版的**本《音乐文化》。刊物的特点是,大陆与香港学者共同撰稿编辑,采用繁体字印刷。
音乐文化2008 目录
音乐考古学
湘赣地区早期镩的艺术特征
楚钟研究述略
晋侯墓地出土青铜乐钟的形制特征
编磐源流
中国古代音乐史
明清两代礼乐户建置概说
唐代宫廷器乐组合之演变
唐代寺院的营利性乐舞生产
刍议周乐无“商”之因
《诗经》歌曲的诗乐关系
春秋战国民间乐人的生存状况和艺术贡献
汉唐间乐器及其组合的历史演变
中国近现、当代音乐史
音乐剧主题设计与贯穿
从田野到华灯
——l964年“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调查研究
德德玛
——国家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歌唱家
郭乃安先生早期音乐经历记略
杨荫浏师承探微
樊祖荫的和声学研究
对“原生态”和“学院派”纷争的思考
民族音乐学
昆曲曲牌曲腔关系三角合力结构阐释
石城长溪村赖氏宗祠祭祖仪式音乐的考察与研究
泰山祭祀用乐与国家礼乐
河北安新县圈头村“音乐会”与吹打班社的比较研究
一个民间小戏剧种的生成与演变
——京南乡村诗赋弦研究
徐福林古琴工艺浅释
音乐传承的时代变迁
——对一位开封市二夹弦传承人的个案研究
大弦戏音乐及现状
五原县二人台现状调查报告
音乐社会学
大陆摇滚乐的产生及早期发展
论当代中国摇滚乐反叛性的缺失
——从崔健到“后崔健群”
音乐网络化传播的现代性
时代曲流行的历史及成因
——以《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来香》为例
走向流行的传统
——浅析“女子十二乐坊”
作曲技术理论
动机定义相关问题研究
乐律学
钢琴调音的理论与实践
外国音乐研究
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
音乐文化2008 节选
《音乐文化(2008)》的编辑出版始于200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一直希望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建立一种合作机制,并把学术交流的愿望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经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系主任陈永华协商,决定合编一个年度性刊物。这就是2000年出版的**本《音乐文化》。刊物的特点是,大陆与香港学者共同撰稿编辑,采用繁体字印刷。
音乐文化2008 相关资料
插图: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圪挡头村4号墓有了更为进步的铜铃。二里头遗址时代相当于公元前1900——公元前1500年,铜铃时代属二里头二期偏晚。形制与天门石家河陶铃相近,通高8.5厘米,顶部中间有两个方穿孔夹一窄梁,一侧出扉。出土时置于墓主胸、腰之间,上面附着麻布,铃已破碎。铃腔内置一玉管形铃舌,舌呈圆柱状,通高6.3厘米,顶略圆,有一穿。男一件二里头晚期铜铃通高9.4厘米,形制与上器相近,侧有一扉,但顶上已置有一环纽,比起前者的窄梁形实心纽更进步。另外,二里头遗址的11号墓、57号墓均有铜铃及玉铃舌出土。这些铜铃在出土时一般用丝麻织物多层包裹,配以精美的玉质铃舌,显见在当时是异常珍贵的东西。有意思的是,二里头文化遗址还出土了与铜铃形制相近的陶铃以及漆鼓、陶埙、石磬等乐器。这些陶铃应为早期铜铃模仿的对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约当夏代之际,铸造钟类乐器所必须具备的合范法已经发明,并较山西襄汾陶寺遗址3296号墓出土铜铃反映出的技术条件更为进步,古代沿用下来的陶铃已有了发声性能更好的铜质仿品。处于龙山文化晚期、约当传说中夏代的襄汾陶寺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其陶铃、铜铃正处于共存并用时期。比起陶铃,铜铃音量大、音色美、发音灵敏、更加耐用,声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均有很大优越性。铃由陶向铜发生的质变,翻开了钟属乐器问世的第一页。襄汾陶寺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铃,在形制上有共同特点,即腔体横截面并非正圆形,接近椭圆形或合瓦形。这恰恰是华夏民族钟类乐器在形制上区别于世界其他古文明中类似器物的根本特点。这一特点源于远古陶铃,被后世几乎所有青铜钟类乐器所继承,包括殷商编铙、大铙,两周甬钟、纽钟、钲、铎和旬耀等器,同样也包括青铜镩。这种造型的腔体结构,是后世中国青铜甬钟所建树的重大成就——编钟双音技术的重要基础。商周以来产生的合瓦形腔体的双音青铜编钟,远在古代陶铃和约当夏代的原始铜铃身上已经构建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