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梵高的耳朵

  2020-05-27 00:00:00  

梵高的耳朵 本书特色

被误解几乎是每一位超前于时代的天才的宿命。与如今大众文化偶像的地位不同,在梵高所生活的时代,真正理解他、尊敬他的人寥寥无几。沉默和孤独是他的底色。在阿尔勒的一年,是他人生中极为高产的一段时期,可同样是在这一年,他的灵魂备受折磨,先是割去耳朵,而后生命走向终结。《梵高的耳朵》以长达7年的深度调查,逐渐还原出梵高在阿尔勒所生活环境的真实图景。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如何与他所处的社会碰撞和连结,又如何为身边人所看待?《梵高的耳朵》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这位传奇艺术家丰富而真实的心灵世界。 ——本书编辑 任菲

1. 荷兰梵高博物馆官方认证,BBC制作同名纪录片:荷兰梵高博物馆作为国际上极有威望的梵高研究中心,肯定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并将作者找到的关键证据举办个展展览。BBC于2016年播出同名纪录片The Mystery of Van Gogh's Ear;

2. 作者调查过程历时7年,深入阿尔勒一百余次,建立起梵高生活当时的阿尔勒逾15000人的居民档案,全书664条注释注明资料来源,句句有出处。根据资料中的蛛丝马迹逐渐拼凑出事件真相,还原出一个被造神运动遮蔽的、真实的梵高;

3. 作者的调查结果打破了大众对梵高的固有印象,腾讯文化、搜狐历史、华夏收藏、《中国商报》、界面等国内媒体纷纷报道本书;

4. 如果以推理小说的视角去看“梵高的耳朵”事件,真相将会如何?将“梵高割耳”事件当作一件疑案,不断搜集被遗漏的关键线索,有某种抽丝剥茧、逐步发现真相的阅读快感:是什么促使梵高割下了耳朵?为何高更曾因“涉嫌谋杀梵高”而被逮捕?为何梵高的邻居会发起请愿送他去精神病院?

5. 收录珍贵历史老照片,包括梵高割耳当日收治他的医师所画梵高耳朵速写、梵高之家“黄房子”被炸毁之前的样子、阿尔勒市民要求送梵高去精神病院的请愿书等。

梵高的耳朵 内容简介

在阿尔勒的那个深夜里,梵高割掉耳朵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贝尔纳黛特·墨菲一直所困惑的问题。被梵高赠与耳朵的神秘女子究竟是谁,梵高何以对她如此痴情?是什么事件,促成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怪异举动?梵高真的死于自杀吗?在历经几代的造神运动之后,墨菲致力于挖掘出已成定论的历史背后的真相。《梵高的耳朵》以深度的田野调查和采访,大量事发当时的一手资料,试图还原出梵高所生活时代的阿尔勒的真实图景,还原出一个不同于艺术史中的,真实的梵高。

梵高的耳朵梵高的耳朵 前言

悬案重开

开启一场新的冒险总是*令人愉快的—你不知道要去往何处,会觅到何物,这将会非常激动人心。而本次冒险要从7年前说起。
我家在法国南部,距离阿尔勒50英里,阿尔勒市因遗存的古罗马遗迹和梵高在19世纪80年代末曾在这里居住而闻名。正是在阿尔勒,发生了广为人知的梵高割耳事件。我常常与朋友或家人拜访这座小城,在这里,到处有导游向一群群听得入迷的游客讲述这位疯狂的荷兰艺术家的传奇故事。这样的奇闻逸事令人百听不厌。就我所知,鲜有当地人真正谙熟梵高的生平故事,许多细节被加工夸大了,有些故事甚至纯粹是捏造出来的。随着梵高声名鹊起,该市有了许多机会。一家当地酒吧的招牌挂了六十多年,骄傲地宣称这里就是“梵高画中的咖啡馆”。世界上*老的女人,一个阿尔勒人,宣称她是*后一个“拥有”文森特·梵高的人,从而使她生命的*后阶段充满了趣味。甚至关于梵高“耳朵”的故事也有了当地特色:斗牛士在获胜后会把牛耳朵割下送给女士,所以梵高把他的耳朵给了一个姑娘—这成为关于梵高传奇的种种假说中的一个。梵高割耳的故事可能是所有艺术家中*著名的一桩奇事,后世也据此对梵高的性格及其艺术作品做出论断。如果我们对梵高多次记录在册的精神崩溃不甚了解,就无从聆听他画作中传递给我们的点滴心声。然而割耳故事本身仍是谜团重重。
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是全世界对梵高各方面研究的集大成之地,它是这样描述那个事件的:“1888年12月23日晚,梵高经受了一次严重的精神崩溃。结果他割下了他左耳的一部分,送给一个妓女。第二天警察在家中发现了他,并把他送进医院。”
梵高在阿尔勒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这事令他的绘画成就达到*高境界,但也将他推入绝望的深渊。我想,终有一天我会将1888年12月的那个夜晚所发生的一切弄个水落石出。

由于一个偶然的原因,三十多年前我搬到了普罗旺斯居住。本来只是去探望一位兄长的,*后就在这里住下了。因为对法语几乎一无所知,我频频调换工作,渐渐我的法语能力有所提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日子过得挺艰难,直到十多年后,我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我的生活慢慢开始安定下来;我搬到一个小村庄,适时地买了一栋房子。某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在法国居住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在故乡的时间。尽管生活如此安稳,我却并不感到满足。在新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那种挑战—和刺激—已经很久不见了。年复一年,我对日常的生活渐渐失去了激情。然后,命运出现了转折。我的大姐过世了,自己也生了一场病。辞去工作后,我有了许多空闲时间。我小的时候就热衷于解谜游戏,于是,我顿时有了打发时间的绝佳方案:探究梵高的故事,弄明白在1888年12月的命定之日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蛰居在家,去不了图书馆或档案馆,我就利用家里现有的艺术书籍,并在网上做些搜索。我重读了梵高博物馆的介绍,立刻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割下了他左耳的一部分”—只是一部分?和很多人一样,我一直以为梵高割下了整只耳朵。这种印象从何而来?那个妓女是谁?梵高为什么送她这么一件血淋淋的礼物?梵高怎么会在1888年2月满怀激情和期许来到阿尔勒,却在不到两年半后自杀了?
不久,我就整理出了梵高在阿尔勒生活的时间线。然而,当我了解的越多,疑问就越大。起先只是一些小问题,我以为这些疑问只是人们的误解或是对当地人来说不合逻辑的小细节,但随着我的调查愈加深入,前后矛盾的事情就越发困扰着我。例如,梵高显然是从巴黎坐火车南下的,却在距离他原来目的地整整10英里远的小城就下了车—要是他背着沉重的行李和全部画具,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早就有几代专家学者从方方面面研究了这位艺术家的生平,我很难相信我是**个注意到这些矛盾之处的人。或许这些对其他人来说只是些无足轻重的细节,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或产生什么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开始怀疑—如果连这些小细节都遭到误解,那是不是还会有别的什么也是错误的。而*让我关心的问题,就是众所周知的耳朵的故事。
文森特·梵高热衷于书信往来,除了画作外,我们对他生活的了解大多来源于他自己的笔下,尽管他没有在信件中直接写下割耳的事。1888年12月23日当夜的真相扑朔迷离。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并掌握令人信服的**手证据的人,是当时与梵高同住在一起的法国艺术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但其实,高更给了这个谜团两套说辞,一个是在事件之后很快就给出的,另一个则是在多年之后。很快我就发现,极少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那一晚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对这次事件的主要认知,来源于两张肖像画和一篇新闻报道:
《共和党人论坛报》,1888年12月30日,星期天
本地新闻:阿尔勒
上周日晚间11点半,荷兰画家文森特·沃高出现在“妓院1号”,要找某个叫拉谢尔(Rachel)的人,把他的耳朵……递给她,还对她说:“好好收着。”然后就消失了。

关于这件事的报道在此戛然而止,这真是奇怪。19世纪的报纸充斥着平民的日常琐事:钱包丢了,晾衣绳上的亚麻布被偷走了,耳环找到了,当地人酗酒被抓了。即便文森特在1888年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画家,我还是想不通为什么阿尔勒的其他报纸都没有报道这一奇怪的事件。
我是出于偶然才开始进行这项调查的。正巧当时一些梵高的信件新近公之于众,在网上也能阅读到。以前,他生活中那些不太光鲜的部分—例如他常常光顾妓院—在早期公开的信件,尤其是翻译成其他文字的信件中被掩盖了起来。如今,近800封信已经公开,为人们了解这一传奇人物的生平和创造力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机会。其中数量*多、收信人*为亲密的是梵高寄给他弟弟提奥(Theo)的信。其中许多信是在两人身处两地的时候写的,尤其是在梵高1888年2月搬到阿尔勒之后。这些信以独特的角度记录了梵高到达阿尔勒后的生活和他在这里结交的朋友。读着这些信件,我走进了他的世界,分享着他的激情与忧伤,仔细关注着他完成一幅幅伟大的杰作。那些在往后的时光里,每当我产生疑问,我便回去重读梵高自己写下的那些话语。
我决定一切调查从头开始。重新翻检别人花费数年时间研究梵高的成果,总是感觉有些奇怪。到底还能找到哪些别人尚未发现或反驳过的东西呢?此刻,我心里没底。但是我想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果我想要有什么新的发现,就应当去探索别人尚未涉猎的领域。我决定在这次研究中尽可能多地利用**手的材料,希望能全凭自己描绘出梵高及其在阿尔勒生活的图景。这将是我的冒险、我的发现,或许也会更有乐趣。
我对这一地区及其风土人情非常了解。和梵高一样,我也来自北欧,迁居南欧。我也是一个外来者,不得不面对许多困扰、偏见和傲慢—这些也是他在19世纪80年代遇到的问题。这种对本地的熟悉,对我的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并提供了许多无价的真知灼见。法国是一个区域特征显著的国家:几个世纪以来,每个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美食、地貌、语言和文化。普罗旺斯有种独特的气质。一个巴黎人和一个阿尔勒人完全不同,今天如此,19世纪末也是如此。巴黎人在法国是出了名的持重、自负;而普罗旺斯人则精力充沛,至少表面上和你亲密无间。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一旦你被当地人接纳,他们就会尽全力帮你,不过被他们接纳可能要花上好多年。总之,法国南方人都是抱团的,对那些“外地佬”(estrangers)天生有种防范心理。“外地佬”是普罗旺斯的一种说法,要比字面上的“外国人”(foreigner)有着更深的含义。它被用来指代那些与你不是同族、同宗教或背景相近的人。广义来说,叫别人“外地佬”意味着这个人不太可信;今天是这样,一百年前则尤甚。
我的计划一开始是对1888年12月23日发生的事进行法证调查。这么做似乎是非常符合逻辑的,我想象自己就是当时的阿尔勒警察局局长约瑟夫·多纳诺。他将引领着我。我们有共同之处:这位警察局局长1888年初来到阿尔勒,他必须一点点了解这里的人文、地理、风俗,就像我要了解梵高在这里的生活一样。阿尔勒是*适合作为起点的地方,因此我给阿尔勒市档案馆写信,预约查阅档案。在一个清冽的冬日,我开始了一百多次阿尔勒之旅中的**次。

市档案馆坐落于旧公共医院的小礼拜堂里,那也是阿尔勒唯一留存至今的梵高曾生活于其间的建筑。小礼拜堂的中庭有一个花园,如今这里一直都种植着各种植物,以便使之与梵高描述的“满目鲜花和春日绿景”相仿。穿过简朴的石门,进入繁花与灌木之间,实在是非常迷人。在清晨,沿着二楼的阳台走向正南面市政档案馆的沉重胡桃木门,这条路线对而今的我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了。那一刻是祥和平静的,我对当天可能会有的新发现怀着希望和憧憬。拧开熟铁制的门把手,老门发出很响的“咔嗒”声,宣布着新访客的到来。几乎没什么人抬头,每个人都伏案凝神,沉浸在他们的研究中。房间里非常安静,只能听见落满灰尘的纸页被翻动的沙沙声。
尽管我得到了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好心接待和帮助,但是我的**次拜访令人沮丧。我拿到了档案馆里梵高的全部记录。在想象中,我将面对几大盒堆得高高的档案,要逐个翻阅。然而我却只拿到了几张从1889年开始的记录,仿佛梵高从未在阿尔勒居住过一样。没有关于割耳一事的警方报告,没有目击者证词,没有患者入院记录,没有旅店入住记录,没有梵高租房的证明。在阿尔勒认识梵高的人也没有写下他们对梵高的回忆。在这个浸淫于官僚体制和繁文缛节的国度里—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体会,发生了割掉耳朵的事件,却没有背景调查和细节,真是令人吃惊。太匪夷所思了。
2000多年前由罗马人建立的阿尔勒是法国*古老的城市之一。对这个相对较小的城市来说,阿尔勒档案馆的馆藏倒是极其丰富,*早的档案可以追溯到12世纪。在其悠久的历史画卷中,梵高仅仅是微不足道的片段。这里的档案如此之多,以至于还没有电子存档,所以我在**天翻阅了老式的档案卡片,慢慢熟悉了这种归档系统。由于缺乏现成的材料,我想我只能深入挖掘,并试图通过迂回的路径发现一些信息。梵高在阿尔勒居住的时间是1888年2月20日至1889年5月8日,所以我调取了*接近这一时间段的人口普查数据,看看能否找到什么线索。人口普查在1886年和1891年都进行过,但是我只拿到了1886年的数据。我向工作人员询问在哪里能找到1891年的数据,档案馆馆长西尔维·雷布蒂尼(Sylvie Rebuttini)告诉我她从未在阿尔勒看到这份资料。我在那天找到了各种信息,但我只能猜测哪些在今后有用。在这么少的材料中,任何东西都可能是重要的。查阅一遍人口普查中的人名后,我发现19世纪80年代在阿尔勒工作的妓女会被标注“FS”,那是fille soumise的缩写,意思是“被控制的女孩”。考虑到在梵高的故事中有一名叫作拉谢尔的妓女,我想这次调查可能会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我开始编写一份从事这类职业的女孩和妓院老板的名录,这些妓院老板在人口记录中被写作“卖柠檬水的”(limonadiers)。这雅称让我乐不可支。
无论我多么热衷于这些细节,一个更大的问题越发凸显出来。我对于1888年的阿尔勒究竟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不仅因为梵高所居住的区域与现在的城市甚少相似,更因为新街的名字和大规模的战后建设计划使之更加扑朔迷离,难以识别。我不是唯一遇到这个问题的研究者。2001年,有人绘制了一张平面地图,描绘了梵高居住的市区部分,但是缺少细节。假如我要描绘出当梵高迈下火车后**眼看到的19世纪80年代的阿尔勒,我需要知道得更多。我的**项任务就是去了解阿尔勒为什么以及怎样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1944年6月25日凌晨5点20分,美国空军第455轰炸机联队从意大利南部福贾(Foggia)附近的圣乔瓦尼(San Giovanni)机场起飞。38架B-24轰炸机的任务是炸毁罗讷河(Rhône)沿岸的桥梁,为盟军登陆做好地面准备。这次远征是解放法国**阶段任务的一部分。对第455轰炸机联队来说,这是一次特别长线的飞行—往返飞行1700公里(1100英里)。这是联队的第67次任务,本次任务的轰炸目标之一是阿尔勒的铁路桥。
直至1944年6月末,阿尔勒的防空警报已经响了几个月,但阿尔勒从未遭受过正面袭击。这些防空警报经常在拉响后很快被解除,这让阿尔勒人有点儿自信过度。
那是一个美丽晴朗的周日早晨,阿尔勒城里的大多数人刚刚做完礼拜回家。防空洞位于城中心,它们一个连着一个地建在唯一能抵挡空袭的地方—罗马圆形剧场和广场之下。当**声防空警报在9点25分响起时,城中心的人们迅速冲向指定的防空洞。
空袭在9点55分到来。10分钟之内,轰炸机从14500英尺的高空投下了110吨炸弹,全部落在河两岸的铁路调车场和仓库上。从这样的高度是不可能精准轰炸的,因此桥本身没有受到直接攻击。在轰炸机返回基地的途中,机组成员的报告中记录了在目标附近可以看见火光。
此刻,地面上一片混乱。“警报解除”的鸣笛声并没有拉响,没有人敢离开防空洞。只有应急服务人员冒险跑出防空洞,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紧张地跑向废墟,帮着在碎石中救出伤者、挖出遗体。在那个夏天的清晨,43人失去了生命。这次轰炸异常剧烈,有些受害者的遗体在轰炸过后一个月才被发现。
受到轰炸*严重的地区是火车站附近的城北。那片区域在现在仍然矗立着的叫作“骑兵”(La Cavalerie)的城墙之外,城墙得名于老城门。这片区域就是文森特·梵高1888年居住的地方。1944年6月25日,梵高曾熟门熟路的城市—他常出入的咖啡馆,他住过的**家旅馆,他常去的妓院,甚至他当作是家的那栋黄房子—在几分钟内就被从地图上完全抹去了。














在对这次轰炸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找到了此前未公开的黄房子的照片。尽管1922年有人画了黄房子的平面草图,但这是我**次有机会一窥其里。后来,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在几个月后找到了两张摄于1919年的阿尔勒航空照片。它们与我此时了解的地形地貌相去甚远。我终于看到阿尔勒在梵高居住后30年的样子了。
我与一名建筑师一起工作,用旧地图、公共花园的平面图、土地登记证和这些珍贵的早期照片,终于重新描绘出城市当时的样貌,以及梵高的黄房子的室内布局。辛勤的基础工作功不可没,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阿尔勒的这片区域不仅仅是故事主人公生活、工作*多时间的地方,也是案发现场。
做研究就好像在解一个巨大的字谜游戏。一开始有所发现的欣喜过去之后,兴奋渐渐磨灭,剩下的尽是谜团。几乎没有“找到了”的欣喜时刻,取而代之的是一段进展缓慢的日子,和很久之后才渐渐理出的一些线索。我在同时轮流处理几件事情,想要解决的问题渐渐被抛诸脑后。在别人看来,我好像在抓瞎,但其实乱中有序!
我从骨子里热爱研究。像很多人一样,我在父母死后开始研究我的家族史。我要追溯1864年以前我的爱尔兰祖先们,而那时民事登记刚刚开始,这使我碰到了很大的困难。*终我通过其他方式—查询税务记录和土地交易记录,查找法律文件和报纸—勾勒出了我的家谱。通过这次研究,我对乡土社会的运作方式有了诸多了解:人们通过互帮互助解决困难。通过这个网络,他们找到了工作,觅到了配偶。外来移民得到亲戚的帮助,他们在新世界的社交生活是以他们在家乡认识的熟人为中心的。为了理解这些关系,我整理出了我的家族在爱尔兰所在教区的整个资料库。
这次经验教会我,看起来不重要的基础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所以,在我对梵高的研究启动之初,我有点鲁莽地决定建立一个1888年阿尔勒居民的资料库。我的推断是,要给每个人—咖啡馆店主、屠夫、邮递员、医生—挨个儿编纂一个文档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但如果想要了解梵高在阿尔勒的生活,我就必须收集梵高所在的时代和邻居们所有的可靠信息,建立起资料库。我起先估计我可能需要700到1000人的档案;而今,7年以后,我已经收集到超过15000人的档案。每发现一个新的人物信息,我就将它加入到这个资料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信息变得丰富、逼真,仿佛一部19世纪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栩栩如生。通过这样做,我得以了解一个人、一处地。就像梵高的信件一样,资料库里的各种细节把我带入了梵高的日常,与他的画作一起书写出他在阿尔勒的独特日记。我能够分辨出并具象化梵高画笔下人物的生活。我仿佛觉得我认识他们,知道他们有什么习惯、他们的孩子是谁,我能在画作中指认出一些体现他们生活或个性的小细节。他们再也不是画布上的人像,而是梵高的朋友、他每天见到的工作者和当地人,是在他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
我本着一个空泛的想法开始了这个项目:125年前在普罗旺斯的偏远城市里发生的事件,究竟是如何成为定义画家梵高的标志性事件的?在那时,我并不知道我将会为试图揭示整个故事而花费几千小时,也不清楚我因误打误撞而即将遭遇到的种种失落和惊喜。
耳朵,不过是开始。

梵高的耳朵 目录

前言
**章悬案重开
第二章苦痛黑暗
第三章失望与发现
第四章无与伦比的美丽
第五章活在梵高的世界里
第六章夜之猫头鹰
第七章文森特先生
第八章患难之交
第九章终于有个家
第十章艺术家小屋
第十一章暴风雨前奏
第十二章极度黑暗的一天
第十三章黑暗秘事
第十四章揭开谜团
第十五章在那以后
第十六章“速来”
第十七章“在悲伤之洋中独自飘零”
第十八章背叛
第十九章避难所
第二十章受伤的天使
第二十一章不安的基因
第二十二章“必遭不幸”
尾声

梵高的耳朵 节选

序 章
《小马赛人报》,1888年12月26日,星期三:

阿尔勒地方新闻:和煦的天气仿佛特别青睐平安夜,连下4天的大雨完全停了,人们都盼望着跑到屋外去快活一番,或是去履行他们的宗教义务。大街上熙熙攘攘,教堂里的人更多,到处是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凌晨5点完成巡逻的警察在街上没碰到一例酗酒的案子。

1888年12月24日清晨,当警察局局长约瑟夫·多纳诺坐下来喝当天的**杯咖啡时,外面的天色还很暗。这是他一天中*喜欢的时间。警局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从他的窗户看出去,视线落在庭院里,他目送骑着马的巡逻队和城警出发巡逻。前几天持续的降雨让城市变得荒凉而尤为寂静,但是周一的破晓时分却是晴朗和煦的。几小时后,他们就将坐下来享用大餐。这是圣诞假期的完美开端。
在警察局局长的胡桃木桌上摆着前夜送来的文件,待他查阅。除了一些日常的争吵和家庭纠纷外,一份报告尤其令人瞩目。就在12月23日周日午夜前,布·阿尔勒街上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这条街位于红灯区的中心,街上的12栋房子不是妓院,就是妓女的宿舍。当约瑟夫·多纳诺开始看报告时,他检查了那个和报告一起交上来的、杂乱地包在报纸里的小包裹。前一晚发生在阿尔勒的事情是那么不同寻常,又毫无头绪,所有与此事件有关的人至死都会记得这一天。
大约在晚间11点45分,一名执勤的地方警察被叫到一间官方登记的妓院—妓院1号,位于城墙内格雷希路与布·阿尔勒街的夹角处。那里发生了一场骚乱,一个男人涉事其中,还有一位姑娘晕倒了。那人就住在警察局对面,所以警察局局长叫他的助手派人赶去那人的住所。大约在早上7点15分,一名宪兵被派了过去。
房子沿街的那一面朝东,建筑物这一边照得到冬日的**道阳光。沿街的窗户没有百叶窗,黎明破晓后,宪兵透过窗户看向屋内,家里似乎没有人。一楼的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个画架。一开始,似乎一切都很正常。然而,当晨光渐亮后,宪兵注意到地上丢着一堆脏布条,墙上溅到了深色的斑斑点点。他回到上级那里,汇报了他的发现。
警察局局长刚到阿尔勒就任没多久,这位矮小、敦实的45岁科西嘉人就赢得了诚实与公正的好名声。约瑟夫·多纳诺仔细听完了年轻警察的汇报,让他离开了。多纳诺靠在椅背上,瞥了一眼桌上用报纸包着的小包裹。这起特别的事件引起了他的关注。他戴上圆顶礼帽,拿起拐杖,离开了办公室,和两名宪兵一起去往街对面的拉马丁(Lamartine)广场2号。
当他到达事发现场时,一小群当地人已经聚集在那里,早晨的空气中充斥着八卦与好奇。警察们打开了门,房间里死一般寂静。他们一进门就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油画颜料和松节油混合在一起的味道。这间房间既用作厨房,又是画家的画室:房间一侧有五颜六色的画布重叠着倚靠在墙上,画刷插在罐子里,用了一半的油画颜料管,染着油彩的布条,还有靠在画架上的一面大镜子;另一侧是上面放着搪瓷咖啡壶的炉灶,便宜的陶器、烟管,散落的烟草,还有窗台上燃尽的油灯,仿佛在等着什么可能晚归的人。虽然房间里安装了煤气灯,但是半夜里全城都熄灯了。这个地方仍然有着夜间的昏暗气氛,画架的影子投射在红砖地上。
房间里杂乱无章,满地都是沾满深褐色污迹的碎布条。赤红色的地砖上有着更多的深色痕迹,有一道点点滴滴的痕迹通往开向门廊的蓝木门。门廊有一扇棕色的前门,通向狭窄的楼梯。在早上,只有从楼上的大窗中透过百叶窗照射下来的一小束光照亮楼梯井。扶着金属制的扶手,多纳诺局长攀上了楼梯。墙上溅上了锈迹斑斑的颜色,就好像有人将一支沾满油彩的画笔不小心掉落在了地上。楼梯的顶部只有一条通往右手边的通道。警察局局长拉开门,进入一间狭窄的、阁楼一样的、笼罩在黑暗中的房间。
他命令一名宪兵打开窗户,光线透过沿街的窗户涌进了卧室。门后有一张用廉价松木制成的双人床。角落里的桌子上有一个脸盆和水壶,桌子上方的墙上挂着一面剃须镜。墙上有些油画:几幅是肖像画,还有一幅是风景画。和楼下的房间不同,这里并没有杂乱的迹象。在半掀开的寝具下方有一个人,以胎儿的姿势躺着,腿蜷缩着靠近胸口,头倒向一边,脸被一堆碎布包裹起来。床垫被深深地浸染了,大片大片的血印在那个人枕着的枕头上。当地的报纸后来称,这个受害者已经“没有生命迹象”了。
约瑟夫·多纳诺穿过房间,打开通向相连的客房的门。房间里的椅子上,有一个半拉开的大号旅行袋,仿佛客人即将离开。墙上挂着几幅亮黄色调的油画,让处在深冬季节的房间明亮了不少。蓝色的毯子、鼓起的枕头还有折叠整齐的白色床单显示出前一夜床上并没有人睡过。局长向同行的警察使了个眼色,表示他们已经看得够多了,便拉开门,走过那具“尸体”,下楼离去。在这座小小的、宁静的城里,一桩罪案的新闻就此传开。

在平安夜当天早晨8点左右,差不多就是约瑟夫·多纳诺在黄房子里调查客房的时候,有人看到一名仪表堂堂的中年男子穿过公园。他穿着一件长款的羊毛外套,有着绅士的举止与优雅。当他大步走过骑兵门和公共花园时,他听到不远处传来嘈杂的声音。向着那个方向越走越近,声音也变得更加清晰。当到达拉马丁广场和那栋他与画家朋友共同居住的小房子时,他看到路边聚集了一大群人。
对警察局局长而言,这是个一目了然的案件。看到现场后—染血的布条、溅血的墙、一具尸体和失踪的房客—他能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那个古怪的红头发画家被谋杀了。约瑟夫·多纳诺都不用去找那个犯人,因为他的运气太好了,要找的人正穿过广场径直走来。
在1888年明朗的平安夜当天清晨刚刚到达黄房子的艺术家保罗·高更,就因谋杀文森特·梵高的罪名被逮捕了。

梵高的耳朵 相关资料


《梵高的耳朵》一书是作者伯尔纳黛特·墨菲长达7年的研究成果,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比梵高的耳朵更吸引人。梵高的精神错乱对他的传记来说至关重要,而这也是梵高博物馆*次把它作为整个展览的焦点。这个结果揭示了文森特的心理,以及他的心理状态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华夏收藏

墨菲的调查结果非常激动人心,为梵高人生中的重大转折事件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有趣细节。——《泰晤士报》

梵高在阿尔勒度过了苦闷而灵感勃发的旅居生涯。从没有人将这一时期他身边人们的群像描绘得如此细致。——《电讯报》

这本书有推理小说般的节奏。墨菲重塑了梵高在逐渐脱离现实之际,所发生的令人痛心的戏剧性事件,为之注入新的血液。——《每日邮报》

梵高的耳朵 作者简介


贝尔纳黛特·墨菲出生于英国,曾在伦敦学习艺术史。成年后,她在法国南部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事过多种行业。由于家乡距因梵高而名声大噪的阿尔勒只有50英里,从小她就经常造访此地,听导游讲过无数次梵高的传奇故事。但她发现,这些故事中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甚至纯属捏造。机缘巧合之下,她决心再次前往阿尔勒展开调查。在七年间,她先后一百多次前往阿尔,以法证调查般的严谨、细致,寻找事件发生时代的一手资料,寻访事件当事人的后代,逐渐拼凑出梵高及其所生活环境的真实图景,以及“梵高割耳”事件背后的真相,从而带我们走进这位伟大艺术家真实的心灵世界。

梵高的耳朵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34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