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场:周至禹艺术沙龙笔记 本书特色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
开放的设计教育模式——艺术沙龙
艺术家是一种社会分工,社会需要艺术家,除了他们能够为社会提供视觉的快感之外,还有另一重要职能,那就是为社会提供与科学家、哲学家截然不同的,对人类无法解释的一切的解释,是人类思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设计师不仅规划生活环境、设计便利与日常生活的用具,不但追求人类生活舒适的造型手段,而且致力于挽回一点近年来我们生活中正在失落的人道主义。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研究的能力,掌握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路径,建立*前沿的学术目标,从相对自由和独立的角度看待世界,揭示世界。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以培养新进而又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设计教育者为目标,自然会将艺术与设计的各种现象纳入研究的范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来构建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
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的教学强调艺术素质在设计教育中的作用,这也延伸成为工作室的教学宗旨和特点:强调艺术与设计的融合性,超越专业的融合性,将设计的三个特点呈现出来,也就是大艺术,大基础,大设计。故而,工作室的沙龙讨论基于这样的思想展开,不仅关注各个领域的设计,也将眼光延伸到其他的艺术门类,从设计的角度予以审视,并将其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中予以研究。
因此,哲学、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也会进入到讨论范畴里,努力寻找各种机会和可能与其他学科的一流思想对话。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和深入交流的基础上。从事设计教育研究的学生,将会在这种沙龙讨论中拓展自己的兴趣领域,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准,并将跨领域、跨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从早些年开始定期举办“设计艺术沙龙”,每期由一个设计话题引出的主题,如宗教、建筑、电影、诗歌、小说等,来进行思想交锋与对话;也会通过参观各种展览,阅读一本著作,引申出讨论的话题;也会将不同领域的学说,如教育学、心理学、符号学、图像学等通过研读和讨论,进一步与艺术设计联系起来,*后各种讨论又落实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点上,为设计学和设计教育注入新的思想活力。沙龙的形式,提供了一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彼此平等交流的公共空间,讨论没有定见,各自表述自己的认知,愉快地争论和激辩,总是希望从现实的问题和角度出发探讨设计理论,由此引发设计群体的关注,并纳入到讨论、批判、实践与总结的良性循环中去,这才是讨论的目的。
作为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人,我们有理由欣赏一切充满魅力的艺术与设计,并对此充满无限的好奇,在此基础上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则更加无拘无束,更有得意忘形的愉悦。这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成为我们认定为幸福的标准。
这便是本书的呈现及延伸……
在现场:周至禹艺术沙龙笔记 内容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 开放的设计教育模式——艺术沙龙 艺术家是一种社会分工,社会需要艺术家,除了他们能够为社会提供视觉的快感之外,还有另一重要职能,那就是为社会提供与科学家、哲学家截然不同的,对人类无法解释的一切的解释,是人类思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设计师不仅规划生活环境、设计便利与日常生活的用具,不但追求人类生活舒适的造型手段,而且致力于挽回一点近年来我们生活中正在失落的人道主义。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研究的能力,掌握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路径,建立前沿的学术目标,从相对自由和独立的角度看待世界,揭示世界。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以培养新进而又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设计教育者为目标,自然会将艺术与设计的各种现象纳入研究的范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来构建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 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的教学强调艺术素质在设计教育中的作用,这也延伸成为工作室的教学宗旨和特点:强调艺术与设计的融合性,跨越专业的融合性,将设计的三个特点呈现出来,也就是大艺术,大基础,大设计。故而,工作室的沙龙讨论基于这样的思想展开,不仅关注各个领域的设计,也将眼光延伸到其他的艺术门类,从设计的角度予以审视,并将其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中予以研究。 因此,哲学、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也会进入到讨论范畴里,努力寻找各种机会和可能与其他学科的一流思想对话。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广泛阅读和深入交流的基础上。从事设计教育研究的学生,将会在这种沙龙讨论中拓展自己的兴趣领域,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准,并将跨领域、跨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式。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研究工作室从早些年开始定期举办“设计艺术沙龙”,每期由一个设计话题引出的主题,如宗教、建筑、电影、诗歌、小说等,来进行思想交锋与对话;也会通过参观各种展览,阅读一本著作,引申出讨论的话题;也会将不同领域的学说,如教育学、心理学、符号学、图像学等通过研读和讨论,进一步与艺术设计联系起来,*后各种讨论又落实在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点上,为设计学和设计教育注入新的思想活力。沙龙的形式,提供了一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彼此平等交流的公共空间,讨论没有定见,各自表述自己的认知,愉快地争论和激辩,总是希望从现实的问题和角度出发探讨设计理论,由此引发设计群体的关注,并纳入到讨论、批判、实践与总结的良性循环中去,这才是讨论的目的。 作为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人,我们有理由欣赏一切充满魅力的艺术与设计,并对此充满无限的好奇,在此基础上与志同道合者交流,则更加无拘无束,更有得意忘形的愉悦。这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成为我们认定为幸福的标准。 这便是本书的呈现及延伸……
在现场:周至禹艺术沙龙笔记 目录
壹 宗教、自我、宇宙与上帝的关系
贰 关于女性与艺术的话题
叁 关于诗人和教育心理的座谈
肆 关于建筑话题的漫谈
伍 话题为传统文化的沙龙
陆 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
柒 关于当代摄影的沙龙座谈
捌 漫谈艺术的崇高问题
玖 再谈艺术的崇高
拾 关于女性主义艺术的沙龙座谈
拾壹 课程?形态?测不准原理的探讨
拾贰 从个人体会谈英美教
拾叁 关于作品阐释的沙龙
拾肆 观看与运用:关于艺术形式的思考
拾伍 对谈集:关于直觉与知觉
拾陆 对谈录:艺术转换的理由
拾柒 和人文学院s的对谈
拾捌 艺术与设计对谈一
拾玖 艺术与设计对谈二
贰拾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漫谈
贰拾壹 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续谈
贰拾贰 关于艺术当代性问题的聊天
贰拾叁 将博伊斯和沃霍尔两相比较
延伸阅读
在现场:周至禹艺术沙龙笔记 作者简介
周至禹,笔名萧舟,1957年生于山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其创作的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及艺术大展,多幅版画、招贴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有许多作品被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已出版专著及编著设计基础系列教材十余种,同时以萧舟为笔名从事艺术随笔、理论文章写作及游记散文、小说杂文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