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理论-(修订版) 内容简介
今天依然有人对大众文化的崛起耿耿于怀,认定它的商业和娱乐特征会造成固定化消费模式,从而把文化和大众一并推向平庸。但理论家在关注、引导大众文化的同时,在多大程度上认识到这一文化内在机制中的积极因素?当人习惯于居高临下数落大众文化,假如有一天大众文化自己开口说话,又会是怎样一种景象?
本书基于这一立场,介绍、评述了西方大众文化的来龙去脉、它在当代中国接受模式的变迁,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以阐明大众文化在从反面走向正面的历史过程中,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进步而非倒退。
大众文化理论-(修订版) 目录
绪论
**章 文化与大众文化
1. 什么是文化?
2. 什么是大众文化?
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变迁
1. 利维斯主义和大众文化批判
2. 从罗兰·巴特到伯明翰中心
3. 质疑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1.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
2. 阿多诺的音乐理论
3. 本雅明的不同声音
4. 对文化工业理论的反思
第四章 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
1. 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2. 霸权和市民社会
3. 从霸权角度看大众文化
第五章 电视和大众文化
1. 电视和大众文化
2. 霍尔论制码/解码
3. 《达拉斯》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
第六章 大众文化研究在中国
1. 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2. 重新定义大众文化
3. 上海酒吧
4. 小资和咖啡馆
第七章 日常生活审美化
1. 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代性反思
3. 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
4. 游荡城市的记忆
5. 两种城市空间
6. 建筑与革命
后记
大众文化理论-(修订版) 节选
**章 电视和大众文化
1 电视和大众文化
如果说电视是大众文化*为热火的媒体,恐怕不是夸张。1940年代末叶,当一些广播网络开始电视的改造进程,使它从富人的玩具一跃成为大众文化的新媒体时,许多商业巨子都不屑一顾,视其为昙花一现的流行时尚。毕竟,不丁点儿大的电视屏幕,如何同电影院里比真实生活还大还清晰的“银幕”抗争?当然,结果是众所周知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宁可舒舒服服待在家里享受免费的娱乐,随着体育转播等等大众文化的新形式在电视上面亮相,而使高尔夫球、网球、滑雪这些原本为精英们独享的活动也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时,电影在长驱直入的电视攻势前面,几无招架之功。
1976年,洛杉矶一群经常聚会在电视机面前,一泡就是数个小时的朋友们,决定给自己命名为“沙发土豆”。这些沙发土豆们很快以他们独有的调侃作风,推出一批著作,如闵谷(J.Mingo)1983年的《官方沙发土豆手册》,以及两年以后闵谷等人的《沙发土豆生活指南》等,由此发动了一场看电视辩护运动,说明看电视并不似想象的那样糟糕,至少不比其他娱乐方式糟糕,而且,至少它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沙发土豆”后来成为电视观众的代名词。但是,由于电视和芸芸众生的光阴闲暇关系太为密切,它和我们现实人生的恩恩怨怨远非一言可以了断,“沙发土豆”一语原来锐利进取的攻势似乎渐而被人忘却,反倒成为一个被动消受的形象,一个活灵活现的昏昏欲睡电视虫。别的不说,在我们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就选了一篇题为《关掉电视,安静一个小时》的文章。文章说,今天大多数美国人闲暇时光都用来看电视。当然,电视里有许多好节目,比如新闻、孩子的教育节目、反映社会问题的节目,以及电视剧、电影、音乐会等等,但是值得没完没了把时光耗在电视剧目前吗?假如关掉电视,安静一个小时,那又会怎样?于是许多久违的记忆重新变成了真实:我们可以驾车出去兜风看落日,或者到邻里散步,或者阅读而且朗读,或者干脆讲故事,总之,我们重新回到了过去的好时光了!
但是,拿电视来作失落传统的替罪羊,是不是有点冤枉?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批判理论对于电视的一些思维定势,诸如“电视毒品”,电视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然后“娱乐、娱乐、娱乐到死”等等。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电视虽然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电视的文化含义的探讨,依然还是显得相当淡薄。电视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主要的媒体,其影响几乎普遍见于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伴随着有线网络、卫星和录像的出现,电视如虎添翼,影子更是无所不在,而成为社会和政治关注频频的突出对象。要之,不管电视被认为只求盈利的商业投资,抑或利大于弊的教育工具,还是文化衰败的象征,对它在大众文化视域中究竟是怎样一个对象作一理论回顾,由是观之,无论如何是必要的。
……
大众文化理论-(修订版) 作者简介
陆扬,1953年出生于上海,1990年获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曾先后在美国Augustana 学院和法国巴黎高师哲学系做访问学者。著作主要有:《德里达:解构之维》、《精神分析文论》、《中世纪文艺复兴美学》、《欧洲中世纪诗学》、《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文化研究导论》、《死亡美学》等。译著主要有:《论解构:结构主义之后的理论与批评》、《呼啸山庄》、《重构美学》(合译)、《第三空间》(合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