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消失的学术城

  2020-05-22 00:00:00  

消失的学术城 本书特色

世事翻覆,白云苍狗。一九四六年十月,随着载有*后一批学人的轮船鸣笛起锚,李庄空寂了。二三年之后,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那批走出李庄的学人也分崩离析,或去了台湾,或去国离乡,留在大陆的,在左风横行时也噤若寒蝉……地以人传,李庄却是反倒。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一座显赫一时的学术城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重新解读李庄,发现那批学人顽强地坚守,有士大夫“忧道不忧贫”的高贵精神和“文化遗民”的学术自觉,也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更大的原动力则是强烈的民族主义。

消失的学术城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漫漫南迁路、新学术的拓荒牛、谦谦君子甲骨狂人、战时中国*好的文科图书馆、困厄与突围、请名家找新才等十三章内容,为大家重新解读李庄,发现那批学人顽强地坚守,有士大夫“忧道不忧贫”的高贵精神和“文化遗民”的学术自觉,也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更大的原动力则是强烈的民族主义。

消失的学术城 目录

又一次“衣冠南渡”(代序)
**章 漫漫南迁路
一、战前十年
二、暂驻足衡山湘水
三、昆明两年
从城里到龙泉镇
“化外之区”的新发现
狼烟又起
四、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
五、行难居不易
第二章 新学术的拓荒牛
一、卧病倒床
二、此虽旧域,其命维新
三、白色的反思
四、桂花坳傅家
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第三章 谦谦君子甲骨狂人
一、代理所务
二、殷历谱
三、甲骨二堂
第四章 战时中国*好的文科图书馆
一、读书种子与图书馆建设
二、文化劫掠与衣冠南渡
三、图书管理
四、深山藏书城
第五章 困厄与突围
一、贫病煎迫
二、谣言与刺刀
三、待人与律己
四、治学与入仕
五、撒在山野的世家子
第六章 请名家找新才
一、非巨子不足以服膺士林
陈寅恪与史语所
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
二、杜鹃啼归
胡厚宣背弃师门
割肉啖人,心痛何似
找新才的艰难尝试
王铃与李约瑟
三、栗峰书院的北大文研所
昆明恢复招生:
栗峰书院的北大文研所
未进过校门的北大生
第七章 六同别录
一、无中生有著新史
清史“档案派”大家李光涛
劳鞣的居延汉简研究
二、实现语言科学的国际化
“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
马学良:撒尼山寨寻宝人,
董同稣苦著“天书”
三、人类学的拓荒发轫
凌纯声、芮逸夫——中国民族学的双子星座
吴定良——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奠基人
四、锄头上建立的现代考古
彭山汉墓发掘
从抚琴台到蜀王陵
梁思永——病榻上的硬脊梁
吴金鼎——田野考古**人
夏鼐的西北行
第八章 张家祠堂与中央博物院
一、李济——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
二、中博院总干事曾昭熵
三、马长寿一开“川康民族考察”之先河
四、李霖灿与东巴文化研究
五、谭旦同的民间手工业调查
第九章 娶个太太待俺亲
一、**个成功是逯卓亭
二、景云,你在他乡还好吗?
三、爬山豆,叶叶长
四、素萱光涛乐未央
第十章 陶孟和与社会科学研究所
一、从社会调查到社会科学研究
二、石崖湾与门宫田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过尽千帆皆不是
第十一章 梁思成林徽因与营造学社
一、中国现代建筑科学的摇篮
二、李庄的“太太的客厅”
第十二章 风雨同济
一、东岳庙与工学院
二、禹王官校本部
三、天下同济
第十三章 念兹别离,永怀缱绻
一、抗战胜利
二、傅斯年代长北大
三、东迈在迩
四、留别栗峰
五、羊街八号
六、去留徘徊
七,永怀缱绻
尾声
后记
主要人物介绍

消失的学术城 节选

《消失的学术城》分为漫漫南迁路、新学术的拓荒牛、谦谦君子甲骨狂人、战时中国*好的文科图书馆、困厄与突围、请名家找新才等十三章内容,为大家重新解读李庄,发现那批学人顽强地坚守,有士大夫“忧道不忧贫”的高贵精神和“文化遗民”的学术自觉,也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更大的原动力则是强烈的民族主义。重新解读李庄,发现那批学人顽强地坚守,有士大夫“忧道不忧贫”的高贵精神和“文化遗民”的学术自觉,也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更大的原动力则是强烈的民族主义。世事翻覆,白云苍狗。一九四六年十月,随着载有*后一批学人的轮船鸣笛起锚,李庄空寂了。二三年之后,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那批走出李庄的学人也分崩离析,或去了台湾,或去国离乡,留在大陆的,在左风横行时也噤若寒蝉……地以人传,李庄却是反倒。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一座显赫一时的学术城竟消失得无影无踪。

消失的学术城 相关资料

插图:


第1章 漫漫南迁路
一、战前十年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15日,国民政府急召各界名流汇聚庐山,共商国是。学界领袖有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傅斯年、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等。7月1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在庐山上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庄严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8月1日,蒋介石宴请平津教育学术界领袖张伯苓、蒋梦麟、胡适、傅斯年等,宣示对日抗战方针,随时随地抵抗,使日本战而不取。8月13日,日海军及陆战队进攻上海,全面抗战开始。10月29日,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发表了“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确定以四川为抗战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


后记

2008年春节前夕,我所在的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寒冷。我在键盘上敲打一阵,不得不袖手暖和一阵。我的冷似乎于天气无涉,总感觉自己生活在六十年前的那座学术城。我想起李济一家在痛失两个女儿后,1943年所经历的那次刻骨铭心的寒冷;想起林徽因六年间在病榻上所看到那扇铅灰色天空的绝望;想起1945年2月中旬,李庄的长江段发生的一次沉船事件,“李庄冷了许久,旧年后稍好。长远轮出事后,大家都替那些淹死的、冻死的人伤心”

消失的学术城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29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