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 本书特色
《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 目录
自序:在苗疆读历史导论 田野中的文化本相与文化呈现上篇 访问者解读后的文化呈现一、廪歌:七姓证盟西迁与隐居的史诗二,打廪跳排:用舞蹈艺术思考历史三、白帝天王信仰:从民族信仰演变为社区信仰的宗教之路四、丧堂歌(一):与古代薤露歌一脉相承的渊源考五、丧堂歌(二):穿越两千年文化浸洗的演唱艺术六、生与死之间创作——当代薤露歌的创作特点及其生命力七、生如阳阿,命亦薤露——薤露歌师及其艺术人生中篇 表演者自述中的文化呈现引言:在生活的边缘对话文化持有者一.表演者的信仰:前传后教二.表演者心目中的仪式与规范三.表演者对职业的感慨四,表演者心目中的艺术境界五、表演者自述的人生遭遇六.余语:对话中的文化呈现下篇 文本典籍凝固的文化呈现一、引言:廪歌与薤露歌的发现二.文本中的薤露歌三.典籍中的廪歌四、结语:呈现而无定相、言说而不辩解附录一附录二后记
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 节选
《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内容简介: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给历史带来无限的叹惋和畅想。你可曾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群人,为避秦时之乱而隐居世外,任两千多年的社会变迁,仍顽固地保留着自己的文化特征?他们,就是廪嘎人。尽管从表面上今天已经看不出他们与周围其他居民有何不同之处,但是,他们用歌舞,传说,不绝如缕地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下来,顽强地在生活的边沿保留着自己的历史秘密!
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 相关资料
插图:我们把这三种形式上相去很远的文体放在同一本专著中,给以平等的学术地位,有一个很小的学术心愿:通过这种体例结构消解“作者中心”的成见。国内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民族志写作,一直存在着一个争论:照描(即忠实客观的记录)与理论思考谁更有价值。坚持照描观点的学者认为,许多研究者理论水平不高,在文化呈现过程中,对民族文化肆意剪裁,常常歪曲了文化真相(即远离了文化本相),因此民族志最好是照描的著作。坚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照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没有经过理论加工,因此没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国内学术实践中,基本上是第二种学术观点占上风。因此,学术界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些默契,就是学者的理论专著的价值高于照描的田野调查报告。(举例说,在国内的学术评价中,理论专著可以作为评职称的重要依据,但是那些照描的民族文化志,则只能作为参考依据了。)为什么人们偏爱理论思考的著作呢?我们猜想,一是理论思考的专著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二是人们潜在地确立了“作者中心”的成见。何谓“作者中心”成见?就是潜意识地认为,作者的理论加工在民族文化呈现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因而,把作者的理论活动看成是整个民族文化呈现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最有价值的环节。写作者在文化呈现活动中,确信的“作者中心”成见并不能抵消他们对原始素材重要性的看法,所以,相当多的作者同时在专著中以附录的形式,收录大量比较原始的典籍文本,并为自己的这样处理想出了一个很实在的理由,叫做供读者以及其他研究者“参考”。有时候也可以将其单独编辑成书出版,但那被看成是史料,也仅仅是研究的“参考”。许多时候,民族学家对待民族文化的持有者与表演者的自述(或者说是对话)时,也存在类似的矛盾心态。大家都认为这些自述(对话)非常重要,但是,到底重要到何种程度?
田野中的文化呈现-穿越文化浸洗的廪嘎人歌舞研究 作者简介
谭必友,男,1968年出生于湖南凤凰乡下,土家族。获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博士学位。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目前致力于多民族“和平共居”社区研究,闲暇时思考近百年来新型权力构建对乡村个体生命形态的影响。田级会,女,1980年出生于湖南凤凰,土家族。大学毕业后曾作为引进教师,在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中学从事教学工作-后获西南民族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目前兴趣点在于土家族南部支系廪嘎人的宗教文学及口承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