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4辑)

  2020-05-22 00:00:00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4辑) 内容简介

本辑“卷首”刊发了两位主编关于巴金的对话,虽然离巴金去世的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当时因为他的逝世而引发的这段交谈却似乎并没有过时,从某种意义上还代表了我们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些基本的看法,尤其揭示了我们正在探索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巴蜀学派”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国际汉学”是这一期的重点栏目。金秀妍关于《良友画报》的研究体现了韩国学者素有的细腻与耐心。来自德国鲁尔大学东亚研究系的冯铁教授是活跃在国际汉学界的著名学者,他关于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研究从材料到观点都提出了全新的内容,一个中国本土学者所忽略的思路,尤其是诸如“文学遗产的管理者”与女性主义视角的连接等方面,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值得我们细读。“全球化”至少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机会:让来自不同民族与国家的知识分子
就同样的研究对象自由发表他们的看法,无论怎么说这都是有益的,推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国际交流,这一直都是本刊的重要目标。
“巴蜀文学重读”是我们长期建设的栏目,本期推出了5篇专论,尤其是邓伟的文章,从方****的角度对传统的地域文学研究提出了质疑,这体现了新一代学人自觉的学术超越意识,我们热切地盼望着本刊能够收到更多像这样有锐气的专论。
“文学史新论”中刊发了6篇论文,它们的确都是富有特色的“新论”,无论是历史现象的再梳理,还是当前动态的描述,都给人以启发。
“现代文化研究”栏目下的郝明工、沈庆利、马东瑶等先生近年来皆对他们的论题有相当深入的关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他们这些年独立思考的结晶。
本期“探讨与争鸣”栏目值得大家特别注意。我们刊发的两篇论文都很有针对性,火源先生对本刊主编李怡的新著提出了商榷性的意见,无论我们是否同意这些意见,都不能否认他所涉及的这些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姜彩燕女士则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对陈思和先生关于“先锋~常态”的著名命题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我们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发展一样,都需要这样真切的“探讨与争鸣”,本刊自创立伊始就致力于学术争鸣氛围的营造,只是在目前的“人情世故”当中,江湖气息已经严重掩盖了真挚的学术商榷,我们真诚地希望与国内学人共同努力,再现以“探讨与争鸣”起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盛况。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4辑) 目录

刊前絮语
卷首语
 巴金:告别的与无法告别的
国际汉学
 “寻找女性”:管理沈从文文学遗产的女作家张兆和之评价与欣赏
 可贵的“现代”尝试——《良友画报》研究试论
巴蜀文学重读
 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的转向思考
 飘零的身世,奇崛的才情——吴芳吉先生的价值
 论郭沫若文化身份的嬗变——从《女神》到《屈原》
 郭沫若诗歌“知识分子自我”的想象与失落
文学史新论
 对文学命名的反思
 以《创造月刊》封面为窗口,反思初期革命文学
 40年代的新文学史叙述——以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几个关键词为中心
 政治·文艺·民族·形式——关于“民族形式”论争的历史背景的进一步考察.
 *后的“批评空间”:社会转型期的《文讯》月刊
 “重返现实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中国当下武侠、奇幻文学二题
现代文化研究
 陪都的中国设立与陪都文化的重庆建构
 “诵读语文”与中外文化
探讨与争鸣
 新道路上的荆棘——李怡的《现代性:批判的批判》读后
 是先锋还是常态?——从鲁迅的《狂人日记》谈起
中国文学档案
 中国新诗档案:1952
 中国现江代文学 学科发展报告(2005年)
 灵魂没有国界——《过客》比较研究述评
 冯至诗歌研究综述
稿约与稿例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4辑)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29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