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先知

  2020-05-22 00:00:00  

先知 本书特色

  莫言的诺贝尔奖不是成功,余秋雨的中华大散文也并非辉煌,朱大可带我重温,曾经那个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巅峰!   《朱大可守望书系:先知》是一本专门进行文学批评的文集。这些文章来自于已出版的《燃烧的迷津》和《话语的闪电》,代表了作者专业研究领域的*高水平。

先知 内容简介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繁荣期”中,各个流派争奇斗艳,诗人、作家争相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和才华。作为那段岁月的见证者、参与者,朱大可积淀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文学批评与文学的发展一起,站在了那时的巅峰。他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均来源于此。   现在将这些文章结集再版,为读者展现的是中国文学“重生—繁荣—衰微”的历史画卷。这《朱大可守望书系:先知》所流露的,不仅是对“峥嵘岁月”中各色文学人物、各种文学流派的怀念和致敬,更是对作者之前判断和预言的一种验证。作者当时的疑问和回答,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学发展的现状。现在重新让更多的人聆听这位“先知”的话语,不期“力挽狂澜于既倒”,只望能在这聒噪的世界中,有人能看到那一道犀利的智慧光芒。

先知 目录


上篇 聒噪与倾听
一、甜蜜的行旅
人们只需一种非常轻盈的哲思小语,像粉色的口红一样,涂抹在苍白失血的精神之唇上,以滋润营养不良的文化面颜。
二、都市的老鼠
市民主义诞生于衰退的心灵和人格。这些心灵或人格,丧失了存在的激情和勇气,浑噩麻木地在世,为货币和一切被货币定义过的物品奋斗终生。
三、无边的聒噪
面对人的广泛的荒谬和无力的境况,也即面对所有操作都丧失意义的状态,舌头竟然成为唯一有效的器官,舌头和它的产业(话语)不断运动和增值着,使我们能够在孤寂中聆听到来自自身的声音。
四、空心的文学
诗人和小说家像几百年前那样,固定在一个偶像的坐姿上。巨大的典籍庄严静穆,凛然披挂着圣洁的尘土。澄明之风吹来,一切便杳然无形……

中篇 燃烧与迷津
一、燃烧的迷津
我所面对的文化(无论它是种族的还是世界的)充满着对诗歌的各种误解。诗并不像人们确信的那么重要,它不是什么“种族的触角”。
二、缅怀浪漫主义
在*古老的年代,一个浪漫主义者就是一个真理的颂扬者,他越过无数的山峦和部落,把消息传递给所有沉浸在痴愚的笑意中的人群。而后,我们看到了一次巨大的骚乱和觉醒。
三、先知之门
“诸神之夜何其黑暗啊!”海子如是说。
“午夜,我重是黑暗,重是万象。”骆一禾如是说。
四、死亡的寓言
死亡解救了默默无闻的诗歌,使它突然被公众惊骇的目光所照亮,从而以悲痛的容貌引出了一种希望。

下篇 焦灼与渴望
一、焦灼的一代和城市梦
焦灼意识是整个焦灼期的主导意识、城市病的典型反应,它当然导源于严重的城市工业化异化、性压抑以及行为无力性等。
二、慵懒的自由
睡眠是一种存在主义的懒惰。睡眠时拒绝行动,是对未来的恐惧,或者,它是对自身境遇的一种厌倦和报复。
三、饥馑的诗歌
被“饥饿”久困的人想象着他的“食物”,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断续地说出真诚的渴望。
四、诗神的迷误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自称是天体运动的领袖或先锋,孱弱的诗篇戴上强悍的形而上面具向邻人发出恫吓,其“派”能否在诗坛鹤立,取决于那些骄傲而可爱的小鸟儿能否找到羽翼的荫庇。
五、破坏仪式的诗歌
诗歌,一种意识形态的幽灵,游荡在汉语的广阔荒原上,发出令人心悸的叫喊。在现今的时代,面对演艺化的大众狂欢,没有任何家园能够收容这种“细小而柔弱”的事物。

先知 作者简介

  朱大可,生于上海,祖籍福建武平(客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   作为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朱大可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为当时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其涉足领域包括文化哲学、中国文化、上古神话及当代大众文化等诸多方面,思想和语体均独树一帜,在文化研究和批评领域具有广泛影响。

先知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29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