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服饰 本书特色
民间服饰的构成,包括其所用的面料、裁剪工艺、染色、图案、
装饰和缝制手段;;而更重要的则是土壤,文化的土壤。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那么,也可以说民以衣为地。
是的,贝多芬的乐曲是可宝贵的,
达·芬奇的绘画是很伟大的。我们不当
轻视罗丹的雕像,不应忽略莎士比亚的
戏曲,以及杜甫、但丁的诗歌。这,我
们一点没有异议。但是,谁能说,因此
便可以蔑视一切民间无名氏的文学艺术?
——钟敬文
一个民族的特征*直接地由它的民间
文化表现出来,全球化时代非常重要的
一点,就是要重新认识本民族的民间文
化。我们一定要让中国的民间文化在人
类的未来大放光彩。
——冯骥才
民间服饰 节选
bsp;2l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如汹涌大潮,势不可挡。对任何一个裹
挟其中的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柄双刃剑。利矣,弊矣?是矣,
非矣?机遇与挑战并存。当我们从中获得什么时,也同时丧失着什么。
全球化伴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趋同化,传统化、乡土化、民族化就
必然要面对濒危、瓦解、崩溃。几乎与此同时,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
为此进行抗争。文化,也以一种顽强的、特立独行的方式,在经济全
球化大潮中发出了多样性、本土化的呼喊。
时代向一代文化人发起了强劲的挑战,一个无比巨大的文化难题
摆在我们面前,等着我们去破解和应对。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是泱泱文化大国,中国是发展
中的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国是正在改革开放中急速融入经
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中国的悠久的农业文明—乡土文化和民族文
化正全线濒危,全面告急。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不能无动于衷,不能
不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此倡导、发起和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
产抢救工程”。我们坚定地认为,中国各族人民创造的有千万年历史传
承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有机组成,
是可以与经史子集、经典遗址遗迹相提并论的伟大的文化遗产,是中
国文化中无形的、非物质的、口头的、民间的、活态的另一半。
民间文化遗产面临消亡中*严峻的问题在于:它是生活的、大众
的、世俗的文化,又是代代口耳相传、口传心授的文化,如果创造它
的人们缺乏文化自觉,传承它的青少年对它无所用心,它的濒危就绝
无回天之力。所以,我们的口号是: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在根本上是一
次文化行动,这个行动的终极目的是要唤醒民众对自己拥有和传承的
民间文化的自识、自觉、自爱、自重;要在青少年中普及民间文化知
识,培养民族的、民间的审美情趣,畏高对乡土文化和乡土艺术的鉴
赏能力,培植传承民间文化的民族情感。
所以,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我本人和民间
文化界人士特别关注我们的所作所为在全社会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响,
特别关注我们能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广大的青少年中引发学习和传承的
兴趣和热情。关于前一种情形,我已经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它们足以
证明,我们的呼喊,我们的抢救,正打动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我们的
民间文化遗产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珍惜。比如,我个人已经收到成
千上万的来信,呼应我,支持我,询问我,更多的则是向我告急:某
某地方有罕见而重要的民间文化遗产需要抢救。比如,河北武强年画
传人贾氏兄弟把祖传古版抢救出来,捐赠给国家,在发掘现场,他们
那份爱惜的感情,让我至今不能忘怀。比如,杨家埠老艺人杨洛书告
诉我,过去他曾因生活所迫,央人卖家里的年画老版,如今就是再困
难也绝不会做那样的蠢事了。他叙说的时候,老泪纵横,那份悔愧,
那份觉悟,让我无比欣慰。比如,在我发起抢救天津估衣街时,*后
的时刻,居民们终于醒悟了,他们自发地发出了保护老街的声音,要
知道,他们是多么盼望搬迁,盼望住进现代而又舒适的居民楼哇!比
如,许许多多的地方政府领导和当地民众一起加入到抢救和保护民间
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了,山西榆次在抢救民居和古城方面成绩斐然,
河北蔚县党政领导特别注重当地剪纸艺术的保护和发展,使蔚县因此
被授予“中国剪纸之乡”的称号,山东潍坊寒亭区对杨家埠年画的普
查、整理、传承,不遗余力……每到二地,我都深受感染和感动。我
已经确信无疑地发现,一种对民间文化遗产的珍重敬爱之情,正如春
潮一般,在祖国的城乡涌动,很快就要形成一股不可遏止的文化高潮。
关于后一种情形,我要提到这一套大家看到的“中国结丛书”。
大概是在我们倡议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不久,
在社会各界给予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回应中,有一种现象发人深思:我
们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的相关内容复制到已开
通的宣传网站上,发现关于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俗文化的分类及
其基本知识的内容是网民们点击率*高的。这一方面表明民间文化的
基本内容颇受人们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基本知识还鲜为人知,
应该大力普及。也就在这个时候,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向中国民间文
艺家协会提出了合作出版一套宣传、普及、鉴赏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的
“中国结丛书”。这套丛书意欲配合“抢救工程”,以广大青少年和社
会读者为对象,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形式,比较系统、有一定规
模地鉴赏民间口头文学遗产,介绍民间艺术;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
民间文化遗产的精华和精彩,印证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培养青少年和普通读者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感情。这套丛书
首批10种,分别是:《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
言》、《民间笑话》、《民间剪纸》、《民间年画》、《民间风筝》、《民间皮影》、
《民间面具》。其中可以分为两类,前五种是民间口头文学,后五种是
民间美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了这套丛书的编写工作。民间
口头文学一直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学术研究的长项,半个多世纪以
来,组织过无数次大小规模的普查、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还和文
化部、国家民委开展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故事、歌谣、谚语)
的编撰出版。“中国结丛书”中的民间文学作品选自几十年来的搜集成
果,本着通俗好读、内容丰富、作品新颖、艺术上乘、口语突出的原
则做了新的编选,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精品,又有新发现、新搜集的
作品;既有较严谨的科学整理原则,又有突出的可读性、生动性和可
欣赏性。
“中国结丛书”中的民间美术部分,首先选取了几种颇有中国民
间色彩的“经典”的品种和样式进行介绍。几册在手,乡土气息和民
间情趣扑面而来,让人兴味盎然。作品选编方式也很独特,有些是来
自协会会员的制作,有些来自地方民协的推荐,有些来自个人典藏,
有些来自“抢救工程”的抢救成果。大部分是我们的民间艺人和传人
自己制作的作品。编写上采取了图文并茂,引导读者入门为目的;情
节解说、人物故事、艺术鉴赏等相结合的方式。作品容量大,品类介
绍齐全,地域和产地特色突出。既有总述概说,又有细节、细部分析,
以及将作品的民俗背景、民俗内容、工艺流程、艺人传人一一道来的
特点。
由上看来,这套“中国结丛书”的特色、价值、风格、创新是不
言而喻的。在整体上,它是民间文学与艺术的结合与整合;在形式上,
它是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的结合,戛“台前与幕后”的整体呈现,
是图与文的互动互注。在民间文化的图书出版中,这套丛书是有自己
独特的亮点的。我希望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能通过这套丛书,
逐渐步入民间文化遗产的迷人世界,更加热爱我们身边的民间文化和
乡土艺术、口头文学,进而理解、支持和投身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
保护和传承的伟大事业中来。
与浩瀚的民间文化遗产相比,“中国结丛书”首批只涉及lO种样式
或形态,口头文学中的史诗、歌谣、谚语等,民间美术中的织绣、印
染、编织、陶瓷、民居等,民俗文化中的万种风情等都未涉及。所以
说,这只是打开了民间文化宝库的一扇小小的窗口,只是以管窥豹、
以蠡测海而已。希望有关人员继续合作,把民间文化遗产宝库的“芝
麻大门”打开,展示出更多、更精彩的民间文化,使这份宝贵的文化
遗产广为人知,传承久远。
2004年5月写于津门
令人高兴的是,在“中国结丛书”首批10种推出后,受到广大读
者和专家的好评。丛书在市场上的销售走好,连续加印,并荣获中国
出版界的*高奖——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这些成绩令
人欣慰,也让我们看到了目前全社会对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认
同和对我们抢救性记录与研究的方法论的认可。这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也印证了我们的初衷是符合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走向的。所以,当河
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继续合作,再次推出“中国
结丛书”续编6种时,就格外令人高兴。这新编的6种图书是:《民间
刺绣》、《民间服饰》、《民间彩塑》、《民间玩具》、《民间木雕》和《民间石
雕》。从书名看,这些民间艺术品类都是很有视觉效果的,也是民间美
术、手工艺术中非常独特而有特色的种类,并且它们的后面都有博大
精深的民俗文化做其文化支撑。它们好玩好看,但它们又有精湛而悠
久的历史技艺蕴藏其间。这6种图书再次以全面的文化展示为特色,
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上下了更大的功夫。可以说,与前10种相比,
编撰理念和表达技术更成熟,更有特色,更经得起推敲与琢磨。几位
作者都是我们“抢救工程”中的专家和热心支持者,许多内容也还是
抢救与保护的成果。当然,我们依然坚持雅俗共赏,坚持以精美的图
书样式和生动的图文内容表达民间文化艺术本身所具有的高超的美学
品格;大俗即大雅。当然,民间文化、艺术、文学的种类还远远不止
我们已经介绍的这些品种,我仍然希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河北少
年儿童出版社继续努力,不断丰富和提高这套丛书的内容,扩大它的
读者面,把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下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构建作出应有的贡献。
是为序。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