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本书特色
《读书》前执行主编王焱说:大凡在学问中讨生活的人,对于让外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这件事,大都心存忌讳。他们视自己的秘密书架,好比金屋里藏的阿娇,或者贪官的银行户头,不到万不得已,那是绝不愿意轻易示人的。
而今真是难得,72位学者竟敞开心扉,向读者介绍自己*喜欢或对自己影响*大的书。其中多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书籍,如《史记》《资治通鉴》《旧制度与大革命》《鲁迅全集》等。也有符合大众阅读口味的通俗读物,比如四大名著、金庸的小说等。当然,更有带着浓郁时代色彩的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毛泽东选集》等。
看看这些名家推荐的书单,有长有短,各有偏爱。他们视之为珍宝的藏书,或许总有三两本适合你的阅读口味,不求对你有多大的帮助,只求为你打开一片阅读的空间,足矣。
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内容简介
72位著名学者的秘密书架,通往智慧之路的书单。
独一无二的《全唐诗》是如何炼成的?
被誉为“业余学术警察”的人是谁?
正在重新译注《圣经》的人是谁?
一生嗜读旧小说、尤爱金庸,一个人翻译了《玻尔全集》的物理学教授是谁?
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目录
艾晓明 001
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他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用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
白谦慎 006
回顾近 30 年的读书生涯,好像从来没有过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经历。虽说开卷有益,但影响我们的,常常是人和事,不见得是书。
陈方正 010
所谓“秘密书架”*少有两个不同意思:其一是那些经常和反复阅读,对自己有长远影响的书;再则是有重大意义和启发性的书。
陈家琪 016
“开卷有益”的“益”,本身总免不了功利的目的,而收获却在那直接性的功利目的之外;所谓“之外”,无非是为下一个或另一个功利目的提供了准备。
陈克艰 022
近年我因写过一些批评文字,被人赐了一个“业余学术警察”的雅号。这雅号一半对,一半不对。“警察”我是不敢当也不配当的,“业余”则名副其实。
陈乐民 030
我个人体会,读了《孟子》,再读其他相关的书,有许多方便之处,是了解当时政治和社会的一个“通孔”。
陈尚君 034
许多学者都喜欢故作高深,似乎一切学问都是阅读得来,何曾利用工具书。其实有成就的学者都离不开工具书,甚至自编工具书。金针度人也自度,学问其实不复杂。
陈 彦 040
就我的感觉,历史书浩如烟海,但又不得不读,否则你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面对人生,都将缺乏必要的历史厚度。找准好的历史典籍来读,其实是一种捷径。
程念祺 044
太史公《史记》、阳明《传习录》和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的《历史是什么》,这三本书对我的影响是持续不断的、终身的。
党国英 050
好的理论总是超过具体的生活经验。不要总唠叨“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看那是什么纸。
杜小真 055
每个人总有几本藏在心中的书,它们是你的知心朋友,伴你走过童年、青年、中年,然后走向老年……*使人感到温暖的是,每次重读或想念它们时,都会让你回忆起有关这些书的人和事。
冯克利 061
以我的感觉,钱钟书不但是个狐狸,而且狐狸得一塌糊涂。对于现今的学术门类,他是从不入套的。
冯 象 067
我现在坐回书桌前面,就手边堆着的书一一看去,觉得可以举出四本来同读者谈谈体会,即《史记》、《共产党宣言》、《圣经》和《神曲》。
冯兴元 072
无论是奥地利经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米瑟斯,还是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在研究和分析方法方面,都坚持奉行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反对用“集体”的偏好来取代个人的偏好。
高超群 077
对于生活而言,读书并不是绝对必须的,就像友谊一样。如果我们真的热爱读书,那么我们就应当像对待朋友那样选择书、对待书:“友直、友谅、友多闻”,轻浮或者迷信都会损害友谊。
戈 革 082
俺一生爱读小说,现从中外小说中选出了十二种我所*有印象者。古时凡是小说,都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故我所选之书,也可称为“小俗堂十二金钗”了。
何 兵 088
一个法律人,为何“秘密书架”上首选文学作品?我以为,这些作品不仅滋养我的心灵,更是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激情与无奈,一页页打开给你看。让你感受人性的善良与残忍,让你认识“人”,而这是法律人的基本功。
何 帆 092
读书的边际收益*大的时候可能是看日历或是读药方,到了边际收益已经很低的时候才是为了做学问。
何怀宏 097
我们有时因为缺乏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不好判断作者专业能力的高下,那么,一种文字乃至文学的表现力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判断的标准。而重要的还在于,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不仅可以有一种思想和知识的训练,还能获得一种美的愉悦。
黄春兴 102
在课堂上学习的教材,过半数是和真实世界的经济情势不太相关的数理模型。学了这些模型,若说就懂了真实世界的经济运作和现象,无疑是自我欺骗;如果还想进一步利用这些数理模型去改造社会,那不仅是荒谬,更是毒害。
黄 洋 107
虽然说是以读书为业,平常却很少总结自己读书的经验与得失。回想起来,自己常常是凭着兴趣任性而读,并不在意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不是一种好习惯。
黄有光 114
我也同意梁小民,“学经济学应该打出基础,这个基础就是读好的教科书……(然后)还必须读经典。”
江晓原 119
我心目中此类书籍(理论经典)的*高境界,可用九个字概括之:眼界高,思想深,口气大。
金圣华 125
名翻译家林文月教授曾经说过:“一本书*好的读者,就是它的译者。”平时看书,哪怕看得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其实并不是每字每句都看得明白,唯有着手翻译时,才须先吃透原文,待融会贯通了,再逐字逐句用另外一种文字表达出来。
蓝英年 132
不朽的果戈理!我觉得很多人都应当读读他的作品。起码想把集会主持得生动一点的主持人应当读一读,学习如何分辨插科打诨与真正的幽默,免得出洋相。
李大同 137
比起今天书店里琳琅满目厚似砖头的新闻专业著作来,让我们这一代人入门的书籍,顶多算是一些“小册子”。
李剑鸣 143
研究历史要有历史感,当时人怎么想问题,怎么做事,怎么说话,用的概念是什么含义,如果脱离当时的具体情势和“语境”,就难以得到恰当的理解;如果不注意还原或尽可能揣摩当时人们所感受到的情势,就不能理解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就不能很好地对历史事件做出诠释。
李开元 148
历史学的美,是被我们遗忘了的一种记忆。在历史中探索未知,发现新知,是一桩激荡人心的美事,是生命之美和游戏之美。完美地表现历史的新知,传神地转达出对于历史的体验,是一种多样的、至上的美的追求。
林沛理 153
你在阅读《红楼梦》的同时,《红楼梦》也在阅读你,并且把你看得一丝不挂、无地自容。*深刻的阅读就是*不设防的阅读。
刘 兵 159
读书时,如果你先将自己限于某个阵营,限于某种观念和立场的作品,无视或拒斥不同观点的作品,那恐怕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
刘慈欣 164
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以文学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刘慧儒 169
在现实面前,文字是脆弱的,残缺似乎便是它的宿命。但这残缺时时在提示世人,去超越文本,追寻文本后面的真意。
刘 擎 174
比起现在的青年学人,我们这一代人当中有许多是“先天不足”的。个人的历史犹如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否值得骄傲,终究是无可替代的。
刘 瑜 179
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刘 铮 185
当我们说,一本书改变了我们的一生,我们该如何对那改变的时间点、那改变降临的方式、那改变发生作用的形态进行追忆?
罗志田 190
历史专业本科生的读书范围,不一定非集中在史学方面不可。本科期间,不妨尽量强化一些基本技能,读书以泛览为主,很难说什么是必读书,*好尽可能多读。
06
马 勇 195
影射历史算不上“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正解,只有从当代出发研究过去,而又能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介入当代政治发展,方才摸到历史学参与历史创造的真谛。
缪 哲 200
我所谓好书,是谁都希望自己读了、又谁都不想读的书。至于什么书好,则每个人都清楚,并希望自己读了,或真的读了。坏书有秘密,好书没秘密。
任东来 204
回想大学的十年,对自己影响*大的论著恰恰是那些浅显易懂的普及读物和直白浅显的学术著作。所谓影响,无非就是自己读后有一种“原来如此!”或者“还可以这样!”的恍然大悟。
单世联 208
我想我所属的这一代人都很难说有什么知识传统。每一本好书对我们的影响都很大,却没有一本有决定性的影响。
沈语冰 217
贡布里希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明白透彻。我以为堪与匹敌的同类著作,现在还没面世。
孙 涤 223
从《战争与和平》开始,我对托翁的文章可说是有一篇读一篇,引为精神的北辰,他的“天国在你的心里”成了我的座右铭。
孙 歌 228
在如此广大的世界上,我们很难在自己现实活动的狭小圈子里与真正的他者相遇。这也正是读书的好处所在。书的作者大多已经故去,时间淘汰了沙子,留下了真金,读书人也就坐享其成。
孙隆基 233
汤因比、斯宾格勒等人的历史哲学固然有时代局限性,但仍值得推荐:它们让读者拥有全球史的视野。
田 松 238
如果有一本书,你在看过之后,感觉如同后脑勺挨了一闷棍,脑袋嗡的一下,对以前不假思索就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缺省配置——忽然产生了怀疑,这就是一本好书。
田晓菲 245
少年时看书,在书中看到的总是自己;年长后,才逐渐开始真正听到他人的声音。少年时读的书,也往往很容易被它们影响和淹没;成年以后读书,则好像平等的朋友,可以互相尊重,也更容易在这样的关系里得到乐趣。
王彬彬 250
那种能在某种意义上塑造你的人格、改造你的心灵的书,那种能使你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看法发生重大变化的书,那种能使你的价值观念变得更为明确的书,是可遇不可求的。读这种意义上的书,是生命中重大的“相遇”。
王汎森 254
我个人认为思想资源是待人灵活运用的,不是用来“套”的,不管“新”还是“旧”,任何大学问家都有一些贵重的品质,不因潮流的改变而消失。
王明珂 258
对于人文社会学者来说,*值得深入阅读的一本书乃是人类社会本身——既有让人们依循的种种结构与文化,又处处可见个人对这些社会规范的选择与依违,如此在历史上人类社会有延续亦有变迁。而*难阅读的一本书也是人类社会——因为它由我们的常识所建构,我们生存其间,而现实又是如此真实,因此我们特别难以对其有反思性认知。
王学泰 264
读书人受到书的影响是必然的,但受到哪些书的影响,是与时代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的。我读书主要是靠个人摸索和个人喜好。
王 焱 269
我以为喜欢读书,其实和热衷于斗蛐蛐、玩葫芦之类玩物丧志的事差不多,并无多少神圣之处。古人说寒窗苦读学会舞文弄墨是雕虫小技,其实,这倒是更接近生活世界的真理。所以,读书改变命运之说,实在是误尽天下苍生。
韦 森 274
青年朋友们,如果你未来想吃哲学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甚至数学、物理学——中的一碗饭,读读古留加的《康德传》吧!如没有收获和助益,我没有能力与你付这碗饭钱,但却可以替你付这本书钱。
吴 思 278
如果再提炼一下,超越专业或职业需要,《唐诗三百首》和《庄子》对我*为要紧,其次是托尔斯泰的书。知识无涯,可多可少,灵魂却只有一个,不能让他枯萎了。
夏伯嘉 283
看一本书就像认识一个人。人生数十年交友看书皆是缘分;有的人谈起来没有意思,有些书看来乏味,有些人趣味相投相见恨晚,有的书看起来一生受益无穷。
薛 涌 287
《 富 兰 克 林 自 传 》 影 响 我 的 做 人。josiah ober 的 mass and elite in democratic athens 影响我对社会政治的观察。滨岛敦俊的《明代江南农村社会的研究》和《总管信仰》这两本书影响的是我的学术。
熊秉元 292
对我而言,布坎南的故事有两点特别的启示。由生活上的小事,他得到灵感,而后有学理上的体会,再以学术论述的方式发表。另一方面,由生活琐事,他可以联想到抽象的学理;反过来说,社会科学里的各种理论,总是可以在生活经验里找到印证。
许倬云 296
我的史学兴趣是社会史与文化史;这一范围的史料,小大不拘,处处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信息。经典名著有其永恒价值,破铜烂铁,残砖碎瓦,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阎克文 300
不论 150 多年来各色人等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学说如何各取所需,《共产党宣言》的道义感召力和经典性的理想主义情怀,大概仍将使任何读者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晏绍祥 306
对单个人来说,历史或许无用,但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则有大用;历史学作为一门学问,需要根据材料说话,既不能凭空想象,向壁虚构,也不能毫无根据,乱加评论,当然是科学。
杨奎松 311
好的纪实作品,并非不能出现,重要的是作者要深入社会,实地调查,有思想,有观照,能够尖锐地提出问题,并且使读者得到颇多启示。
姚 洋 316
《菊与刀》可以和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比照着来读。要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文化,梁漱溟老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要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起读。
袁伟时 322
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早和*大的一组书,都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陈伯达的《人民公敌蒋介石》和《窃国大盗袁世凯》。
张 鸣 327
《鲁迅全集》和《资治通鉴》都是我年轻时读的书,后来读了很多大部头的东西,但是要印象*深,改变我*多,还是它们两位,可以说,正是鲁迅和司马光的合力,把我拉到了今天的路上。
张五常 332
到处看世界要靠自己的观察才作得准,避书有利。为了推出假说作验证,要修改前贤的概念,简化他们的理论,避书也有利。
赵汀阳 337
现代学术大都喜欢灌水,害人为了看点精华而浪费大量时间,动不动就多卷本,其实真正的内容寥寥无几。这种现代写作令人厌烦。
钟 伟 342
通过阅读,我知道书籍很多,但值得一生阅读的也许不多;我知道沉迷于电视报纸的头版头条,更容易让人成为神志不清的“知道分子”,而不是拥有自觉灵魂的知识分子。
周保松 348
中学课本上读到的东西,大部分我已忘记,但完全不为什么而读的课外书,却早已融入我的生命,丰盈了我的思想和情感,并在无数困顿寂寞的日子给我力量和希望。
周克希 354
我翻译小说,往往诉诸直觉,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我是“感觉派”。而对心仪的作家心慕手追,正是避免翻译腔的办法。
周 濂 358
好的哲学家从不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他用作品本身去“演示”(demonstrate)他的方法论,而好的读者就像是古时候拜师学艺的学徒工,你需要做的是在字里行间细细揣摩作者的论证技巧与运思风格。
朱苏力 364
真正研究法律的人不可能没有一种开阔的学术视野,但是真正从事法律实务的人又必须超越甚至背离对理论的偏好,必须进入具体的法律分析。务实地研究具体问题,永远是读书不能替代甚至是不能弥补的,哪怕是你仅仅想成为一个学者。
朱维铮 369
我常说,时地人事,是习史治史的起码常识。如果对年代、地理、职官、目录等,即前贤所称读史的“钥匙”,都常弄错,乃至混搅,那可称作史家么?
朱锡庆 373
我不同意开卷有益的说法,有好多书是不用读的,因为白耗光阴,一无所获。可是哪些书值得读呢?我自己的办法是既不管经典不经典,也不看书评,先是乱看一通,为了以后不乱看挑选作者,此后节约的时间大大超过先前乱看花耗的时间。
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作者简介
刘小磊,主编,《南方周末》副刊部执行总监。
刘慈欣,山西娘子关电厂工程师,科幻小说作家,主要著作有《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乡村教师》、《朝闻道》、《三体》等。
刘瑜,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民主的细节》(美国政治观察专栏集)、《余欢》(小说)、《送你一颗子弹》(随笔)、《观念的水位》(政论随笔)等。
吴思,《炎黄春秋》前主编,主要著作有《陈永贵沉浮中南海:改造中国的试验》、《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