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宁-西宁周边村堡探究-2 内容简介
《老西宁(贰):西宁周边村堡探究》讲述了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是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留下来的*大遗产。西宁周边经过2100多年的开发,这些散落在湟水两岸的古村落是我们的先民披荆斩棘留下来的历史符号,也是他们茹苦含辛留下来值得纪念的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大批古村落正在急速消亡。现在追述这些村落的历史,就是希望凭借这点即将湮灭的残片,来怀念河湟文化独特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让人们通过这一扇窗口,窥探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希望凭借这点即将湮灭的残片,来怀念河湟文化独特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让人们通过这一扇窗口,窥探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页。
老西宁-西宁周边村堡探究-2 目录
新增堡·多巴
陶家寨·大堡子
新园堡·新平
罗家湾·乐家湾
安西堡·大营盘
东科尔街·万安街
廉川堡·史纳
王孝杰米栅·东巴
慕家村
鲁沙尔
阳霸与卡阳
张李窑
下麻尔
海子沟
阿哈吊
昂藏
巴浪
陈家滩
大有山
国米滩
国寺营
黑嘴尔
虎台
花园南北街
黄蒿台
湟源南北古城
加牙
李九
长宁堡
马场
星家村
庙沟
莫家沟
坡家
毛胜寺
桥头镇
青石坡
三其
尚什加
申中
石板沟
石头磊儿
苏家堡
田家庄
王斌堡
西纳川
享堂
响河尔
小桥
享堂沟
阴山·阴山堂
毛伯胜
殷家庄
前后窑
哈城
小高陵
天峻桥·天津桥
惠民桥·惠宁桥
附:西宁府城图(局部)
文庙(儒学局部图)
50年代西宁城区图
后记
老西宁-西宁周边村堡探究-2 节选
《老西宁(贰):西宁周边村堡探究》: 清末西宁才子基香斋在《湟中怀古》诗中说:“开辟湟中忆汉家,边城近海即天涯。”多巴虽是近海之地,但它西接西石峡,背靠西纳川,前瞰大西川,湟水和临羌溪水交汇于镇北猪头山山脚下,沃野四拱,清流蜿蜒,自古是西川形胜之地,可惜的是2000多年来,“平畴万顷绿纵横,此地当年苦战争”,猪头山下是肥沃的湟水谷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是先零羌的天下,后先零羌首领杨玉叛汉,“汉遣后将军赵充国平之”,此后,从平安到这里成了营平侯赵充国屯田活动的中心。据1982—1986年青海全省文物普查发现,多巴地区是青海境内汉墓分布*密集、数量*多的地区之一,汉墓群东起吴仲、巴浪,西至尚什加,北至西纳川河东岸的端巴营,南达今通海,五六十年代,这里尚巨冢累累,东西相望,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现存的已寥若晨星了。经考古发掘,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仓、陶井、陶罐、陶壶、陶灶和铜到、铜弩机、货币等文物。这些文物无可争辩的证明,多巴地区是汉王朝在湟水中上游一带的活动中心。猪头山下的破塌城是目前我省除西海郡及下属四城之外的汉代古城,即临羌新县。经2000多年的风吹雨打,到五六十年代时,此城基本上仍保留有全部轮廓,当时东、南、西各有一个“壑口”,正方形,边长约250米,1986年曾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现在已面目全非了。多巴地区现存有两座古城遗迹,这和《十三州志》作者、北魏人阚驷所说的“(临羌新县故城)在郡西一百八十里,湟水经其南,城有东西二门,西北隅有子城”相符,其西北的子城被当地人叫做“蕃城子”。据史料载,魏晋间西平郡临羌县迁于此地,史称临羌新县。之后,史书中常出现临谷城、历精城、林檎城、林精城、林金城、宁西城,均是临羌城的转音。破塌城南距湟水1公里,东距西纳川河(古临羌溪水)800米,西北依猪头山,这里曾出土了9枝铜灯、铜镜等重要文物,文化沉积层厚,证明过去人们在此城居住时间之长。 ……
老西宁-西宁周边村堡探究-2 作者简介
靳育德,青海湟中人。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青海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青海教育》杂志副主编、副编审。曾当过工人、中学教员,从事教育杂志编辑工作20余年,先后撰写人物通讯数十篇,分别被收入《中国教育群英谱》《师魂》《中国改革者风采》《春蚕的风格》《昆仑》等书中。参与了《青海百科大辞典》《青海教育史》《青海教育大事记》《放飞心灵的地方》《印象大通》等书的文字撰写工作,主编了青海教育优秀论文集《萃英集》。多篇文章获全国教育记协、青海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奖励。著有河湟三部曲——《河湟随笔》《河湟杂记》《河湟拾遗》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