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外国国名文化研究

  2020-05-21 00:00:00  

外国国名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国名承载着特定的历史典故、地理特征等。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主要研究:追溯并重现世界各国的国名故事,剖析与之相关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等,力求对国名进行多维度详尽的剖析;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融合翻译理论和国名翻译的实例,解析因国名译法差异衍生出译本直观效果上的微妙优劣,同时对一国之名双语版本的诞生缘由做出解答。

外国国名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国名承载着各国特定的历史典故、地理特征、民族风情、国家历史文化等。   《外国国名文化研究》包括两个部分,靠前部分主要研究:追溯并重现世界各国的国名故事,剖析与之相关的历史渊源、文化习俗等,力求对所列国名与文化的关系予以更详尽、更多维的剖析,对每个国名的起源与含义进行专业化的诠释。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融合翻译理论和国名翻译的实例,解析因国名译法差异衍生出译本直观效果上的微妙优劣,同时对一国之名双语版本的诞生缘由做出解答。

外国国名文化研究 目录

目 录: 第1章 外国国名文化 001 第2章 外国国名翻译 017 第3章 外国国名音译 027 第4章 外国国名汉译 035 第5章 外国国名研究 040 第6章 “联邦”研究 207 参考文献 223 附 录 231

外国国名文化研究 节选

  《外国国名文化研究》:   5.1 归化与异化概述   19世纪,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曾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刘敬国、何刚强,2011:112)。根据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理论,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书中提出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   5.2 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即将原语本土化,以目的语或目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传达原语的内容。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为归化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奈达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原语信息*切近的自然对等,这种功能对等要求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自然的,尽可能将原语言的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郭建中,2010:106)。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原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反应对等,译者需要*大限度地降低原语文本对目的语读者的陌生感,以顺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习惯、语法规范等,从而使目的语译文读起来自然顺畅.仿佛作者就是用目的语直接写作的结果(孙艺风,2004:121)。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即对归化的挑战,异化以原语或原语的语言形式、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为归宿。劳伦斯·韦努蒂是异化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强调在译文中应突出“异国情调”,即译文应该突出和原语文本在语言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从而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同时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译文无法传达原语世界的现象,就不能算是“忠实于原著”(郭建中,2010:105-106)。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5.3 归化与异化的影响因素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译者以及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归化与异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5.3.1 社会意识形态对归化与异化的影响   异化和归化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的内涵(王东风,2002)。社会环境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会产生特定的翻译标准,因此对异化与归化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纵观中国翻译史,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和较为自由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中,人们往往对外来文化怀有宽容与愿意接受的态度,因此异化拥有一席之地。反之,在封闭自守、思想禁锢而又排斥外来文化的社会环境里,译者往往倾向于归化。   5.3.2 译者对归化与异化的影响   处于不同时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对归化与异化的取舍也有所不同。正如谭载喜所言,“翻译过程中的一切*终是由译者个人来做出的”(谭载喜,2004:248)。译者是原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中介.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为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表现出译者所拥有的主观能动性,会根据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和传统习惯等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因此译者的文化能力决定着译者的文化取向和翻译策略的取舍。通常而言,拥有较强本族语的译者在将原语翻译为目的语时趋向选择“归化,,.反之,在将本族语翻译成外语时,尤其是有些本族语在特定的语言结构中无法找到与其对应的外语来表达时,译者往往倾向于采用”异化“。   ……

外国国名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

修文乔,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西文化对比、英语教学。在《中国翻译》、《外语研究》、《中国科技翻译》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在《译林》、《英语世界》等外语刊物上发表译文多篇;出版专著2部、编著3部、译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校级科研启动基金1项、校级教改项目8项。担任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翻译理论与实践”主持人。获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中国首届外语微课大赛北京赛区二等奖。 刘志芳,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6月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获得学士学位;2005年6月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到韩国金刚大学访学,2016年到加拿大多伦多访学。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翻译、学科教学。主讲课程:翻译研究方法论、美国文学概论等。近年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和参与省级项目6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十余篇;公开出版编著十余本。

外国国名文化研究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283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