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与当代中国丛书以文化人:齐鲁文化与中国人文智慧 内容简介
刘怀荣、魏学宝、李伟著的《以文化人(齐鲁文化与中国人文智慧)》立足中华文明早期特点,以从上古宗族制度到鲁国儒家文化、从上占巫术信仰体系到齐国仙道文化的发展为两条主线,集中探讨了齐国举贤尚功、富国强兵、经济文化并重的方略与鲁同宗周重礼、立德修身的思想,并对齐地仙道文化思想和实践的源流,以及齐鲁文化对中国文学经典的影响等做了分析。全书以鉴古知今的思路,重点从国家治理、士人修身等层面,揭示了齐鲁文化所体现的人文智慧,在树立文化自信方面具有独优惠值和意义,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齐鲁文化与当代中国丛书以文化人:齐鲁文化与中国人文智慧 目录
总序
绪论
**章 天地悠悠:齐鲁文化的历史渊源
**节 农业文明与财富积累
第二节 血缘群体与宗族制度
第三节 祖先崇拜与巫术信仰
第四节 宗族伦理与鲁文化
第五节 巫术仙道与齐文化
第二章 宗周重礼:伦理为本的文化根基
**节 宗周重礼与鲁文化的伦理特征
第二节 孔孟思想产生的文化土壤
第三节 礼乐宗法与周鲁故事
第四节 齐鲁文化家族对礼乐宗法的传承
第三章 立德修身:理想人格的文化设计
**节 立德修身思想的内涵及特点
——基于孔孟思想的考察
第二节 周鲁文化中立德修身的典范
第三节 儒家立德修身思想的发展
——以《大学》为核心
第四节 立德修身与中国士人的文化品格
第四章 举贤上功:富民强国的文化策略
**节 齐国盛衰与用人思想的成熟
第二节 “举贤上功”体现的用人思想内涵
第三节 齐文化的举贤传统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
第五章 稷下流风:百家争鸣的文化成果
**节 齐文化的渊源与稷下学宫的设立
第二节 稷下学宫的盛衰变化与运作机制
第三节 稷下学术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特色
第四节 稷下学与我国民族精神的塑造
第六章 齐鲁兵学:兵儒融汇的文化整合
**节 齐鲁兵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第二节 兵圣双杰:孙武与孙膑
第三节 齐鲁兵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构建
第七章 不死仙国:长生与成仙的文化探寻(上)
**节 东夷文化中的不死信仰
第二节 齐地方士与方仙道
第三节 巫医分途与齐地名医
第八章 不死仙国:长生与成仙的文化探寻(下)
**节 齐文化与黄老学
第二节 齐文化与黄老道
第三节 齐地仙道文化的系统整合
第九章 英华外发:艺文经典的文化精神
**节 征圣宗经
——以《文心雕龙》为中心
第二节 家国意识
——以二安词、《桃花扇》为中心
第三节 墨侠精神
——以《水浒传》为中心
第四节 神怪奇幻
——从蒲松龄到莫言
结语 齐鲁文化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齐鲁文化与当代中国丛书以文化人:齐鲁文化与中国人文智慧 节选
《以文化人(齐鲁文化与中国人文智慧)/齐鲁文化与当代中国丛书》: 神化了祖先,在族群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逐渐孕育出中国人“祖神同一”的信仰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它使早期中国人形成了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张光直先生将这种观念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我们看来,这其实是一种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巫术信仰体系,发展到成熟阶段,也被有些学者称为原始巫教。 如果说宗族制度是财富积累和文明产生的社会基础,那么上古巫术信仰体系则可被看作精神武器。后者所构建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不仅为早期农业社会的现实生活提供了超自然的解释,安顿了早期中国人的灵魂,也为我们这个民族理解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渐渐地,祭祀活动及由此延伸出来的与神灵鬼神交通的各种法术,培养了专业的巫觋集团。他们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则以种种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丰富了我们民族的想象力。在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来看,早期巫术信仰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影响,的确可与宗族制度相媲美。 通过对众多的古代遗址进行考察、整理和研究,考古学家发现,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区域文化已开始出现首领阶层,其特殊地位由特定的氏族和家族独占,“首领还独占了保证社会秩序的祭祀权和军事权。并且通过特定的宗教祭祀来实行生产物资的再分配,以维持社会和群体的安定”①。但在不同区域文化的巫术信仰体系中,作为祭祀权象征物的礼器或法器又有一定的差别。对此,我们也不拟展开论述,只想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若干考古实例,作一点简单的分析。 在南方的良渚文化(约前2600一前2000)中,玉器文化非常发达,其中*重要的玉器是玉琮,此外还有玉璧、玉钺等。玉琮的特点是外方内圆,中心为圆柱镂空,表面多饰以动物面纹或鸟纹。学者们多认为,其形状象征天圆地方,是祭祀天地和巫师通天的礼器,上面的动物面纹或鸟纹可作为巫师通天的辅助符号。而占有这些礼器的人,则拥有与天地鬼神沟通的特殊权力,并可借助神灵的威信领导所管辖的群体。“在良渚文化中,这些玉器都处于上层阶层即首领的独占之下。玉器中*具特色的是用于祭祀的玉琮,代表神政权力的玉璧等,以及以武器的表象来代表军事权的玉钺。可以说把祭祀和军事结合在一起的是良渚文化的首领,代言其权威的则是玉器。”① 在大汶口文化后期(约前2800~前2500)的男性墓随葬品中,人们发现了骨牙雕筒器、龟甲器、獐牙勾形器等。有学者认为,骨牙雕筒器是一种用于与神灵交流的巫术祭祀用具;龟甲器中有骨锥、骨针和石子,有可能是治病的工具;獐牙勾形器出土时握在墓主手中,可能是一种驱邪的守护神的瑞符。这些器物“都显示着某种特殊能力。不论持有者是否真正拥有这些能力,但是被社会公认为能够发挥这些能力的工具都处于这个男性被葬者独占之下。可以认为主持这类祭祀行为的人就是男性首领。 ……
齐鲁文化与当代中国丛书以文化人:齐鲁文化与中国人文智慧 作者简介
刘怀荣,山西岚县人,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省部级科研及教学一、二等奖励多项。 魏学宝,山东东营人,文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副教授。近五年参与《中国诗歌通史》(宋代卷)编撰,出版点校古籍《絸斋诗集》。 李伟,山东兖州人,文学博士,现为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在站。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课题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