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湖北国学大师评传丛书黄侃评传

  2020-05-14 00:00:00  

湖北国学大师评传丛书黄侃评传 内容简介

  “国学”是颇有争议的复杂概念。在清末以前,古人不必使用这一概念。在国势日颓、民族危亡之时,流亡在日本的志士仁人开始利用日本人的这一名词,表述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
  文化的差异不仅只是时代性的差异,也有民族性的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国学”即是中国的古典学,它以古代中国的语言文字、信仰、学术思想和民俗文化为中心。按传统图书与学术之分类有经、史、子、集四部,或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的诸路向。
  其实,国学是开放的,包含了历朝历代消化吸收了的外来各种文化。我们不能把国学狭隘化。一,国学不只是汉民族的学术文化,它包含了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学术文化及其与汉民族的交流史。二,国学不只是上层精英传统,还包括小传统,如民间民俗文化,各时段各地域各民族的传说、音乐、歌舞、技艺、建筑、服饰、礼仪、风俗、宗族、契约、行会、民间组织等,有如今天的某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国学还包括历史上中外地域文明的交融,如外域文明的传人,西域学、佛学及其中国化,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内容与历史过程等,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必须明了,国学、经史子集等,并不是汉民族的专利,其中包含、汇聚了中华各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资源,正所谓“一体多元”,“和而不同”。古今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也以汉语言文字为媒介。

湖北国学大师评传丛书黄侃评传湖北国学大师评传丛书黄侃评传 前言

  “国学”是颇有争议的复杂概念。在清末以前,古人不必使用这一概念。在国势日颓、民族危亡之时,流亡在日本的志士仁人开始利用日本人的这一名词,表述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章太炎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
  邓实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也。”也就是说,国学不仅仅是学问或学术的概念,而且还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国学的内核主要指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根本精神价值。
  梁启超积极引进西学,然而对于国人鄙薄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却心怀忧虑。他说:“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思想之不发明……凡一国之立于天地,必有其所以立之特质。欲自善其国者,不可不于此特质焉,淬厉之而增长之……不然,脱崇拜古人之奴隶性,而复生出一种崇拜外人、蔑视本族之奴隶性,吾惧其得不偿失也。”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把握自家文化的真精神、主体性与特质,并加以锻造、锤炼,不能从盲目崇拜古人转向盲目崇拜洋人,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都是糟粕,中国百事不如人。
  文化的差异不仅只是时代性的差异,也有民族性的差异。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又可以说,“国学”即是中国的古典学,它以古代中国的语言文字、终极信仰、学术思想和民俗文化为中心。按传统图书与学术之分类有经、史、子、集四部,或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的诸路向。
  其实,国学是开放的,包含了历朝历代消化吸收了的外来各种文化。我们不能把国学狭隘化。**,国学不只是汉民族的学术文化,它包含了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学术文化及其与汉民族的交流史。第二,国学不只是上层精英传统,还包括小传统,如民间民俗文化,各时段各地域各民族的传说、音乐、歌舞、技艺、建筑、服饰、礼仪、风俗、宗族、契约、行会、民间组织等,有如今天的某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国学还包括历史上中外地域文明的交融,如外域文明的传人,西域学、佛学及其中国化,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内容与历史过程等,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必须明了,国学、经史子集等,并不是汉民族的专利,其中包含、汇聚了中华各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拥有的文化精神资源,正所谓“一体多元”,“和而不同”。古今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也以汉语言文字为媒介。

湖北国学大师评传丛书黄侃评传 目录

引言:作为“国故之魂”的黄侃

上编 生平篇
**章 黄侃的家世与师承
**节 黄侃的家世
第二节 黄侃的师承
第二章 黄侃的青少年时代(1886-1911)
**节 庶孽
第二节 秀才
第三节 造反
第三章 黄侃的壮年时代(1912-1926)
**节 流动(1912-1914)
第二节 在北京大学(1914-1919)
第三节 在武昌(1919-1926)
第四章 黄侃的*后岁月(1926-1935)
**节 在北京师范大学(1926-1927)
第二节 在东北大学(1927-1928)
第三节 在中央大学(1928-1935)

下编 学术篇
**章 黄侃的小学研究
**节 黄侃的音韵学研究
第二节 黄侃的训诂学研究
第三节 黄侃的文字学研究
第四节 黄侃小学研究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 黄侃的经子研究
**节 黄侃的经学成就
第二节 黄侃的解经方法与特色
第三节 黄侃的诸子研究
第三章 黄侃的文学研究
**节 黄侃与“选学”
第二节 黄侃与“龙学”
第四章 黄侃的文学创作
**节 黄侃的诗
第二节 黄侃的词
第三节 黄侃的文
第五章 黄侃的学术宗旨与影响
**节 黄侃的学术宗旨
第二节 昔侃的学术影响

湖北国学大师评传丛书黄侃评传 节选

《黄侃评传》:
  黄侃在《听儿读英语》诗中说“记我十五时,一卷日可程。其书多汉前,师谓是典刑”,与杨伯峻所言“季刚师嘱他每天点读《汉书》-卷”吻合。
  念华卅一日参加完北大考试,马上给姐姐报告考试经过:“北大复试已于今早完毕。昨日早考史地,我之卷子很完全。下物考博物,亦未大错。今早考物理四题,化学四题,每门对了三个。想不妨也。发榜大约在三号,结果如何,即当奉告也。师大在二十九号报的名,下午检查体格,往还之途极远,而一方面要预备北大功课,故这几日可谓忙极矣。师大考试在三号举行,如北大已取,则考不考亦不要紧,不取则尚有退步路也。”初十日又复姊书:“弟十三号接大人电报,当即电复,随后又有信去。而顷接吴老伯电话,谓大人于寒日又来电,谓丰月未接去信,此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岂三十号电报还未收到耶?如未收到,可往电报局问。北大已取,此间甚安。弟身体亦无恙。请转禀大人,勿以为念,至盼至盼。”9月16日又致念容书:“昨早接大人来谕(廿九)及姊书(初三)敬悉,此乃以京汉路十九号始通车,故同时到也。初五、初七二书想先后收到,则此间情形自明,可释念矣。京中甚安静,日来未闻炮声,南口已于十四号被奉军攻下矣。师大未考,前信已言之。弟近日未尝外出,在寓读书,到还清闲,惟思家情切耳。饮食寒暑,弟自知留心。寓中食米饭,亦如南中。接大人谕,知鄂中酷热,此间则尚好,雨亦不多也。知家中自大人以下皆安,两弟疮已就好,至慰。姊欲下乡一行,弟极赞成。倘弟不北来,则暑中亦当返乡也。”②
  1927年8月15日,长子念华卒于肺病。
  念华性行和厚,能读父书。黄侃后来在写给黄焯的信中说:“吾以萍浮乱世,百苦备尝,何意亹祸所钟,不于其躬,而于其子?自去年七月十八日加卯后,我便已自等人冥。念欲通书懿亲,想其哀苦,又奚能得。九月初挈眷出关,亦不知何由有此一行。”
  黄侃曾于徐行可处见仁和劳氏手校《尔雅匡名》,方欲借校,而徐行可已属刘静晦移录,录毕即还之某氏。丙寅(1926)正月,黄侃取刘静晦移录之本来校,竭数月之力,始及《释水》而乱作,群书尽委弃武昌马家巷寓中,独抱《十三经》《说文》《尔雅义疏》校本以出危城。城围解,徐行可径从架上取回所借之书,刘静晦移录之本亦在其中。丁卯(1927)四月,黄侃写信求静晦本邮送北京,书到即续校。至七月初,仅至《释鸟》,而长子念华病卒。惨痛于心,废书数月。后虽翻群书,仍不忍翻阅《尔雅》。
  黄侃为何如此伤心?在念华上京赶考之际,黄侃交给他一百块大洋,非常严厉地对念华说道:“小子,你给我听好了——考上大学,这就是你的学费;考不上大学,这就是你买棺材的钱!”念华受此刺激,发愤图强,一下子就考上了北京大学。念华死后,黄侃一想到这句话,就无法原谅自己,谁叫你夸下如此毒口?自己对儿子过于严厉,令他心如刀绞。念华天赋甚高,黄侃对他寄予莫大的期望,他无法接受念华的死,心理出现毛病,接近崩盘。正好前一段时间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吴承仕等人闹翻,才做出了种种近似疯狂的举动,在吴家墙壁上写满鬼字,甚至莫名其妙地对吴承仕嚷道:“还我儿子来!”我们现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是不难理解这种状况的。肺结核在现在早已不是什么绝症,在20世纪前期确实为一大杀手。刘师培死于肺结核,王夫人死于肺结核,念华也死于肺结核。黄侃得过肺结核,黄焯也得过。但黄侃错误地认为念华死于手淫,也许念华在病痛折磨之际为了减轻痛苦有过手淫,但绝非因此毙命。黄侃早年在性生活方面非常放纵,从此在性生活方面更加放纵,甚至对念田以下的孩子也大大放松了管教,要求他不要压抑性欲。
  ……

湖北国学大师评传丛书黄侃评传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18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