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软件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2020-05-14 00:00:00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本书特色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大汉与罗马曾双雄并峙,几乎同时成为世界性文明,又先后陷入分裂状态。   然而,中华在短暂分裂之后重归一统,罗马却走上了不归之路。   一个有着当时*优越制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却为什么能维系文明数千年不中断?   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什么会逐渐失去世界性?消亡了的文明又为什么能重生,并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源头之一?   本书将从世界、历史、制度、信仰和信念五个方面展开讨论,试图解开这些奥秘。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内容简介

★第九卷《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西汉与东汉,是帝国制度的样板;从西罗马到东罗马,却越发接近现代国家。以全球视野,探寻两大世界性文明兴亡的奥秘。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比方说,为什么在史前时代,我们跟世界各民族走着相同的道路,一到文明时代就分道扬镳了呢?走上独特道路的中华,为什么会在其他古代和古典文明陨落之后或之时,反倒如日中天登峰造极,然后又盛极而衰却衰而不竭呢?是什么在导引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地支持和维系着这古老的文明?如果我们的道路命中注定有如黄河九曲十八弯,那么,大海在哪里,又是什么样?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   至于*后的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当今中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到六年时间,以每季度两卷的速度,写作36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   ★跟随36卷《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易中天中华史》前八卷《祖先》《国家》《奠基者》《青春志》《从春秋到战国》《百家争鸣》《秦并天下》《汉武的帝国》上市后备受读者欢迎,再度掀起“全民读史”风潮,在各大网店历史频道热卖榜上囊括前几名,已经成为本年度口碑**的历史畅销书系列。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目录

**章 世界
罗马人来了
亚述:壮丽的错误
波斯:仁慈的征服
希腊:自由万岁
亚历山大:世界公民

第二章 历史
初生牛犊
保卫共和
被杀的岂止是恺撒
屋大维上位
各奔东西

第三章 制度
王莽失败
屋大维成功
共和的精神
法治天下
罗马之亡

第四章 信仰
我们为什么没有信仰
佛教:无神的宗教
犹太:人类的先知
原罪与救赎
救世主还是掘墓人

第五章 理念
三纲五常
天人合一
政治化巫术
东汉之亡
道教启示录

后记 为什么是罗马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相关资料

我读了《易中天中华史》,易中天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有独到之处。
——樊树志(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

易中天把传统文化来做现代表达,这样就使人们喜闻乐见,更容易从中吸取营养。
——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

一直以来很喜欢易老师的文字。
——韩寒(著名作家)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颗文化原子弹。
——中华读书报

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发现自己。打铁还得自身硬,看得清自己才看得清世界。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
——南方周末

易中天和范文澜暗暗相合,前人筚路蓝缕,他涓滴入海。个人写通史最值得鼓励,集体写史应该终结了,现在易中天这么写,是回归到中国知识人的正宗上去了。
——南方都市报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华史。
——华西都市报

《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肩负为中华寻梦使命的历史读物。
——新京报

易中天,他破译了中华文明的密码。
——中国青年报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作者简介

易中天 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明星学者、公共知识分子。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8卷)。

两汉两罗马-易中天中华史

http://book.00-edu.com/tushu/ys1/202005/2150849.html